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临床十年后重读《伤寒杂病论》新心得(9.86谷疸与9.87酒疸)

梁老的笔记 2024-06-27 03:41:52
9.86陽明病,身熱,不能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此名穀癉,茵陳蒿湯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幷治》关于“谷瘅”的条文还有以下2条,有助于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谷瘅”形成的原因: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癉。”

这是通过脉诊在阐明谷瘅的形成病机是脾有虚寒而胃有热。趺阳脉就是为脉,“数为热”就是胃有热,胃热则能消谷;“紧为寒”就是脾有寒,就是有寒湿,脾虚有停湿就不能化谷,即“食即为满”。

“尺脉浮为伤肾”是针对后面“小便不通”说的,如果小便自利则不会发黄;“趺阳脉紧为伤脾”就是前面讲的脾伤不运而寒湿停在里面。

“风寒相搏”就是讲脾肾俱伤的意思,为了彰显文化故意复杂表达而已。

“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脾受伤就不能运化谷气,谷气不能消化就会在身体里面蕴湿化热,此时在吃东西或者喝水,动荡湿热,湿热上蒸就会眩晕。

这种有湿又有热东西积在胃里面的“浊”,“胃中苦浊”就是这些湿热之浊影响胃,当然也包括了心中烦的情况。当这些湿热浊气往下走能通过小便排出体外,就不会发黄;现在湿热残留在身体里面,积在膀胱,余热循经伤肾,导致小便不通,所以就发黄。

临床上这里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再用中医的一些“黑话”在强行解释为什么“小便不通”,为什么“小便不通”会引起发黄而已。这里具体的病因病机其实是这样的:脾虚有寒,脾的运化跟不上胃的蠕动消化,于是就导致湿与热结在中焦十二指肠的位置,于是胆汁就不能顺利的进入消化系统而入肝,进入肝之后就会导致血中的胆红素随之升高,从而引起黄疸。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阳明病按道理应该是脉洪大,现在脉迟说明虚,也就是胃的功能低下,胃蠕动很慢。“食难用饱”不是不能吃,是不能吃饱的意思,因为吃得太饱人就会“发烦头眩”。这是因为胃蠕动过缓,中焦被食物堵塞,也就是湿热之浊,当湿热在胃中激荡的时候,就会往上蒸腾,从而引起烦躁、头晕。“小便必难”是倒装,实际上是有小便难,才会导致身体有湿热的积聚。这种情况下就会想发“谷瘅”。因为有湿而不是实,所以不能用下法,用了下法就会陷入太阴而出现腹部虚满的情况,太阴也是有湿、有虚,故脉迟。

这条实际上讲的是即将会发“谷瘅”的情况,同时再次强调有湿的情况下不能用“下法”。因为脾虚,用了下法会腹满,所以说,在祛湿或者真的要用攻下的话,必须同时恢复胃的蠕动才可以。

回到正文“陽明病,身熱,不能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此名穀癉,茵陳蒿湯主之”。

“陽明病,身熱,不能食”跟前面的解釋一樣,不是吃不下,是不能吃太飽,因為裡有濕且蘊熱,食穀不化,吃太飽就會因為濕熱而發暈。“心胸不安”就是“胃中苦濁”,合起來看就是煩、惡心。這種情況不會馬上發黃,是“久久發黃”,只有時間長了,才會慢慢的發黃。這種發黃叫做“穀癉”,用茵陳蒿湯(方見《辨陽明病脈幷治》第9.60條)。茵陳蒿湯是祛濕利尿祛黃的主力方劑,茵陳去濕熱、利尿、祛黃,需要大劑量使用;梔子祛煩、祛黃,煩躁嚴重時亦可大劑量使用(通常不超過25克);大黃祛實、祛黃;只有裡面的濕熱去了,血液中的膽紅素才能重新回到肝膽內代謝出去。

結合來看,穀癉實際上就是吃進去的食物塞住所形成的問題,因此需要用下法;對應現代疾病有可能是十二指腸發炎、阻塞性膽管炎、膽結石等有機會引起膽管堵塞的疾病。臨床上大多數會伴隨胸脅苦滿或痛、惡心等柴胡證,此時可配合柴胡劑,本人臨床上通常結合小柴胡湯或者大柴胡湯使用。

9.87陽明病,身熱,發黃,心中懊憹,或熱痛,因於酒食者,此名酒癉,梔子大黃湯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幷治》关于“酒瘅”的条文还有以下数条,结合学习同样有助于我们能更好的了解“酒瘅”形成的原因和治则: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癉。”

“酒瘅”多见于嗜酒之人。长期喝酒的大多中焦有湿,当湿化热的时候,就会发烦发热,所以“心中懊憹”;胃中有湿热自然就没有胃口,严重的有时候还会有干呕想吐的感觉,故“不能食,时欲吐”。对应现代医学多为酒精肝的情况。

“夫病酒黃癉,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此条总结了“酒瘅”的主要症状有心中热、足下热、小便不利,其中小便不利是最主要的原因,一定要有小便不利,才会导致湿热残留在身体里面排不出而引起发黄。酗酒的人有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发“酒瘅”,可就是因为有些人喝酒后很快就能通过小便把体内的酒精排出体外,而那些喝酒后没有小便或者很少小便的,导致酒精肝,发“酒瘅”的几率要高很多。从侧面来看,利小便也是“酒瘅”的治则之一。

“酒黃癉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此条是“酒瘅”有湿,但热不会是很明显的情况,“或无热,靖言了了”就是热不明显,人的情绪很安静、安定的意思;脾胃运化失常,所以“腹满”在这里属于里实证;中焦有湿,所以“欲吐”;中焦有湿会导致上下不能交通,肾蒸腾的水气无法上升到肺中,就会导致上焦很干,所以“鼻燥”。

“脉浮”说明病有上越的势,此时可以直接用吐法,这叫顺势而治,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手段,顺着人体排病的趋势祛病,这样会好得比较快,人也比较舒服。明明吐法可以马上好的,如果你偏偏要用下法,会引邪入里,不仅病不能除,人也会变虚。“脉沉弦”为里实,病在下焦,病在里,当用下法下之。

“酒癉,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

这里补充上一条的内容,“酒瘅”心中热的厉害就会有想吐的情况,既然想吐,就顺势而治,吐了病也就好了,此时若“下之”,那就为逆了。所以说治病最重要就是顺势利导,身体既然有想吐的这种反应,临床上就根据这种反应用药就基本不会错。

但要注意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要顺势利导,例如下利,虽然看上去身体是不停地往下排,但实际上身体是不像排的,只是身体控制不住,这种情况下则不属于“顺势利导”。

“酒癉下之,久久為黑癉,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前面的内容有过,“酒瘅”可以用利尿、催吐的方法来治疗,但不能用下法,此条主要就是在论述“酒瘅”误下后会可能出现的情况。

“久久为黑瘅,目青面黑”、“虽黑微黄”,就是眼眶周围青色、脸是黑色的,虽然脸色发黑,但仍带有点黄,就是灰黄相间、黄黑相间的情况。这里补充“虽黑微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区分“女劳瘅”;另一个也是补充肝病黄瘅临床上的一种表现,临床上有见过重症黄疸的都知道,就是这种灰黄相间、黄黑相间的情况,只要见过,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心中如啖蒜虀状”,胃中有蒜味和辛辣味(“虀”是指辛辣的食物),就是心中烦热盛的厉害的,说明热得更深更重了。“大便正黑”就是柏油便,说明有潜血。“皮肤爪之不仁”,当体内的瘀血多了之后,血液循环就会变慢,肌肤的濡养就会减少,因此就会出现这种麻木感。

临床上,不一定是无误下,误治、失治都有可能出现这种“黑瘅”的情况,此条文对应现代医学的肝癌晚期、肝硬化晚期出现严重淤血的时候。

回到正文“陽明病,身熱,發黃,心中懊憹,或熱痛,因於酒食者,此名酒癉,梔子大黃湯主之。”

“酒瘅”顾名思义就是长期喝酒的人更容易得到的“瘅病”,主要症状有身体发热、发黄(甚者黄黑或灰黄相间)、胃中热(甚至胃痛严重)、烦躁,脉象多见弦洪,大黄栀子汤主之。虽然说是嗜酒者多见,但在具体临床上,上述的这些症状不一定是喝酒造成,急性肝炎、酒精肝也会出现这些症状,也是可以用大黄栀子汤为主方再做加减。

“酒瘅”在病机上来讲是湿热之气不能祛所形成,此瘅并不会凝聚在消化血统,而是会积聚在身体各处。所以在临床上用大黄栀子汤基本上也只是在解决“胃中热痛、烦躁、便秘”的症状,真的要去血中湿热,还需要配合茵陈、溪黄草、金钱草等祛湿热解毒的药和养肝药才会好得更彻底。

【梔子大黃湯方】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栀子汤就是栀子豆豉汤加大黄、枳实。栀子、豆豉为栀子豆豉汤的结构,祛烦热为主;枳实促进肠道蠕动辅助少许大黄排毒。

大黄栀子汤解烦的力量要强于茵陈蒿汤,但攻的力量不及茵陈蒿汤;茵陈蒿汤以小便不利、腹胀满为主,大黄栀子汤则以烦为主。临床往往是烦也很厉害,腹胀满也很厉害,这种情况下通常大黄栀子汤与茵陈蒿汤合用,就是大黄栀子汤+茵陈蒿。

0 阅读:30

梁老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