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临潼县志》记载:“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
陕西临潼,是十三朝古都西安的东大门,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是烽火戏诸侯、鸿门宴等典故的发生地,更是秦始皇骊山大墓所在地。明清时期,临潼归西安府治辖。到了民国时期,临潼属咸阳行政督察区。
1947年临潼面貌
那么,过去的临潼是什么样的呢?笔者收集了30多张老照片,均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反映的是当时临潼人的生活瞬间。每一个场景都很真实,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不过,原片是黑白照,为其上色修复了清晰度。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40年代,陕西临潼的街道上,一名菜农用扁担挑着蔬菜进城,到集市上出售。街道两旁的店铺都在开门营业,门口撑着遮阳棚。两名警察模样的人,正站在街口执勤。从照片上,能感受到小城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村中一条大路上,一名男子赶着牛车往田地里拉粪。常年的车辆行走,在地面上压出了两道深深的车辙。在当时,牛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马路两旁是成排的农家院,掩映在绿树丛中,很有乡村气息。大路的尽头,青山连绵不绝。
两名当地妇女正在院子里织布。这是一种传统的织布方式,需要两个人配合,将棉纱织成棉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仍能见到这样织布的场面。
这是站在临潼的东城门上,城楼上垛口很完整。极目远眺,山上植被并不是很多。在骊山脚下,是一层层的梯田。临潼位于位于关中平原之东,常年的地表径流,留下了纵横交错的沟壑。这也是陕西特有的地形地貌。
这是40年代临潼当地的一条小吃街。街边店铺门口撑着遮阳棚,商品直接摆在了门外。在街道的另一边,有不少露天小吃摊。照片中,一名男子正坐在桌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美食。桌上的笼屉里盛放的是卤面之类的面食。看照片,似乎能闻到扑鼻而来的香味。
40年代,陕西临潼正在举行一场农贸会。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在路边一个售卖农具的摊位前,挤满了人。在集市上,有些摊贩撑起了遮阳棚。还有一些人赶着马车前来参会。像这样的农贸会,每年都会定点举行一次,现场十分热闹。
照片中,一名男子正在放羊。农闲季节,是放羊的最佳时机。远处,那道高墙就是临潼的老城墙。城墙很完整,城墙上的垛口一个挨着一个。
这是站在临潼南城墙上向远处眺望。城墙下是一块块菜地,菜农们正在田地里劳作,他们种植有洋葱,豆类,葱,卷心菜等作物。在菜地之间的沟渠上,种植有高大的杨树。背景里的大山就是著名的骊山,山脚下分布着一些村落。
1947年,临潼中正中学的学生们,正在操场上举行篮球比赛。虽然场地设备有些简陋,但操场边站满了身穿校服的学生。球员们身手矫健,在激烈的拼抢下不断有球进入篮筐,引得众人喝彩声不断。
在临潼城内的一条街边,有很多黄包车师傅,他们坐在车上,在这里等待载客。这里应该是一个很繁华热闹的地段,容易拉倒客人。拉黄包车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但是依靠这个,他们也能养家糊口。
40年代,陕西临潼。当地的一个小法庭上,法官正在审理两位农民的土地纠纷案件。这个法庭很小,只有一间房子,两名法官坐在桌子后面,两名农民站在台下,旁边还有一名法警。现场气氛庄严凝重。
这是位于临潼阳谷峪芦家庄的朱氏牌楼。为清咸丰年间中议大夫武访畴为其母朱氏竖立的节孝牌楼。牌坊三楼下的石牌上有“圣旨”二字。两次间横匾上书“懿范”、“徽音”字样。
石牌楼为三间四柱三楼样式,牌楼的立柱和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其中三根立柱上的一些构件已经缺失。
1947年5月,临潼定期举办了农民市集展销会,大街上人来人往,很人热闹。街道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当时的街道还是土路,雨后的路面有些泥泞,路两侧有排水沟。街道尽头,骊山巍峨壮观。
夜幕降临,临潼城门开始关闭。在城门洞下,一名卫兵关闭城门并上大锁,另一面卫兵用木杆举着汽灯为其照明。临潼的城门很厚实,锁链也很粗大。可见,当时临潼的安保措施还是很到位的。
1947年5月,在一条小溪边,一名妇女在搓衣板上洗衣服。另一面妇女,抱着她的孩子,正在为小家伙洗脸。不远处,一些孩童在河堤上玩耍。
这张照片,拍摄于临潼城内的意见药房。这间药房真是经营有方,他们还对外经销初级小学语文课本。在柜台上方的绳子上,悬挂着一些知识挂图,还出售毛巾。药房先生正坐在柜台后面看书。
1947年5月,临潼城外的一条小溪边,几名年轻女子正在这里修衣服,清洗好的衣服挂在旁边的树枝上。在她们身后,城墙显得十分高大壮观。从这个角度看,过去的城墙是土墙。
在一家制鞋店里,一名鞋匠正在忙碌着制作布鞋。鞋架上摆放着制作好的布鞋,还有一些制鞋的工具,能看到有木制的楦头等。楦头是中国传统的制鞋用具。把木制削成足形,填在鞋中以便适合入脚。
1947年5月,临潼当地一小学课堂上,孩子们正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这个班级人数不少啊,两个人一张课桌,共有48个学生。教室地面上铺着地砖,这比六七十年代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室好得多。
40年代,陕西临潼一间理发店里。两名理发师正在为顾客理发。这种理发椅在七八十年代还能看到,椅背可以向后倾斜。看到有摄影师在理发店里拍照,门外街上的行人也都驻足观看。理发店对面的店铺,好像是卖羊肉的肉铺。
40年代,陕西临潼一处仓库正在承重粮食。两人抬杠,一人扶着大秤。装粮食用的木制粮斗上有写有“临潼县田管处制”字样。从几个人身上的穿着看,抬杠的两人是交粮的农民,而扶秤的人应该是粮站的一名工作人员。
在临潼郊外的一处窑洞里,住着几个乞丐。这是他们的临时避难所,吃饭睡觉都在里面,窑洞墙壁都被烟火熏黑了。在窑洞靠里的墙根处,有几个灶台,属于不同的人。他们搬来几块石头当做饭桌。
40年代,在临潼一个庙会上,几名儿童正在表演杂技。一名儿童双手撑地倒立前进,另两名儿童敲锣助威。看他们的年纪,只有几岁光景,小小年纪就开始闯江湖了,真是不容易。人们围在场子四周,看得津津有味。人群中还有一名士兵。
40年代,陕西临潼一个大饭店里,两名新人正在举行婚礼。新郎年轻帅气,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新娘貌美如花,身上披着西式的婚纱。一名摄影师站在桥上,为他们拍摄结婚照,定格下这对新人幸福的瞬间。
1947年5月,陕西临潼一间制作油炸食品的小铺里,父子三人正在忙碌着。父亲在案板上制作好面胚,大儿子坐在油锅边,油炸麻花。小儿子则坐在灶前烧火,用手推拉着风箱,把炉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三个人配合默契,制作的麻花香气扑鼻。
40年代,陕西临潼一位打金匠人,正在柜台前忙碌着。他制作的是一挂银饰,用锤子和凿子在银质饰品上压制出图案和纹路。在他前面的方盒子里,装着制作好的银饰制品。这是一种传统手艺,需要有扎实的制作经验和工匠精神。
在临潼一座监狱里,几名犯人站在老房门口放风。他们的脚上戴着沉重的脚镣,可得出都是重刑犯人。他们身后牢房的门框上,挂着一个写有“乙”字的小牌子。四个人年纪差不多,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各不相同。
40年代,陕西临潼一间铁匠铺里,两名男子正在打铁。烧红的铁片放在铁砧上,两人交替用锤子击打铁片,蹦出了一颗颗火星。在他们身后的绳子上,悬挂着制作好的各种铁制器具。还有一名男子站在门口,他也是一名铁匠。
40年代,陕西临潼山脚下的一处训练基地,门口的竖牌上写着“临潼县训练所军训队部”。院内的操场上,一些士兵正在教官的指导下训练。大门口,有一名卫兵在站岗。操场边上院墙内的窑洞,是训练士兵们的营房。
1947年5月,站在临潼东大门上,向远处眺望。城墙进行过维修,垛口上涂抹有泥灰。城墙下,是很深的壕沟。壕沟外面有一条大马路。旁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城墙里面,是一栋栋民房,还能看到远处的寺庙大殿建筑。
拉水车
结束语:陕西临潼,历史渊源深厚。回看40年代临潼老照片,让人感慨万千。过去的临潼,京畿之地,古朴自然,充满了历史感。现在的临潼,发展一日千里,建设成就令人瞩目。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可以相信,临潼的未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