我曾有过一段真实经历,为了自己的执念,拼命想离职,领导则为了他的利益,用心想挽留。但我知道,情难却,水难收。
有些话,一旦说出口,便没了反悔的可能。也就是那么几句话,一直帮我顶着一口气。话出口,气已泄。没有回退机制。
再说,哪怕领导拿出待遇、机会、利益、愿景予以挽留,也不可全当真。毕竟,领导也正顶着一口气。
事情当从我负责的外包业务和团队说起。
我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将一部分不属于核心业务的专业技术工作外包出去。外包公司不算多,但都术业有专攻,没有哪一家能够覆盖所需全部领域。
一个团队,对应多个公司,毕竟麻烦,也有很多现实问题无法解决。比如现金结算,比如垫资,比如多家公司,多套手续办理不及时,就耽误正事儿。
为解燃眉之急,我的领导让我协调其中一个合作伙伴,作为中间商,再去与其它专业公司建立二度关系,成为构筑在我们公司与外包公司之间透明的墙。
中间商公司,我们合作多年,既诚信可靠,又灵活快捷。很快,便谈妥了一应安排。
事情本身并不复杂,不会显著增加工作量,却会带来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我笃定,我的领导是信任我的。
不久后,工作收官,任务完成,到了结算费用的时候。
领导特地指示起流程,申请双倍于该项服务费金额的一笔资金,用于结算。不等我问,领导便开口向我解释用意。
“多出来的钱,用于后续支付。应对未知的,可能随时发生的费用支出。我跟他们谈好了。这主要是为解决公司流程慢的问题。中间人不愿垫资,都可以理解,也没更好的办法。”
“这也对。有时还需要给个人结算现金。”
我说。
“我们必须找中间人帮忙。有些事情,我们自己处理起来很麻烦。我们耽误不起。”
“好的,老大。以后的相关结算,是否都按照这一比例留出余量资金?”
“具体金额到时候再说。你要做好每笔款项的记录。”
“那是一定的。”
这时,我准备起身离开,但领导却叫住我,同时压低声音。
“把你的银行卡号给他们。让他们把多出的一半金额打到你账上。”
“这又为何?”
领导的话让我有些惊讶。
我不是搞财务的,但我也知道,把个人的钱和公司的钱,个人的账户和业务资金搅和在一起是有很大问题的,这违反了最基本的财务原则。按照公司的职业操守准则里规定的内容,我完全可以据此向公司内审部举报。
“预留出来的钱,不能全都趴在他们账上。”
所答非所问。我问的,不是为什么打给我一半钱。我问的是为什么用我的银行卡。
“老大。我的意思,钱打到我账户上,恐怕不合适吧。”
“有什么不合适?!你别多想啊,这个钱只是暂存在你那里,以备我们项目上的不时之需。”
真这么简单吗?这问题我问不出口。
领导也不想做过多解释,他只想让我尽快同意,别在这件事上耽误时间。领导并不希望看到我脸上留存的几分犹疑。我的犹疑并非来自不理解领导的意图。我犹疑因为我不想涉入过深,我不想提供我的卡号。这些都是证据。
“前头的项目,你和手下兄弟不是还有些无法报销的支出嘛!我也是在想办法帮你解决问题。而且,有这个预留在,以后类似的事儿就都好办了!”
我明白了,我不应该再犹疑,我得同意了,我的犹疑已经非常不合时宜。
“可是他们打钱给我也得有个由头啊,他们的财务怎么操作?”
“你自己不都说了嘛,他们会给个人结算现金。你就是他们的另外一个供方,我已经安排好了,没有问题。”
“那行吧,老大。我知道了。我会详细记录好,定期发给您过目。等积攒到一定数目,或者您有需要的地方,我再就把钱转给您。”
“不用。你做好记录就行。”
我没弄明白,领导说“不用”,是指什么不用。是不用发给他记录,还是不用转钱给他。我觉的这些都是必须的。不能“不用”。
第一笔业务后不久,就有了第二笔。接下来是第三、第四笔。持续不断。这类外包业务在当时是常态化的。费用的申请和支付跟着不断发生,我个人账户里不属于我个人的数字随之递增。
这些趴在我账上,以备不时之需的款项,我从未动用过。它们只进不出。那些本该补偿我团队报销的部分,我也没动过。我想了其他办法解决。
又几个月后。有一天,领导问我:
“攒了多少了?”
“对账单都发您了。”
我都是用手机编辑后发出的。我觉得这整件事情,不能说不合理,但毕竟不合规。领导对我发给他的内容未置可否,也从未回复。他甚至不曾提起过。
“我没看。你不用发我。”
我没搭茬,我还是要继续发。
领导接着说:
“你把钱再分一半,打给我吧。有一些替公司垫出的钱要处理。我给你我老婆的账号。”
“行,没问题。剩下的呢?”
“你自己安排。”
“那我还是继续攒着吧。”
我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你真当我是涉世未深的小姑娘!你虽不说,但我得问。我向领导明确报出了金额总数。
“嗯。把账目清零。从下一笔起,重新累计。”
“清零?”
我小声嘀咕,我不知道领导是否听到我的声音。
清零意味着翻篇儿,意味着既成事实,意味着不论我安排还是积攒,都是一样的结果。但我自己不能翻片儿,也就不能清零。
我不想干了。
不是不想干工作,是不想拿这个分成,我心里不踏实。随着数字清零,事情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多走出来的一段路,就再也回不去了。可是,这段路的价值该如何评估?它值得吗?
很快我就向领导表达了我的意愿。领导不同意。
“你不要想太多。我的本意很简单,就是我们业务上边难免有一些预算之外,却又必须支出的费用。而且,很多时候,你跟公司根本没法儿提。正好需要用这个备用金来应急。”
我知道领导肯定会这么说。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好的说辞。但这个理由已经无法说服我。
“老大,能不能换个人。”
领导没再坚持。领导了解我,没拿定主意的事,我不会如此坚持。
“行,你等等。我找到合适的人,就接你这块儿事。”
我知道,没有更合适的人,我就是最合适的人。领导这是缓兵之计。
又一个月过去了。
“老大,还是找人接一下吧。”
“一直在找,没有合适的,你再稍等等。”
“如果我还是交不出去的话,老大,我个人可能会有点儿变化。”
“有什么变化,你不会因为这个辞职吧?”
“对,我就是准备辞职。”
这绝对不是我的预案。这次跟领导谈话前,我想过,但并未真的打算走这条路。这句话是我看出领导还准备故技重施,并没有认真考虑解决我的问题。而我,自感希望再次落空的前提下,才突然蹦出个想法。
话已出口,覆水难收,但我希望领导千万别同意。我已经后悔了。
“不是!你没这个必要吧。大家都不是小孩子。”
还好。我“扑通扑通”狂跳的心,立即舒缓许多。我害怕领导说行,说同意。
“老大,我也不想这样。”
“你也知道。我不想让很多人知道这件事。你应该能理解。你还跟我谈离职的事儿,我都不知道你怎么想的!”
领导开始说真话了。然后,他让我再给他时间,他要想想。
一周后。领导找我。
“你别离职了。你换个部门吧。”
“什么部门?”
“公司新成立了一个一级部门。从外面招了个部门老大,是我哥们。他们那儿需要人,优先内部推荐。我已打过招呼,你要愿意,就去。但我还是想提醒你,有些机会一旦错过,再找可就难了,你自己决定。”
我知道领导所说的机会,一定不是指去新部门的机会。
我这一次没有立即答应。我怀疑领导很可能在试探我。我避实就虚。
“老大,找到合适的人接手了吗?”
“这个你甭操心了。你如果确定去新部门,你就把剩余的钱,按说好的,转给我。”
“老大,余款我都转过去。”
“也行。”
拿到新部门领导的电话,我立刻打了过去,之后马不停蹄找他面谈。我想尽早把事情敲定,同时确认新的机会是否真的适合我。
要知道,我其实很着急,我不想再拖了,这个机会不论好坏,我都想尽全力抓住,我也根本没准备去找什么工作。公司内部调动,对我来讲是成本最小的选择,我不用改换门庭。
最重要的,我可以摆脱老领导,以及跟捆绑着的进进出出的数字。
我调入新部门的事情当天就定下来了。新老大对我很满意。我的职级待遇保持不变。
下班前,我把最终的对账单发出,同时将趴在我账上的备用金悉数打入老领导老婆的账户。一分钱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