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海城钟灵毓秀、历史悠久。古人类文化丰富,比如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巨石文化等。因此,海城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千山山脉,犹如一条巨龙伏卧在东大门,群山起伏,山峦叠翠。
那么,过去的海城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文字不够直观,那就用图片来勾勒它的历史轮廓。为此,笔者搜集了20多张老照片,均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无量观
原片都是黑白的,大部分很模糊,视觉效果差,笔者为上色并修复了情绪度。通过这些照片,能较为真实地反映80多年前的海城风貌。照片搜集、修复不易,值得收藏!
上图是位于千山北沟的无量观,始建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77年)。由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九代弟子刘太琳创立,他也被尊称为千山道教的开山祖师。照片拍摄于30年代。
30年代壮美的千山风光。虽无五岳之雄峻奇险,却有千峰之壮美。全山共有大小山峰近千座,犹如莲花,因此得名千山。照片里的山峰——金刚峰,高峰耸立,雪景妖娆。
清代左都御史姚元之,在《千山》诗中赞道:“明霞为饰玉为容,山到辽阳峦嶂重。欲问青天花数朵,九百九十九芙蓉。”短短几十个字,把千山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
1930年,普安观前,一名道士身穿道袍,正坐在桌边,桌上摆放着茶盏。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仙风道骨。远处,薄雾里的山峦连绵起伏,犹如仙境。
普安观,位于千山五佛顶之下。是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主要建筑有:老爷殿(东)、老君楼(西),以及后面的天然石洞“玉皇洞”。
30年代的千山龙泉寺景象。龙泉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清代重修。该寺位于千山北沟中部,是千山五大禅林中现存最大的佛寺。
这是从侧面俯瞰龙泉寺。龙泉寺半依峭壁,半筑短墙。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单檐歇山式建筑。寺内殿宇壮观,周围风景如画,让人如入仙境。
这是从正面角度俯瞰龙泉寺。整个寺院被奇峰环抱,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毗卢殿、龙王庙、藏经阁等。寺内有一棵银杏树,据说有500多年树龄了。寺后有一清泉,丛山上流下形如蛟龙,龙泉寺因此得名。
30年代,恢弘大气的千山雪景。站在山峰上远眺,山峦起伏。照片中两座山峰,看上去像是双翠峰,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薄雾里,山坡上松柏苍翠,山峰远虚近实,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中国水墨画。
1930年,站在山峰高处,俯瞰无量观。无量观,始建于隋唐,兴盛于明清,为千山众多道观之首、东北著名的道教宫观。到千山游玩,无量观是绝对不可错过的景点。
无量观是道教全真派代表性建筑,殿宇依山势呈阶梯状分布,紧凑严整十分壮观。周围环境古木参天,清幽秀丽,真可谓人间“仙阙蓬莱”。
1941年,海城南城门前景象。海城之名,源于过去的海州,清顺治十年(1653年),改海州为海城。清朝时期,海城有5座城门。分别为:镇武门(东)、临清门(西)、广威门(南)、来远门(北)、小南门。
这是海城西城门——临清门前的景象。在五个城门中,北、西、南三座城门上没有城楼,城墙上的垛口很壮观。一名男子赶着马车从城里走出来。海城,还是张作霖发迹的地方。
这是海城的东门——镇武门。在这座城门上,修建有陈楼。城门口有士兵把守站岗。城门前街道两侧,是一些店铺,都在开门营业。史料记载,日军占领海城后,将四座城门上的青石题额作为战利品拆走,存放在东京博物馆。
30年代,千山天柱峰景象。天柱峰位于东映峰北面、青云观东山主峰。海拔有500多米,山峰圆锥形,像一根柱子直插云霄。四周全是陡峭的山崖,很难攀登。在岩石缝隙中,生长着茂盛的松林,给山峰染上了一抹绿色。
这张照片,拍摄于海城城外。高大的城墙,非常壮观,远处的城楼清晰可见。城墙下面是宽阔的护城河——沙河。一辆马车停在河边,车夫让马匹在河里饮水。不得不说,这画面太有年代感了。
1941年,站在高处,俯瞰海城城区。建筑为砖瓦结构,大多都是四合院。房屋一栋挨着一栋,鳞次栉比。远处的高地即厝石山公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城里有山,也算是一个奇观了。山虽小,但树木葱茏,周围的建筑古色古香。远处矗立的那座古亭叫“惜字亭”,为当时海城知县管风和所建。后只留下文庙的后殿遗迹尚存。
这是位于海城东门内的文庙老照片。文庙内建筑看上去有些残破。民国时期,文庙迁到了海城公园内。
1941年冬,在海城郊外的一条大路上,不畏严寒的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出门干活。有的挑着水桶,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步行。在道路的尽头,好像是一条大河。
30年代,千山一块巨大的石壁上,能清楚地看到年代久远的石刻。千山历史久远,早在北魏时,千山就有了佛教徒的踪迹。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千山的庙宇道观间,较为丰富地体现了千山地区独特的宗教文化。
1930年,千山无量观里的一名道士,正在观察日晷。日晷,是古代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 (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不得不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聪明才智。
1941年,位于位于海城城墙东南角的魁星楼。魁星楼,又名魁星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位于海城公园的魁星楼,为古代“临溟八景”之一。
海城内厝石山上,文昌阁高耸入云,登上楼阁,能看到百里外的景象。尤其是当天气晴朗时,连营口的风帆都隐约可见。
照片里的魁星楼,重建于重修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魁星楼被毁。到了1999年,海城重建魁星楼。
如今,矗立在海城厝石山公园里的魁星楼,成为辽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魁星楼。
这张照片,拍摄于海城汤岗子附近。当时正在举行庙会,一群旗人妇女坐在土坡上休息。看到有人拍照,人们脸上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汤岗子的温泉最出名,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温泉之一。温泉发现于唐代贞观十八年(644年),温泉即被发现。历史上,汤岗子不但是温泉胜地,也是南北交通的要冲。
30年代,千山上的千佛崖景象。陡峭的岩石裸露在外面,壁立千仞。崖壁上生长着一些松树,看上去有种古朴苍凉之美。
1930年,站在海城城外,这里能看到城墙的一角。城墙高大壮观,上面的垛口有几处缺失。护城河边的小路旁,矗立着一座小庙,应该是座土地庙。小庙的旁边,立着两通石碑。
这既是位于千山五佛顶的五佛寺。五佛顶千山第二高峰。相传,唐朝时期,五佛顶叫佛头山。李世民屯兵于千山,游览佛头山时被美景折服,张口说出“佛头山无佛,何不请佛至。”于是,五大禅林从河南少林寺运回五尊佛,立于佛头山,五佛顶之名由此而来。
1941年,海城郊外一处收购蚕茧的站点。门前的空场上,堆满了蚕茧。一名蚕农正在整理蚕茧。旁边的一排竹篓里,盛放的也是上好的蚕茧。海城盛产柞蚕,柞蚕以柞树叶为食。
30年代,千山上美丽的雪景。在一处寺院楼阁外,松树枝上落满了雪,远远望去,犹如盛开的白花。古建、松树、雪景,混棉顿时有了诗意。是啊,这样漂亮的景色,只有在东北地区才能见到。
1941年,海城南门附近的民居院落。房屋为砖瓦结构,建筑样式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院墙和门楼古色古香。主房和偏房的屋顶上,都能看到矗立着的烟囱。
这张照片,拍摄于千山仙人台,附近有这样一个石刻佛像。俗话说:仙人台,不是仙人上不来。千山仙人台,原来下面不远双井子有个双龙观(双井观),仙人台供奉佛家观音,所以,也有人说千山释道同源。
1941年,海城玉皇庙山附近景象。玉皇庙位于玉皇庙山南麓,始建于清朝初年。地上的壕沟,为当年日俄战争时留下的。玉皇庙历经数百年,香火鼎盛。上世纪60年代,玉皇庙被毁。2011年,复建一庙两阁:玉皇阁、城隍阁以及相关殿宇。
结束语:回看三四十年代辽宁海城老照片,每一处山峦和建筑,都浸润着海城深厚的历史。叹古惜今,现在的辽宁海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可以肯定的是,海城的未来会更美好!
[点赞]
前两天还去魁星楼了[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