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常常习惯以乌妙帽指代官职,那历史上的乌纱帽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帽子,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官帽?
首先要说明的是,古代的平民是戴不起帽子的。这是因为古代无论是什么地方,布料都是比较珍贵的。按汉代乐府诗《上山采蘼芜》的记载:“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意思就是,一个普通的织工,一人一天也只能织一匹布。
头巾
因此平民当然舍不得拿这个珍贵的新布去做帽子,一般是用穿旧的衣服裁剪后,做成各类头巾绑扎在头上,头前绑结,被称作“陌头”,比较类似于现在陕北地区的头巾。
后来贵族们逐渐发现“陌头”这种形式非常方便。于是就在原来只在额前打结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在脑后也扎成两脚。后来到了北周时前后打结的“陌头”形制已经广为普及,并且改名为了襆头。
并且根据形态的不同,名称也不尽相同:前边的两脚不扎,后边的两脚用金属丝圈起来,中间放上木片的叫“展脚襆头”;如果将后边的脚相交,则称为“交脚襆头”。
隋代北周,重新建立统一的大帝国。一方面整顿农业生产,是百姓能重新安居乐业,一方面改革官制,开创性的提出科举取士的办法,使边疆的人才心向中原。
襆头
同时隋文帝命令凡是朝廷官员都需要戴乌纱帽。并且由于此时制作襆头的原料一般是乌纱,即青黑色的纱,便又被称为“乌纱帽”。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乌纱帽还不是官员专属的,民众也可以使用,而且形制也十分多样。
宋代在隋唐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出了长翅乌纱帽。这是因为赵匡胤本身就是借着“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其对官员一方面比较宽容“刑不上大夫”,但一方面又相当猜忌跟随他的老臣子,因此专门加上了超长的帽翅,并且规定:“君臣通服平脚襆头”,正式将乌纱帽规定为了皇帝和官员的专属装束。
长翅乌纱帽
明从宋制,甚至进一步规定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服饰要求,不得僭越。比如商人不许穿丝绸等。而官员们的装束范濂在《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载:”自职官大僚而下至于生员,俱戴四角方巾。”可见,最迟到明朝,乌纱帽便已经和官位绑定了,成为官位的代名词。
即使到了废止华夏衣冠的清代,人们也依然喜欢使用乌纱帽代称官员。
乌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