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万科被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佛山市万科置业有限公司在当地出售的金域中央城东花园,内外部以住宅标准建设,将办公用房包装成公寓楼盘,出售给5800多名业主,涉嫌存在虚假宣传、违规建设等行为。
相声演员苗阜王声有部作品叫《满腹经纶》,里面有个桥段:苗阜将诸葛、孔明、卧龙放一块说成是三个人在一块斗,王声纠正说这是一个人,苗阜于是来了一句金句:我认为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你管得着吗?
这话,放在35岁即将步入中年的万科身上,太贴切了。
《万科周刊》里的王石时代,进窄门,走远路
王石挥别万科之后,更怀念万科。确切地说,是那个时代万科的情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万科急于摆脱原已形成的小型专业贸易公司的管理模式,而新的体制还在孕育之中”时,《万科周刊》于1992年问世,见证了万科“终究要经历并且最后要跨越的时期。”
《万科周刊》第一任主编郭钧这样阐释,“《万科周刊》在倔强地抒发着万科人自身的感觉和境界,许多人从周刊里发现了真与善、爱与美的共鸣,体会到了一针见血、幽默大胆、痛快淋漓的快感,周刊成了万科人智慧、信念、勇气、骄傲、斗志、追求的共鸣发生器。”
但事实上,《万科周刊》除了是万科人的周刊,也是整个时代的周刊。
彼时的《万科周刊》针砭时弊,着眼大势,被约谈的次数超过一些主流媒体,一度被认为是“中国顶级的财经媒体”。1993年,《万科周刊》对深圳蛇口招商局第一任掌门人袁庚的专访,在社会上曾引起极大反响。而关于“砸碎北京”的主题,涉及到北京的建筑、交通、文化等各个方面,可谓是一只脚踏进了学术界。即便是在“宝万之争”这种关乎自身存亡的历史性时刻,《万科周刊》也未曾声嘶力竭,光膀子上阵摇旗呐喊,而是以一系列的小故事,用春秋笔法,委婉克制地向外界传递态度。
钮文新曾经谈起过《万科周刊》为什么令人刮目相看,“因为它完全没有一般公司内部刊物的庸俗,而很像一本公众刊物。内文中关于万科内部的事情极少,只有具有公共价值的事情才可以登上此刊。”
《万科周刊》与潘石屹的《SOHO小报》、冯仑的《万通》被公认为是彼时房地产行业内最成功的企业内刊。
那时,潘石屹还没有沉迷于推广“潘苹果”、拍人像和玩木工;那时,冯仑也还没有构建出“立体城市”,没有参与创建“湖畔大学”。
那时还没有“热搜”,王石及其带领下的万科,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却足以改变一个行业。直到徐洪舸与肖楠如同刘正风与曲洋一样携手而去之前,万创在万科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代表着王石对产品的高度重视,金域蓝湾、万科城、第五园、十七英里、棠樾、万科中心、南昌青山湖、重庆悦府、珠江宾馆、佛山水晶城、天琴湾等都是关于“产品主义”精神的浓墨重彩的记忆。
万科的楼盘,无论中国风,还是西方情,都成为行业学习的楷模。骨子里的文化味,很浓,很迷人。
那时的万科,奉行“不行贿”的政商关系原则,为此万科在进入某一城市时鲜有拿到中心城区好地块的案例,那时的万科利润率超过25%不做,可那时的万科,进了窄门,却走了远路,成为国内房地产行业第一家跨入“千亿俱乐部”的房企。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万科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成功,引领着中国房地产发展的方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挥别曾经一路披荆斩棘、激昂清越的万科,剩下的无非是多少的怀旧与感慨。
后王石时代,谁是万科的敌人?
曾经沉迷于《千与千寻》故事中的奇幻情景和情节,当这部暌违十八年的影片再度上映,却有了不同的味道。
成长的过程,无论人或者企业,都希望自己如千寻和无脸男一样,搭乘上列车,快速而平稳的到达想去的地方,可现实却往往一路颠簸和踉跄。
千寻离开神的世界时,白龙对她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
当离开万科后的王石,面容没有了沧桑中的棱角和睿智,变得“精致”起来,万科也渐渐步入后王石时代。
前一段,因为写一篇稿子,研究了北京万科公建平台。所给的资料表明,北京万科公建平台包含了产业园区、甲级写字楼、酒店、购物中心、长租公寓、商街等全方位城市配套,覆盖了北京东南西北各主要板块。这是继万科泊寓以绝对优势占据长租公寓,收购印力商业平台在商业领域进入爆发期,收购普洛斯成为国内物流TOP1,物业多年蝉联行业百强评比榜首后,万科的又一个发力点。
当王石的身上只有“深圳地产商“这一个标签的时候,万科也只定位于“为城市白领盖房”这一细分市场。当王石抽身离开万科之际,他的身上贴满了各式标签:慈善家、运动健将、布道者、社会学者,甚至会是红烧肉做的不错的好厨师。而没有了王石的万科,也开始忙着做“斜杠青年”。
风自八方来,资本的大旗猎猎作响,可传来的却未必都是好消息。譬如,当年曾经搞出大动静的万村计划,终于以高管的辞职与快速收房按下暂停键,宣告试错失败。这件事环环在《万村计划失败,开发商突破旧改的关键是什么?》一文中也曾被提及。
回到开头,此次“货不对板”的问题,佛山市长出面提出四点要求,经济半小时也公开喊话万科,“卖房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不能店大欺客。”而在此前,西安、杭州等地也曾爆出万科楼盘的质量问题。作家张艳华还因自身遭遇,特意给万科董事长郁亮写了一封公开信。曾经的万科,在零落的孤单和不甘平庸间,弥漫着温暖、信心和力量,理想光芒照亮了中国房地产的草莽时代,“万科”二字得以被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
王石挥别万科之后,更怀念万科。确切地说,是那个时代万科的情怀。如今,谁是万科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