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古称张垣。张家口之名,始于嘉靖八年(1529年)。早在5000年前,黄帝、炎帝就曾在涿鹿山下建都,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民国时期,张家口是察哈尔省的省会。
张家口被誉为“塞外明珠”,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那么,110年前的张家口,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云泉禅寺
1912年,法国摄影师史提芬·帕萨特,来到河北张家口考察。他拍摄了很多彩色照片。笔者搜集了其中20多张,以飨读者。这些都是彩色照片,反映的是张家口郊外的独特景象。照片资料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上图照片,就是张家口赐儿山上著名的云泉禅寺,是佛、道建在一处的寺庙。之所以叫云泉寺,取"白云深处有清泉"之意。塞外第一禅寺云泉寺,现为河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口郊外风光
1912年,河北张家口郊外的一处山坡上,有一个小村落。村子不大,民居和院落非常古朴自然。在进入村口的路旁,矗立着一座小土地庙。
一条黄土大道的尽头,能看到古代的长城和烽火台遗迹。张家口有丰富的长城遗产,素有“长城博物馆”的美誉。张家口是京畿屏翰,烽火千年,长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重要作用。
民国初年,位于张家口张北县的中都原始草原上,矗立着几个蒙古包。几匹健硕的草原马站在蒙古包前。这里是牧民的一个聚居地,远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照片里,中都原始草原万顷碧绿,大气磅礴,粗犷雄放。不禁让人回想起南北朝《敕勒川》中的句子:“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张家口郊外的一个村落景象。这些民居依山势修建,高低错落。房屋和院墙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房屋有正房、厨房,还有牲畜的饲养圈。一条曲折的小窄巷在通向村中。
近处的一个院子里,主人晾晒在绳子上的被子,让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顿时有了生活气息。远处,青山连绵不绝。有人说,拍摄的房子和70年代张家口农村的房子一样,真的吗?
1912年,张家口郊外景象,原照片并没有标注文字说明。推测可能是一个驿站或者是村落。张家口是对外贸易的塞外重镇,曾有“陆路商埠”之称。
建筑群的前面,能看到种植有农作物的田地。四周是一片空旷、辽阔的草原。远处薄雾中的山峦时隐时现。
在一户人家的蒙古包前,停着一辆木轮马车,车轮上包有铁皮。这种马车载重量大、结实耐用,在草原上很常见。马车旁边还有一个圆锥形棚子,看上去很简陋,可能是主人建的一个杂物间或者是马棚。
1912年,摄影师帕萨特一行人,行至张家口郊外,停下来休息。随行的两辆装载有设备和行李的马车,以及帕萨特在当地聘请的几名向导和助手。他为几名车夫拍下了这张照片。远处山坡上,一个烽火台清晰可见。
帕萨特在张家口郊外考察过程中,遇到了一对母子。她热情地向摄影师展示自家漂亮的蒙古包,并站在前面合影,而小儿子则胆怯地藏在母亲的身后。
蒙古包以圆形为主要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蒙古包里面是木制骨架,起到支撑作用。外面用毡顶、扣绳、毡顶、毡墙、门和门帘等组成。搭盖坚固的蒙古包,能顶十级大风。
这是张家口郊外山上的一座寺庙。庙前矗立着两根旗杆。有人说这是过去的云泉寺,但是看建筑样式和背后的大山,不像是云泉寺。历经百年,或许这座寺庙早已不复存在。张家口当地的朋友,谁能认出这是哪里呢?
1912年,河北张家口郊外的一条河流。河道蜿蜒曲折,在两侧的山坡上,开辟有农田,生长着绿油油的庄稼。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河流给人们提供了生命的水源。
这是位于山坡山上一个村落。村子不大,房屋都是土坯垒砌而成。看到有外国摄影师拍照,房子的主人好奇地站在门口观望。
在村子后面的山头上,能清晰地看到古代长城遗迹,还有几座高大的烽火台。还有一座小土地庙,孤零零地矗立在山坡上。
1912年,河北张家口郊外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用石块堆砌而成的敖包。每一块石头都是精心挑选的,然后再整齐地摆放起来。
敖包,是蒙古族人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用石、土、草等堆积而成。敖包通常当做神灵的住地来祭祀,是当地人祈祷平安,幸福和美好的场所。
帕萨特一行人,又来到了当地一个比较大的村落。在村口,他看到一间土房子们口,悬挂着“桂铭堂”字样的条幅。村子中间有一条曲折的小路,一直延伸到村子里。村子后面能看到平缓的山脊。
在草原上,帕萨特见到了一名男子,他正在坐在一个土灶前做饭。不远处,地上还搭着一个简易帐篷。远处是无边无际的草原。
他的灶台是在地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铁锅容器放置在洞口,在下面烧烧火。不知道锅里做的是哪种美食,男子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是一处废弃的村落,房子修建在土崖之下。房前用石块垒砌了一些小路。不过,从照片上看,这个村子看不到什么人。只有一名穿白衣的男子站在房门口。
1912年,帕萨特来到了云泉禅寺,该寺位于赐儿山的山腰深处。这是云泉寺的水洞,又名“喷玉”,洞内泉水清澈甘甜, 即便数九隆冬也不会结冰,与之相邻的还有风洞和冰洞
云泉寺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已有600余年。照片中的平台下有两个山洞,上面还有一个石洞,洞口的亭子上书“恩童福幼”四个字。
看到有人拍照,蒙古包内几名男子走出来看热闹。他们站成一排,好奇地打量着帕萨特一行人。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各不相同。
1912年,河北张家口郊外老照片。天高云淡,粗犷豪放。不禁让人回想起《敕勒川》民歌中唱到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风光何其独特!
帕萨特一行人,赶着马车穿过这个村子。街道很窄,路面上有两道很深的车辙。漫步小街,一眼可以望过千百年,多少人的乡愁也有了念想。
一名穿浅色衣服的女子站在路边,两个孩子跟在她身后。他们身后的房屋,都是用泥土垒砌而成,墙头上生长有杂草。
1912年,河北张家口一户人家的合影。几个大人站在自家的蒙古包前,四个孩子站在门口,显得有些拘谨。他们家这个蒙古包刚建成没多久,旁边那个蒙古包,看上去已经有些年头了。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张家口周边。两座大山,犹如两两扇敞开的门。在山谷中有一各小村庄,村子前面是宽阔的大河。不过,正值干旱季节,河里的水已经干涸,露出了河床上的沙子。
这张照片,拍摄于张家口一个村子。村子里的房屋都是用土石垒砌而成。高低错落,外形各不相同。在主屋的旁边,还能看到用石头垒砌的猪圈、鸡圈。一头小黑猪,趴在猪圈上,露出了脑袋。这张照片拍摄于春季,树上刚冒出嫩绿的叶子。
张家口郊外,一名骑马的红衣男子。他是帕萨特聘请的一名保镖。男子身强力壮,有着一身好功夫。他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安保,寸步不离地护送考察队。
1912年,帕萨特站在一座山头上,极目远眺。张家口郊外的地形很壮观。山峦、沟壑,起此彼伏。最高山头上矗立的古长城烽火台清晰可见。此情此景,顿时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气韵。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当地一座寺庙。虽然看不清寺庙的全部,但是楼阁雕梁画栋,飞檐高挑。屋檐下悬挂的牌匾上写着“光天”二字。寺内苍松翠柏,亭台楼阁,很有意境。
一面裹着头巾的男子,赶着马车穿过村子。这种马车有木制的轮子和车棚,主要是用来是载客。男子坐在车辕上,头顶上方还有一个遮阳棚。
一只大黑猪从路上晃晃悠悠经过。村子里的房屋样式差不多都是土坯房,顶部覆瓦。路基下面,还能看到用石头垒砌的饲养牲畜的猪圈等。
这是位于山脚下的一处村落。村子前面是一条大河,正处在枯水期。房屋高低错落,鳞次栉比。背后的大山,长满了绿色的植被。这个宁静的小山村,不知道现在是哪种模样了。
在草原上,帕萨特遇到了几名男子,他们受邀站在一起合影。还有一名牵马的男子站在不远处。牧民们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看得出,他们对当下的生活很满足。
结束语:回看1912年河北张家口的老照片,每一张都记录了张家口百年来的珍贵瞬间,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让人印象深刻。10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张家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繁荣,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百姓安居乐业。张家口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