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一个美国人骑毛驴走遍秦皇岛,拍下30张真实照片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3-10-28 07:52:00

在中国,有一个以帝王名号命名的城市——秦皇岛。这里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于此,并派方士出海为其寻求长生不老药。这里还被誉为“京津后花园”,“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更是名扬天下。

人们常说,一座城市,因为有历史而厚重!那么,过去的秦皇岛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笔者搜集整理的3000字图文,定会让你眼前一亮:历史上的秦皇岛,原来也这么漂亮!

甘博在河北考察途中

1908年,一名叫西德尼·戴维·甘博的美国人,来到河北秦皇岛考察,他走遍了秦皇岛的山川河流,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笔者遴选其中30张具有代表性的老照片(黑白照片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以飨读者。100多年前,秦皇岛的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值得收藏。

这是山海关城内的一条街道,远处高大的建筑是钟鼓楼。城台上左钟楼右鼓楼,钟楼、鼓楼、文昌殿三体合一。钟鼓楼,既是山海关古城的中心,又是制高点。

山海关钟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清时期,钟鼓楼历经数次毁建。后来,因年久坍毁失修拆除。2004年,重建钟鼓楼。

山海关古城有四座城门,分别是:镇东(东)、望洋(南)、迎恩(西)、威远(北)。照片中是镇东门城楼。城台上有重檐歇山顶式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天下第一关”匾额悬挂在城楼上,为明代书法家萧显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书写的。

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是京师门户、明长城的起点。始建于明代,依山襟海,雄关锁隘口。城楼的东、南、北三面,分别设有箭窗。城门外还有瓮城、护城河、罗城等。

1917年,秦皇岛城区老照片,一座座房屋鳞次栉比。房屋以三合院为主,土平房居多,有宽大的前窗和较小的后窗,前后出小檐。远处,青山连绵不绝。

这里主要是由驻军及其家属聚集而成的生活区域,多数平房建夯土围墙,也有用高粱杆扎的围墙。如今,在山海关一些地方,现存的古老民居大多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

这是山海关的北门——威远门,长城之北是古老的战场,即威以镇之的意思。城台之上原来是有城楼的,明朝天启六年(1627年)重建。后来,北门城楼多次遭受火灾,因此废弃未修。

城门前是一条繁忙的街道,门口有警察站岗。最近处,还有一名国外军人正朝城门口望去。

1917年,秦皇岛背牛顶雄姿。陡峭的山壁上修建有木梯,站在山下仰望,山顶耸入云端,非常壮观。从明朝时期,背牛顶逐渐成为佛教胜地。到了清朝时期,道教又在此山发扬光大。

背牛顶是一座山岭,向上攀登,山渐陡,景亦幽。山头上有方形敌楼,俯视群山。如今,这里的木梯子已经更换成了坚固的铁梯。

在秦皇岛当地一个村落里,一位老大爷正在晒谷场收拾高粱穗。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孙子站在他的旁边。老大爷慈爱地拉着孙子的小手。是啊,天伦之乐就在这平凡的生活瞬间。

秦皇岛有独特的风土人情。据说,北边的人讲话是一口东北腔卷舌,南边则是著名的唐山方言,真是有趣。

这是位于背牛顶上的一口铸铁大钟,此钟究竟铸造于何时,无人知晓。

挂在石柱之上的大钟锈迹斑斑,呈现出一种亘古的沧桑感。如今,背牛顶上也有一口大钟,不过大钟悬挂在一座亭子之内。敲击时,声音十分浑厚。

这张照片,看上去像是一座寺庙的院子,拍摄于位于山海关。在寺庙大殿的前面,矗立着三通石碑,字迹看不清楚。石碑的旁边,拴着香客骑的毛驴。从寺庙的建筑样式上,你能看出是哪座寺庙吗啊?

1917年,秦皇岛火车站上的情景。铺有地砖的站台不大,有很多等待上车的乘客在排队,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秦皇岛火车站,始建于1915年。京奉铁路北戴河至山海关之间的线路南移时,废弃了汤河站,建秦皇岛站,隶属于京奉铁路局。1984年,秦皇岛站更名为秦皇岛南站。

在过去,山海关共有四个坚固的炮台,分别为:第一炮台“定远”,第二炮台“靖远”,第三炮台“镇远”,第四炮台“控远”。这张照片拍摄于第四炮台——控远炮台。

炮台居高临下,是配置火炮打击入侵之敌的骨干阵地。可以说,其位置的选择在对坚守要塞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地点。

1917年,山海关角山长城风貌。照片里的角山,奇峰突起,形势陡峻。扼辽蓟之咽喉,启山海之风云,是万里长城西行第一山。

角山长城,建于明洪武初年,从山脚旱门关到大平顶共1536延长米,十分壮观。

这张照片拍摄于山海关城外。在一座山头上,矗立着几座寺庙建筑。关于这张照片里的庙宇,没有找到准确详尽的文字记述,因此不好判断是什么庙宇。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甘博在秦皇岛考察途中,遇到母女三人,为他们拍下了这种照片。母亲头戴草帽,身上披着秸秆做得蓑衣。两个孩子衣衫褴褛,手里拿着镰刀。想必三人是刚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张照片拍摄于山海关城西偏北处,主体建筑是一座寺庙——娘娘庙。甘博和助手骑马来到这里,坐在娘娘庙前的台阶上休息。从建筑的侧面看,楼阁高耸,建有围墙,可见其规模不小。

1917年,秦皇岛下乡,一户农家正在修理自家的房屋。几个大人分工合作,一群孩子则淘气地爬上了屋顶。摄影师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瞬间,画面非常富有生活气息。

秦皇岛街头,一名男子正在卖大蒜。扁担上挂着编成串的新鲜大蒜。他对自己的大蒜很满意,希望能卖上好价钱。在他旁边还有一名小贩,箩筐里装的好像是新摘的南瓜。

1908年,开平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大楼旧照。开平矿务局,即开平煤矿,是清末洋务运动开始后官督商办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

1898年,清光绪皇帝御批,在秦皇岛自行开埠建港,成立开平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

这张照片拍摄于背牛顶附近的一个小村子,村头有一座小土地庙。土地庙很小,建在一座石头平台之上,用几块石头雕刻垒砌而成,后面还有一面石墙。炎炎夏日,一些村民坐在庙前的树荫下乘凉,还有孩子在树下嬉戏。

1910年,山海关一条马路旁的客栈,墙壁上写着“单家老店”字样。客栈门口停着一辆马车。拉车的两匹马站在马槽前进食。像这样的客栈,在当时的山海关非常普遍。

在村头的一处矮墙前,有几个孩子在玩耍,其中两个女孩长得很漂亮可爱,都穿着肚兜,裤子上还带着补丁。她们第一次见到外国人,好奇地望着甘博一行人,摄影师抓拍下了这个有趣的瞬间。

在秦皇岛山海关,有一个小村庄叫望夫石村。村里的小山岗上,有一块据说与孟姜女故事有关的“望夫石”,上面有脚踩的几个石坑,当地人传说是孟姜女望夫留下的足迹。

在望夫石的旁边,有孟姜女庙,又称贞女祠。孟姜女庙的修建,是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产物。

城墙上,走来一名挑着藤编制品的小贩,他正要去街上售卖。扁担两头挑的藤编器物样式多样。男子看到有人对他拍照,脸上露出了奇怪的表情。

这是山海关东罗城的东门——服远门,城门前站着几名外国士兵。山海关东、西二门外,都建有自己的罗城,分别是东罗城和西罗城,当时是为了加大防御力度而建。

东罗城,是山海关的前卫城,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设东、南、北三门,罗城城墙基本完好。

这是秦皇岛乡下风貌。村边有一个草棚子,一些人在棚子下忙碌着。照片的左边,有一口水井,上面架着辘轳。为了遮荫,人们还在井台上方搭了一个架子,上面爬满了丝瓜藤。近处是绿油油的稻田,好一派田园风光。

甘博一行人在前往背牛顶的途中,遇到了当地一名女子。她头戴斗笠,手里拿着一根黄瓜,边走边吃,她的孩子也跟在她身边。看到照相机镜头,女子好奇地停了下来。

这是位于秦皇岛街头的一个茶水铺。铺面很简陋,棚子下有砖砌的炉灶,上面摆放着几只铁水壶。

土灶旁边那个方形的木箱子是风箱,推拉木制的把手,空气通过进气口使风箱的皮橐内充满空气,空气通过输风管,再进入炉膛里,可以把火生的旺旺的。

这是位于山海关外4公里处的一座寺庙,有好几进院子,旗杆上的旗子迎风招展。山门、主殿、配殿应有尽有,可见其建筑规模不小。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这座寺庙曾被德军占据。

民国时期,秦皇岛街头老照片。街道宽阔笔直,两侧都是一些中式建筑和欧式建筑。街边停着一些带棚子的马车,都在等着载客。街道的尽头,高大的城楼清晰可见,城楼上的方形箭窗十分醒目。

山海关雄伟壮观的城墙和六角亭。历史上,关里的人们为求得一条生路,纷纷走出山海关去“闯关东”。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变迁,世态沧桑,谁能说清楚以后会怎么样。山海关,见证了中国这一段历史。

结束语:回看秦皇岛这些老照片,让人感慨万千。百年光阴,历史一瞬。在这100多年里,秦皇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皇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风土人情独特,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我们有理由相信,秦皇岛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0 阅读:4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