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营口,过去叫没沟营。营口之名始于1866年,清政府官文将“没沟营口岸”简称为“营口”,是中国东北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
可以想象到,当年的营口桅樯林立、万船穿梭,是何等的繁荣。那么,过去的营口,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文字不够直观,笔者就用历史图片来勾勒90年前营口的轮廓。
上世纪20年代营口港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一些外国人来到营口,拍摄了大量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营口的城市建筑和人文风貌。如今,这些照片被披露出来,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过去的营口,原来是这样的啊!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1924年,营口街道上的景象。照片中的建筑,像是一座寺庙。山门面阔三间,坐西朝东,门前立有拴马桩。能看到庙门内侧的钟鼓楼。一队士兵排着队伍从庙门前走过。
庙门前的大街上,有一座跨街牌楼。关于这座寺庙,笔者没有找到相关的文字资料。根据照片上的信息,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30年代,营口火车站前人来人往。站房为欧式建筑,规模不小。站前广场边上,停着很多黄包车,车夫正在招呼下车的乘客坐车,这场面真像现在火车站上的出租车。
营口火车站前身,叫牛家屯火车站,位于东清铁路(又称中东铁路)支线上,日俄战争后废弃。1909年,满铁在"新市街"中心地带建了新火车站,即营口火车站,专营客运。
照片中这座突兀的山叫望儿山,山高只有80多米,山顶上建有一座砖塔,名叫望儿塔,修建于明朝末年。别看这望儿山不大,它可是辽南的名山,还有着关于母爱的动人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熊岳城外是海滩,一位母亲的儿子乘船进京赶考,不幸船翻身亡。母亲站在海边日日盼儿归,化成石人。大地被母爱感动,平地升起一座山,当地人称之为望儿山。
这座位于营口一个街角的建筑,为当时的正隆银行。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墙面为红砖和白石砌成,是一座西式风格的建筑。
正隆银行,当年为中日合办,但实际由日本人控制。1914年,该银行总行由营口迁到大连,营口改为支行。1987年由交通银行使用。现由交通银行营口分行辽河支行使用。
1925年,位于营口青龙山上的喇嘛洞。喇嘛洞为古代“熊岳八景”之一。照片中,喇嘛洞口修建有房屋,一名小男孩坐在洞前的台阶上。
喇嘛洞,是一个天然石洞,洞口宽16米,高8米。洞里深无尽头,好似无底洞。相传500年前,曾有喇嘛赵法师以洞为室,在此修炼并坐化于此,故此洞得名喇嘛洞。
这张照片拍摄于营口大石桥附近。路上驶来一辆马车,前面有四匹马拉车,后面的车上坐着一群女子,她们有说有笑,相约去参加娘娘庙的祭典活动。跟在旁边的车夫,把手里的鞭子甩的清脆又响亮。
站在高处,俯瞰大石桥景象。大石桥,因境内有唐朝修建的一座石桥而得名。古为幽州属地,民国初建营口县。1992年,撤营口县,设大石桥市。
1924年,一对父女艺人,来到一户人家为其演出。父亲手里拉着二胡,女子手里拿着梆子,两人一唱一和。只要表演精彩,两人就能获得一定的报酬。这种登门表演的形式,在当时的营口比较常见。
1942年,位于营口熊岳城的黄旗山景象,这里有一片梨园,里面的梨树已经有两百年历史了。据说,梨园的主人姓韩。梨园中有一座西式建筑,四周种植了很多松树。
30年代,位于营口熊岳附近的一条河流。水流很缓慢,河边的沙滩上建有民房。远处,青山连绵不绝。熊岳温泉,很有名气,早在唐代就开始利用泉水活络与健身。
熊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2000多年的历史底蕴。著名的望儿山,就坐落在熊岳。熊岳旅游资源丰富,东山、西水、南泉、北林各有特色。
这张照片拍摄于30年代的熊岳,照片中是一处温泉度假村。在一座棚子下面,几名孩童正在温泉边嬉戏。远处,修建有一排木屋。熊岳地下温泉水储量丰富,自古以来,便是东北地区著名的温泉洗浴疗养地之一。
20年代,营口大石桥附近,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娘娘庙会。娘娘庙山也叫迷镇山,在山南半坡上有海云寺,寺内供奉云霄、碧霄、琼霄神像,当地人又称之为娘娘庙。
照片中,当时正在举行娘娘庙会,山下聚集了大量的百姓,人山人海非常热闹。1948年,娘娘庙毁于战火。1992年,在原址复建娘娘庙。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大石桥。在山坡下,有一个打谷场,一位当地人赶着马匹转圈,地上铺着的是高粱穗。这样的场景,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经常能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短短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冬季的营口,几艘带桅杆的钓鱼船被大雪封在了河滩上。河滩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白茫茫一片。海岸上,有成排的欧式别墅。
可见,这些钓鱼船,是居住在这里的外国人平时钓鱼用的。河面冰封,船只不得不停在这里。
1942年,熊岳城外的乡下,一位农民正在地头忙碌着。在水井之上有一个辘轳,农民转动辘轳,就能将井水提出来浇灌到农田里。
农民头上戴着斗笠,正心无旁贷地忙碌着,连并摄影师对着他拍照也没有发觉。远处,望儿山和山上的古塔清晰可见。在更远的地方,青山连绵不绝。
熊岳河上,有一座木桥。一些车夫正赶着马车从桥上通过,车上装满了货物。熊岳河,也叫响水河。位于营口鲅鱼圈区和盖州市范围内,属营口境内较大河流。如今的熊岳河,是集防洪、生态、景观、人文、休闲于一体的国际标准的景观河流。
1925年,位于大石桥迷镇山上的娘娘庙祭拜大会,热闹非凡。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六、十七、十八三日,附近的百姓几乎都来祭拜。山下的小路上,不断有人向娘娘庙走来。
庙前山下,有一座戏楼,当时正在上演一场大戏。戏台前围满了人和车辆,戏台附近的街道上挤满了人。从照片中就能感受到娘娘庙祭拜大会当时的盛况。
1925年初春,在辽河边的浅滩上,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河面上还能看到浮冰。渔民们已经迫不及待,准备下河捕鱼。
照片中,一群人穿着厚厚的棉衣,正在用力拉着绳子,将一条小船从沙滩上拖到河里。
40年代,营口当地一名妙龄女子,正在吸水烟。她身上穿着缎面旗袍,手腕和手指上戴着精美华贵的首饰,家境可见非同一般。女性几乎都会本能追求时髦,在那个年代,女子吸水烟现在买口红是一样。一是为了消遣,二是彰显着身份和地位。
1933年春节,营口当地一户生意人家,正在举行一场接财神、祭拜财神仪式。掌柜的特地请来了一支民间乐队演奏助兴。几名乐师敲锣打鼓,激昂的旋律,也为仪式增添了气氛。
营口冬季景象,大地银装素裹,辽河上覆盖着厚厚积雪。北方的冬季真是太冷了,看到照片,耳边似乎听到了凛冽的寒风吹过的声音。
30年代,在营口郊外一条田间小路上,一名男子赶着马车,往地里运农家肥。此时已是秋收之后,地里的庄稼收获完毕,农田即将进行耕耘。当时还没有化肥,而农家肥就是最好的肥料。
20年代,营口郊外一个村子里,一名女子怀里抱着孩子,站在自己家门前。女子的头饰很特别,裹着小脚。她身后的院墙用石头垒砌而成。画面非常有生活气息。
1925年,辽河上。一艘冰橇帆船正冰封的河面上行进。翻出中后部,并排装着两只“冰刀”,最前面装着一个小轮子,可以控制帆船行进的方向。
冰橇在冰面上滑行,摩擦力很小。人躺在上面,依靠风力吹动船帆向前行进,真是太聪明了。
这是位于熊岳城附近的稻田,水稻还没有种植。稻田里充满了水,倒映着树木和远山。好一派古朴自然的田园风光。照片拍摄于1942年。
1942年,位于盖州陈屯镇的青龙山风光。远远望去,山上苍松翠柏,奇岩怪石,山花野果,鸟翔鹿鸣,恰似一个天然形成的硕大盆景。山上著名的景点有:迎客松、泉半岭、连理枝、二龙松、将军石、喇嘛洞、龙王庙、望海寺等。
结束语:辽宁营口,在过去曾是东北面向世界的窗口。现在是旅游胜地、东北重要的出海通道,是“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交通节点之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相信,营口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