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迁徙路线图:从房奴到房储,最终屏障还是房子

环环有房 2019-09-04 14:00:52

谈房价容易急火攻心,谈政策容易擦抢走火。在死水微澜海不扬波的楼市闷局里,说说身边末等草民与房子的故事,倒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阿明在广州摸爬滚打,艰难生活二十年有余多,从愣头青小伙到结婚娶妻生子,成了家但未立住业。工资收入也水涨船高的翻着倍,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居住的条件——十年前,他住在城市西北郊某城中村的简陋小屋里。十年后,还是住在这里,没有改变,但大大小小一家三代已经十多口人。

他眼见着这城市的远郊,荒凉偏僻之地,渐渐变成了近郊、市区。想当年的岭南水乡神韵荡然无存,变成了被高楼大厦、高架高速包围着的奇丑无比的城中村。

大约五年前,感觉买房无望的表弟在老婆一家的强烈要求下,终于跑回到贵广高铁线上的家乡小县城,买了套三房。当时的想法是,留着给孩子读书用,县城的房是学位房,在当地仍然是不错的。后来终久还是没有回去,孩子在出租屋附近读了民办小学。说起房子,阿明显然十分得意这笔划算的买卖。如果不走这一步,估计按照他胡喝海喝加上麻将生活,也剩不下几个钱儿。

买了房,就是风吹不走的不动产,心里踏实。

某日,孩子口无摭拦说,爸爸,卖了房子买两部车吧,爸爸一部妈妈一部,说的阿明哈哈大笑,那种有房就有底气的感受全部都是笑里了。

阿明生活工作的地方,距离他所拥有的那套房子的所在地,凡四五百公里。其实,这小县城连五线城市都算不上,这几年不可能有上佳的表现,但空空的房子,却是充盈的人生。

阿强,这位身高180的西北小伙年纪不大,没有女朋友,事业算不上多么有成,积累也不算太多。在广州市工作生活,学的是体育,干的是户外教练。

几个月前在集中看完城市里的公寓、小户型产品之后,盘算下自己的口袋,以及最大可能从父母身上“搜刮”的金银细软。阿强最终决定放弃大城市的购房梦想,掉转枪口,在家乡省会城市寻找楼盘。

阿强最终选择了碧桂园。虽然离传统的市中心较远,但楼盘所在位置是一国家级产业园区,与近在咫尺的机场形成一组团,俨然一大开大合的新城的架构,未来还会有轻轨快线与市区相连,于是果断出手,拿下一套,首付24万,均价7000。

其兄刚刚在省城买房结婚,家里的第三代马上诞生。像所有中国家庭一样,爹娘倾其所有资助了哥哥的两件人生大事。现在,年过六旬的双亲还在工地上打工打杂,说到动情处,小强内心有戚戚然。

小强生活工作的城市与所在房子的距离凡3000公里有多,自己还是会在南方工作找对象结婚生孩子,租房生活但有了底气。

粤东IT男的双城记也曾经上过环环的文章。

这哥们的经历与广州缘份太深。在这里读大学,大学里认识了同班同学,毕业后在这里找工作,工作之余顺便结了婚,同学从女朋友直升老婆,没有太多曲折。

两年前,他出手广州东北郊一套两居房。

当时这哥们已经从生活工作十多年的城市去了深圳。退了这边的出租屋,一部搬家公司的大货车连人带货拉过去。他说在新城市,专业对口,工作容易找,待遇好升迁机会多。可唯一的心魔仍是房子。

一转眼孩子要上幼儿园,该考虑买房了,而那边的房价就是一天价,就算他收入高,仍然是跳起来都摸不着。于是想起了老巢。每篷周末就回来看楼。当时正流行双合同,下了订一算,两份合同首付加起来小一百万,而且都是要在三个月内陆续付清。

房子的问题解决后,和他联系少了些。彼此都忙,反而我比他更了解房子所在区域的交通规划商业布局信息,时不时转发给他,当然利好居多。我一直没细问他房价升值多少,这仍然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我想升值当然是暗爽不已,但哥们志不在此,拥有一套房心里才踏实,这应该是其终极梦想。

深圳和广州距离虽近,但房价的剪刀差依然清晰地存在着。对于在两座城市都有生活工作经历的人来说,这也许是一道无法填充的鸿沟。

之所以讲三个故事而不是一个故事,是因为环环从中发现了一张因为房子的迁徙路线图。

小镇青年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西北小伙从一线城市到西北省会,IT男从一座一线城市到另一座一线城市。毫无悬念,都是从房价高的地方到房价低的地方,

这些年,随着房价的轮番上涨,那些曾经大喊大叫的房奴们不再叫苦叫穷了。他们心里都有一本帐。在中国内地,有次和同事聊天,说中国的白领中产其实是一个脆弱的阶层,如果一场大病,房没了车没了,一下子打回原形。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既没有房又没有车,那会怎样呢?直接上水滴筹了。这种近乎无助绝望的事情在身边朋友中时有听到看到,每次总会小小资助一下,聊表心意,杯水车薪,以求心安。

这里有一个事实是,房子车子是家庭变故的最后的屏障。而那些没有房子车子的,环环不太相信手里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存款而坐吃银行利息、坐等通货膨胀的到来。这里绝没有道德歧视的味道。早先就有数据表明,中国业主的房贷断供率是全球最低的之一,中国人节衣缩食,不到万一,不会傻到将房子退回给银行。一则面子,一则传统。

因此,我想到了一个并非准确的词,叫房储。上面这三位,未必有清晰的专业的投资理念,或者对大形势、大趋势的准确判断,但冥冥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买房,一种生存的本能而已。没错,是至少有一套,最低限度。如果有投资多套房的能力,那他们大可在工作的城市买一套自住。

在政策的攻心战中,那些最容易被攻破的堡垒在内部、在内心,如果你坚信房住不炒,不短刺经,当然不会有错。但投资毕竟是个人的事,无论如何选择,都有其道理。中央强调一个稳字,字里字外能读出多重的内含与意味。那些房地产的愤青们,需要的是冷静理性专业,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如此,才是楼市的正确的打开方式。

0 阅读:39

环环有房

简介:个性角度解读地产,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