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楼市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招——
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贷款最低首付比例,降至15%。
从历史上看,这15%是个什么水平呢——
从1998年到现在,风风雨雨三十年,就算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不少项目不得不悄咪咪搞零首付的时候,政策都没有对20%的下限松过口。
而现在,官方开口,直接史上最低。
万万没想到,前所未有的宽松时代,来了。
这扭转大势的重担,最终还是压在了居民部门的身上。
01
这场楼市大宽松,不仅仅涉及首付比例,还有更猛的配套政策——
公积金贷款利率再降0.25%,全国层面的商业性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取消!
讲真,看到这里,我第一个想法是——
当我们习惯了每说地产必提“降杠杆”的时候,没想到一转眼,三倍杠杆的问题,最终要用七倍杠杆来解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会儿稳定压倒一切,一会儿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二个想法更实际些——
这会儿,全国房价基本处于下行通道,很多项目为了去化,动不动就打个骨折,以价换量,你说,这区区1.5成的首付比例,银行不怕安全垫太薄?不怕断供?不怕坏账?
还是说,真能那么有底气地判断,房价绝对不可能再跌15%以上了?
02
那我们来掰扯掰扯。
大家都知道,现在楼市调控的操作准则是因城施策,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的自主权。
所以,关于首付比例和利率,各地,尤其是高线城市是否跟进调整,跟进调整到什么程度,现在还并不知晓。
但是,官方还没表态,项目已经提前开始蹭热点了。
就在广州,政策出台仅仅几小时以后,类似这样的海报开始刷屏——
15%的首付比例,不说,不一定做不到,但既然敢说,就肯定能做到。
假如真能全国一盘棋,对新政执行得相对彻底的话,至少,对于一线城市而言,楼市最为艰难的时刻,可能确实要过去了。
不要小看金融政策的力量,毕竟,大伙儿口袋里不是真没钱,靠谱的投资渠道,也真不多——
一方面,刚刚公布的4月金融数据显示,我国的住户存款余额已经爬到了145万亿元,近八年来,涨了整整一倍。
另一方面,3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今日正式首发,中标结果出炉,边际利率2.57%,边际倍数382.6倍。
如果资本觉得,投资周期达到30年,年化收益率只有2.57%的资产都很香,必须哄抢一下的话……
那么,有啥理由不回头看看其他资产,比如说,大跌之后的房子?
毕竟,存贷款利息降了,大部分资产收益率都得跟着降,但房价脚踝斩之后,租售比可是不降反升的。
03
顺便说说另外一个核弹级政策——
关于楼市去库存的。
具体内容有三:
1、 对于“在建已售难交付”的商品房,应“全力支持应续建项目融资和竣工交付,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2、 对于“已出让的闲置存量住宅用地”,应该“地方政府收回或收购,以帮助困难房企解困”。
3、 对于“商品房库存较多城市”,政府可“以需定购,酌情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总结下来就是,无论是土地还是商品房,已经卖出去的重点保交付,没卖出去的,政府收储。
想尽一切办法,消化库存。
和市场预期稍有区别的是,之前不少人觉得政府会走郑州模式,通过平台收购滞销的二手房,从而为一手房释放购买力;
但这次收储,事实上走了杭州模式,不涉及二手房,而是直接从一手房下手。
这样操作,不太好的地方,是没有在第一步,真正解决普通人房产置换的痛点。
换句话说,如果市场没有回暖,该卖不出去的房子还是卖不出去,但如果市场真的回暖了,想买的房子,可能比卖出去的房子涨得更多。
好的地方是,简单直接,不但可以去库存,还可以救企业。
那么,到底哪些房企会得救呢?
04
要从托底的资金来源说起。
下午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部分的细节——
央妈预计,3000亿元的投入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
这个额度与之前各大券商预测的数万亿元规模,有着不小的差距。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来了——
钱少房子多,到底收哪家的房子,不收哪家的房子呢?
新闻发布会上是这么说的——
1、所收购的商品房严格限定为房地产企业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
2、按照保障性住房是用于满足工薪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的原则,严格把握所收购商品房的户型和面积标准。
怎么理解这两个要点呢?
看看杭州昨天收储政策的细节吧——
业内人士都清楚,如今是改善和豪宅的时代,别说三四五线城市了,就算一线城市的广州,绝大部分的新项目起步门槛都是80平三房往上,市中心的项目动不动就是一百平起步。
想收购整栋楼,还要求单套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我敢说,光这一个要求,在广州,就基本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盘源。
所以,到底是什么样的房企,才会去定向开发这样的房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