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并不需要这么卷

观察楼市的熊大 2023-12-01 07:05:02

转自大碗楼市

从古代孟母三迁开始,“读书改变命运”就指引着每个中国家长为了孩子教育支付家庭的一笔巨大支出。

其中最大的支出莫过于学区房了,明明可以花700万买个三室一厅享受生活,却毅然决然选择同价格的40平老破小学区房让孩子一个顶级学校的名额。

由于富人们有惠灵顿等诸多国际学校可以选择,而享受了教育红利而成功的中产们最愿意为教育付出最高的溢价,所以卷学区房的家长们大部分都是中产。

而中产总是在攀比,用尽一生的力气就为了站在鄙视链的更上端,学区房这条链条上也不例外。

正是这些前赴后继的中产家长们,合力将学区房的价格推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

以上海为例,2020年是上海学区房最疯狂的一年,随着“公民同招”在初中阶段开始实施,市场开始失去理智——

一眨眼,挂牌690万的学区房就没了;

吃个饭,700万的没了;

喝杯咖啡聊个天,710万的也没了。

没看错,当时的学区房市场就是这么狂热!流动性就有这么好!

好到只要是个诚意卖的房子在挂牌出来之后十天内就不可能卖不掉!

是不是很难想象?

你脑中的行情是不是还是这样——

中介给你打来电话:“喂,大哥,您之前看过的这个690万的房子没有了,现在还有个挂牌价最低600万的您考虑不啦?”

NO,NO,NO,以上对话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发生,那种行情下你还想让中介给你打电话让你买房?

中介没时间和精力主动联系你让你买房,而是你要主动去找中介问房子情况。

来,演示一下真实情况——

你主动联系中介带你晚上看完700万学区房,看完之后打算回去和家人一起商量一下,商量好之后准备第二天讲讲价就把房子定了,结果第二天一问,中介直接告诉你看中的房子昨天晚上就已经卖掉了。

又去看了几套710万的房子,看中之后和中介商量“能不能再谈谈690万啊”,结果中介告诉你“不好意思,这套啊,房东跳价20万,有好几个人都在谈这套房子,现在总价730万不讲价,你要不要买?”

这大概就是当时学区房火爆市场的真实写照。

当初有多疯狂现在就有多凉凉。

以梅园二街坊为例,2021年高点以总价737万买入的37.72平一房到2023年总价已经下降到了455万,短短两年间282万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无数个学区房就是无数个“282万”,背后就是无数个中产默默买单。

曾经流传的中产作死三件套“房贷超高额、配偶不上班、二娃上国际”,现在已经不够用了,也许还得加上一条“高价买学区”。

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示了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数据表明,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下降3.70%。小学招生人数减少了81.19万人,在校生人数减少47.88万人。

教育事业与人口的发展情况关系密切,不断降低的新出生人口预示着未来教师行业的低迷。

2017年之后新出生人口持续负值,6岁是小学入学年龄,2017+6=2023,今年正是小学入学新生锐减的第一波反馈,小学学区学票的竞争压力显而易见的下降。

以前重点小学和初中的学票像沪市内摩托车牌,后来变成了需要摇号的小汽车蓝牌,以后可能就变成了易得的电车绿牌。

时代在变化,共识总是用来打碎的。

电商的火热狠狠冲击了众多线下门店;电车的横空出世把燃油车市场冲击的四分五裂;如今出生率的变化使得家长们对“学习改变命运”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70后的学生考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80后的学生考上大学,可以跨越阶层;

90后的学生考上大学,可以找到工作;

00后的学生考上大学,可以被迫失业。

早些年的家长大多通过高等教育享受了时代的红利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所以固然就有路径依赖,让子女走老路。

而现在这个时代,教育的性价比似乎越来越低,学区房也失去了以前的硬性价值支撑。

未来学区房价值整体回归理性的价值溢价,东亚发达国家这个值一般在15-20%,这是少子高龄化城市的参考值,购房者买学区房可以参考这个溢价率,未来中国必将向这个趋势靠齐。

所谓的成功或许正是碰到了一个合适的时代,而自己的努力在那个时代发挥出了充分的作用罢了。

图中黄色柱子是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柱子越高表示代际竞争越激烈。

如果你是80后,那真的很爽!

大学毕业正好是零几年,而那时中国经济正处于高增速发展阶段,并且零几年那会一起毕业的人数也就三四百万人,不卷学历,没有内卷,上有空间。

2008年为救市放出四万亿,滔滔江水冲入资本市场,2009年M2增速狂飙到了29%,无论是房市还是股市都如同蛮牛一般狂奔,让船上无论是无知的人还是有备而来的人都扶摇而上,轻轻松松就能实现阶层跨越。

现在经济进入低增速,靠增量已经越来越难,大家也能发现,如今媒体上奋斗叙事已经越来越少,相比那些靠奋斗拼杀出来的中产,代际传承越来越主流,70后、80后的财富开始传承给下一代,就是生下来即是中产。

在一个增速缓慢,低利率的时代,消费占比越来越高,你会依然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吗?还相信下一代能凭借着普世教育翻身吗?

意识到时代的大风,才意识到很多事并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更重要。

0 阅读:152
观察楼市的熊大

观察楼市的熊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