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华阳国志》:“古汶山郡(茂县)崇伯鲧有莘氏女治水……汶山郡的涂禹山生禹。待禹治水,西海变良田。夏曾今建都于蚕陵辖汶山(茂县),系冉駹聚居区。
四川茂县,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岷江上游一个文化重镇。茂县之名,始于1913年。这里山川地貌复杂多样,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在岁月长河中,茂县留下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积淀。
甘博
1917年,美国人甘博来到中国考察,他走遍了四川茂县的山川河流,拍摄下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建筑和人文风貌。如今,通过图片回看100多年前的茂县,仍让人惊叹不已。笔者整理了其中20多张照片,与大家一起感受神秘的巴蜀文化印记。
1917年,四川茂县城门前景象。城楼高大壮观,前面立有一座墓牌坊和照壁。在城门不远处还矗立着一座三间四柱牌坊,上书四个大字“光昭女史”,旌表茂县一贞烈女子。
有人说,这是茂县的南城门——阜康门,此名始于明成化年间。茂县,在古代叫茂州。茂州城墙最早修建于宋代,当时只是土城。现存南城门遗迹为清康熙年间修建。
甘博一行人在茂县考察途中,遇到一群当地人。他们对甘博手中的照相机感觉很好奇,就凑近观看。甘博向他们演示相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使用相机。
1917年,是甘博第二次来中国。他深入中国西南部考察,拍下很多照片。甘博去世15年后,他的女儿在家中的阁楼上,发现了父亲留下的很多底片,后被杜克大学图书馆收藏。
甘博一行人来到了茂县的土门镇。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一座十分奇特的桥——悬索桥。桥体用几根粗绳和木板组成,两端固定在桥楼上。有人说这座桥不在茂县,而在当时的北川。
这种悬索桥在当地很常见,一座桥连接了岷江两岸,人们不再翻山越岭。照片中,江对岸的民居清晰可见,在山坡上好像还建有一座亭子。
民国时代,军阀割据混战。甘博在茂县考察期间,为了安全起见,当地政府给他配备了几名护卫。这些士兵们寸步不离,一路护送甘博翻山越岭,走街串巷。照片中,他们正在跨越当地土寨前的一条小溪。
1917年,位于茂县白水寨的一条小街道。路面很窄,铺着石头。街道两侧是传统的木制房屋,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几名挑夫放下担子,站在屋檐下休息。街道尽头处,一座大山高耸入云。整个街市古色古香,很有年代感。
这是位于山中村寨高处的一座民居。上下两层,用石块垒砌而成,非常结实。上层有露台和烟囱。房子四周绿树掩映,非常幽静,而位置且临近水源。房前台阶下就是一条小河,方便主人取水。
甘博在岷江岸边,看到了这样一幕:宽阔的岷江上,悬着一根粗大的绳索,一名当地人将自己固定在溜索上,依靠位置高及惯性,迅速到达岸边。这种过河方式,让甘博觉得很神奇,就在这名男子乘坐溜索即将到达岸边时,拍下了这张照片。
在考察途中,甘博忽然听到一阵唢呐声传来。只见街道上走来一队人,他们抬着轿子,举着华盖,而轿子里坐着的竟然是一尊木雕塑像。原来,当地人正在举行游城隍活动。
城隍,是守护一方水土的神仙。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是城隍出巡的日子。茂县当地人都要大张旗鼓地抬着城隍周游城区,祈求平安。
这是位于路边的一个水车,水车在水流的带动下不断转动。连接杆另一端是个粗大的木槌。随着水车的转动,石臼上方有一木槌,木槌上下运动可以捣米。节省了人力,效果不错。甘博站在水车旁拍下了这张照片。
1917年,甘博一行人来到了茂县,在当地看到了一座寺庙。寺庙非常古朴,规模不小。园内树木参天,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茂县是多民族聚居地,人们通过茶马古道进行贸易与族群流动。在这个过程中,茂州成为了儒、释、道家等多元共生之地。
这是位于茂县境内的另一条悬索桥。两名轿夫正抬着轿子从桥上走过。桥面上铺着荆条和木板,走在上面晃晃悠悠的,轿夫边走边扶着桥上的绳索。
1917年,茂县一栋民房前,三门男子正在整理烟叶。他们将烟叶捆扎起来,方便烤制和运输。史料记载,烟草从明代传入,清代已外销。当时烟草以土烟为主,二三十年代已冠于全国。
茂县当地一名女子,坐在自家房屋前忙碌着。她正在借助工具,将麻绳捻成几股,然后再将几根细绳捻在一起,成为更粗的绳子。
麻绳就地取材,制作成本低,而且韧性好不易折断。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还能见到这样的绳子在使用。
这是位于江边的一处景观,地面上插着很多像宝剑一样的石头柱子,柱子顶端的方形石头上,还刻有文字。这些石柱高低、大小不一。在石柱中间,还能看到一些动物的石像生。想必这里是一处陵墓所在地。
金秋时节,在茂县郊外的的一处农田里,一名男子正赶着鸭群在地里放牧,他一手拿着竹竿,身后背着一个巨大的斗笠。此时,地里的水稻已经收获完毕,田陇上堆着一些草垛。一大群鸭子在地里觅食,一派田园生活气息。
甘博一行人,走到一处干涸的小溪旁,人们口渴难耐。几名卫兵突然在路边发现结有浆果的野草。这种浆果非常美味,而且还能解渴。
几名卫兵立刻蹲在地上,仔细采摘草丛里的浆果。甘博觉得很有意思,就拍下了这张照片。
在山路上,走上来一名老者。他的后背上,背着一大摞干柴。甘博询问才得知,他背着干柴走了很远的路,要到集市上去售卖。
在过去,巴蜀地区道路崎岖,交通工具匮乏,大部分人出门都是步行长途跋涉,真是不容易。
茂县当地一名小男孩,蹲在房屋前和自家的小黑狗玩耍。小男孩第一次见到外国人,眼神中透露了出不可思议的深情。小黑狗也不怕人,扭过头看着甘博一行人。
1917年,甘博一行人在茂县一座寺庙里歇脚。休息期间,甘博拿出了打字机,认真记录自己在茂县的见闻和独特经历。
两名助手也在旁边用笔作记录。他们工作时用的桌子,竟然是佛像前的供桌。
在茂县一座村寨里,甘博看到了一名老年女子。她拄着拐杖,靠在一堆干柴上,正在吸吸旱烟。长长的铜制烟袋锅,非常有感觉。甘博看到,这名女子有一双小脚,穿着三寸金莲。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
1917年,在茂县一家客栈门前,停放着两个装满货物的大竹篓。两个小孩正在一个石头水池边玩耍。几名男子坐在客栈内的桌子前吃饭喝茶。看到有人对着他们拍照,几名男子也扭过头朝望过来。
1917年,茂县一户人家,祖孙三代正坐在房前休息。从他们身上穿的衣服看,属于清贫家庭。但是,一家人脸上露出的是难以掩饰的乐观精神。生活很具体,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清贫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街边一家饭馆门口,几名当地人坐在餐桌前等待吃饭。他们身上的衣服为巴蜀民系传统服装。白帕缠头,不论是男女,只要上了30岁,尤其是农人都喜欢用白帕缠头。他们脚上穿的鞋子也很特色。
1917年,茂县几名孩子在墙根前玩耍。他们四五岁光景,光着脚,好奇地看着甘博手中的照相机镜头。这些孩子有着健康的皮肤,脸上透露着天真无邪。
在街边,甘博看到几名老者坐在板凳上休息。他手里拿着一个类似拂尘一样的东西。老人看到金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感觉很好奇,一直盯着他看。
在山路上,一名男子背着沉重的货物向前走。他身上这个木架设计得很精巧,可以承重大量货物。背夫的工作很辛苦,依靠这门生意,也能养家糊口。
结束语:回看1917年四川茂县的老照片,让人惊叹不已。过去的茂县山川和人文风貌古朴自然,和现在不一样。 叹古惜今,如今的茂县,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我们相信,茂县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