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问题出现:再不关注农村,就晚了!

观察楼市的熊大 2023-12-08 04:40:02

转自大碗楼市

两个月前,有个特别火的热点:农村抢大户。

周口郸城数百亩正在收割的玉米地,遭五六百人集体哄抢;周口淮阳一药材种植户在收割其种植的白术时,遭当地村民哄抢;南阳迷笛音乐节上,乐迷露营区遭遇大规模财物被盗……

彼时,互联网上的斥责浪潮一波接一波,其绝大多数都将原因归结到“地域黑”的深沟里。

咦~~河南人~真中!

如今热点淡去,终于能理性且深入的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了。

若把“抢大户”当成河南特色,就会看不清真相。

先澄清一点——

趁着秋收“抢大户”,并非河南农村的传统绝活。

以下这些截图,是近两年秋收时节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名场面:

黑龙江伊春、山东菏泽、安徽阜阳抢大豆;河北保定、湖北京山、河北廊坊抢花生;安徽阜阳抢高粱;江苏南通抢白菜;陕西西安抢西瓜;广东湛江抢红薯;安徽亳州抢碧根果;安徽亳州抢中药材……

也就是说,

村民聚众哄抢种植大户,近两三年在全国范围内,呈爆发式出现。

若把这些哄抢事件拢在一起,它们大都具备如下共同特征:

1、多发生在农业大省和农业大市。

黑龙江、河南、河北、山东、安徽、苏北……

2、抢玉米、大豆和花生的大都是本地中老年人。

打开10个哄抢视频,至少有八九个都是满屏的本地中老年人……

3、被抢的大都是外乡种植户,数百亩地、机械化种植。

周口郸城被抢的是外来的玉米种植户,周口淮阳被抢的是外来的药材承包户,江苏南通被抢的还是外来的蔬菜种植户……他们动辄承包数百亩、上千亩土地,全机械化种植。

以上三个特征粘合在一起,梳理出一条脉络——

外乡人进村承包上千亩土地,通过机械化方式种植;逢秋收时节,遭本地人打着“拾捡”的名义来零元购。

看起来很简单,似乎就是单纯“外乡人受欺负”,但其中却藏着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土地流转下的资本下乡!

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正在建立!

先问大家一个关键问题:

外乡人手里成百上千亩的土地,是从哪里来的?

从本地人手里租来的!

用官面上的话讲,这叫“土地流转”。

如果你去过近两年的华北农村,你会发现那里正发生着一场巨变!

以我们老家为例。

过去的田,是分块耕种的。一家与另一家的田地中间,隔着窄窄的小道。近两年,那些田间小道消失了。很多人的地,都租给了同一个人耕种。租地的人,还往往是个外乡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城镇化的浪潮。

农村里的年轻人进城打工,把家里没人种的耕地租给外地承包大户,我老家的租金大约是800元/亩。外来承包户一口气租个上千亩,纯机械化规模种植。

对于农户,上面说这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地荒着也是荒着,现在租出去也是一笔近万块的收入。

对于承包商,上面说这是: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和机械化。

——连片上千亩的土地、纯机械化的耕种方式,才是现代化农业的开始。

但在我的理解里,这似乎更像是——

资本下乡了!

塑造出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

以前也有进城务工潮,但那时进城务工的农民,往往手里还拿着地。哪怕不种,也荒在手里,顶多临时租给邻居,双方口头约束,想要随时都能收回来。更不存在土地流转制度,外乡人租地甚至都属非法。

但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

这次的土地流转,开弓没有回头箭!

土地流转,是国家鼓励且受相关法律保护的顶层制度。

农民把地租出去,一签合同三年起。哪怕城里混不下去,租出去的地也收不回来。正因为土地流转制度的存在,才让资本放心大胆的一租上千亩。

你问我,土地流转制度好不好?

看起来的确很好!

进城的农民,多了一笔财产性收入;下乡的资本,也助推了农业现代化。

真的就这么好?

制度漏洞下的社会冲突!

再完美的制度都有漏洞和弱点,但凡遭遇不确定浪潮冲击,问题就暴露无疑。

土地流转制度,并未考虑到:失地农民的极其脆弱性!

作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娃娃,我来好好跟大家聊聊土地流转所造成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问题一:农村的闲人们。

土地大规模流转之后,农村出现了很多“闲人”。

大量的人,跟风把地租了出去,却发现一个农业县的县城里,并没有那么多吸纳就业的产业。

与此同时,

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也让那些承包土地的外来种植户们,基本不会雇佣当地劳动力。

闲人多了,就容易生事端。

你包那么多地、挣那么多钱,我闲着没事去捡点药材、玉米和大豆,总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问题二:被剥夺感的出现。

资本下乡的过程中,往往可能伴随着一些“强迫”和“欺瞒”等不当策略,或者通过承包土地这个行为拿了明显不合理的政府补贴,拿了不该拿的好处。

——凭什么别村都是900一亩,到我们村就是800一亩,我拿你点药材不过分吧。

与此同时,

种植户们以相对低廉的承包价拿来土地后,大都没有种植传统粮食,而是种植中药材、蔬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最不济也得重点大豆、高粱和花生,这就让流出土地的农户赶到“老子吃亏了”。

——今年花生那么贵,你才给我这么点地租,我捡你点花生不过分吧。

问题三:乡情社会里的法律淡薄。

在农村住过的人都知道,秋收后的庄稼地是不分你我的。

你去我家搂点玉米,我去你家捡点花生。大家都是邻居,屁大点的事,上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土地流转之后,乡情社会并不会立即转入法律社会。

在这些中老年人的眼中——

“跟着收割机的屁股后面,捡拾大户地里的残留农作物”,跟“过去跑到邻居地里捡花生”,没有任何区别。

越捡人越多,就变成了哄抢。

问题四:外人天然弱三分。

这句话可能说起来不好听,但偏偏就是事实。

传统村庄的舆论体系里,对外人和“公家”的盗抢行为,是在一定程度上默许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承包土地的外乡人来说,

你包了我家的地,今年这好的收成,我捡点便宜不过分吧。

你瞧,农村就是拥有这么多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

依旧无法造成全国范围内频发的“农村抢大户”!

可能偶尔占点小便宜,但不会出现数百人冲进地里抢粮食,起码不会频繁且连续的出现。

那么,

如此频繁的“农村抢大户”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进城务工,开始变得艰难!

农民租地的初衷是,进城务工。只要城市有充足的就业机会,他们不但能养活自己,还有余力供养在农村的父母。至于土地的租金,不过是一笔额外的收入罢了。

遗憾的是——

当楼市暴雷成为常态,不再有那么多工地、工地上不需要那么多工人;

当出口增速开始放缓,大厂裁员开始出现、工厂不需要那么多流水线;

当外卖竞争开始激烈,网上传出“45岁以上,连外卖工作都难找”;

当消费开始下行,餐馆不需要那么多服务员与厨师

……

当他们回到农村,既没了城市里的收入,也没了土地。

失地的农民,突然成为农村的局外人。

有人说,

哄抢玉米的不是年轻人,更多都是中老年人。

我想说的是——

参与哄抢的那些中老年人,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恰恰来自于那些返乡的年轻农民工。

他们没有退休金,没有养老保障。过去唯一的收入,来自于土地。

地租出去后的收入,来自于一年几千块的租金和进城务工年轻人的贴补。

突然没了城市里的贴补,家里丢了最大一笔收入,地也租了出去,就连吃粮都要靠买。

丢掉工作的窝囊、不断增多的闲人、心态失衡的被剥夺感、乡情社会的法律淡薄、欺压外人的心态……集聚在一起,集中性爆发。

怎么办?

吃大户!

这不是一个省域的问题,也不是某些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

我无意为任何人开解,只是反思。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哄抢就是不对,并且违法。

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

反思!

反思什么?

反思——

当我们尚未建立农村的保障制度、尚未解决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甚至连城市也并未给那些进城的农民准备相应保障与配套时,就贸然抽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将其一股脑的推向城市,是否真的合适?

反思——

拥有5亿人口的农村,是中国社会最后的安全垫。而我们一边尚未找到新的安全垫,另一边却又急于把旧的安全垫以城镇化、产业化和资本化的方式拆解,是否真的合适?

再跟大家说一组数据吧。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在2022年10月发布的信息,

2021年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799.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4.4%,比2012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

河南已是农业大省中,土地流转进程最慢的省份之一!

最后问一句,

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么?

0 阅读:0
观察楼市的熊大

观察楼市的熊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