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
——《凉州乐歌》 北魏 温子升
凉州,古称姑臧。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凉州之名,始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历史上,曾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尤其是北魏和唐朝时期,凉州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现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莫理循
1910年,英国人莫理循来到中国甘肃考察,他走遍了凉州的每个角落,拍摄了大量照片。笔者搜集整理了莫理循拍摄的20多张照片(黑白照片上色并修复清晰度),我们一起来感受100多年前凉州的独特风貌,一定会惊讶到你。照片搜集不易,值得收藏!
1910年,凉州东城门附近。古凉州城池规整雄大,东西南北均有大小卫城和瞭楼及护城河。凉州城墙历经200多年的增修加固,成为河西走廊上的“金城汤池”。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凉州古城共有4座城门,分别为:宣武门(东)、昭武门(南)、崇德门(西)、通化门(北)。据说北城门楼柱上有一眼孔,向北可望见百里之外的民勤县城,被称为“千里眼”。另外,还有24座城楼,1927年全部毁于地震。
站在凉州的钟楼上,向北举目远眺凉州城。由近及远,具有北方特色的房屋建筑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尽头。远处的城墙、城楼以及古塔清晰可见。
你知道吗?闻名河西的凉州八景,分为城外八景和城内八景。凉州城内八景分别是:文笔三峰、大云晓钟、鱼跃龙门、滚龙石、夜雨打瓦、千里眼、七星剑、罗什倒影。
1910年,甘肃凉州城内街道景象。街上矗立一座牌坊,上书“月逐人来”,此牌坊始建于元明时期。位置在今凉州城东小什字以东。可惜,在1927年的一次地震中,牌坊轰然倒塌。
当时,杨文广西征,弹尽粮绝。凉州名门望族陈万顺,拿出百万家产相助。感念其功,朝廷封其“坐家道台”,世袭十三世。当地县衙为了表彰陈氏先祖功德,立下此牌坊。
这座独特的建筑,就是位于凉州城东南角的角楼。圆锥形的城台,向上逐渐收缩。城台上修建有六角楼阁,雕梁画栋十分精巧。三层重檐的最上面一层呈圆形。这种样式的角楼样式,在中国古建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凉州城外的四十里铺景象。看那时候破败的村庄,房屋都很简陋,村子里没有一棵树。落后艰苦的生活状态超乎想象。寒冷的冬季,村子里的人们站在门口晒太阳。莫理循站在村口的大路上,拍下了这张照片。
1910年,凉州城的城关门楼。关楼只有一个拱形门洞,城台上建有楼阁。雕梁画栋、飞檐高挑,十分壮观。一名男子牵着马匹正在通过关口。
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西北商埠重镇。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丝绸之路节点之一。
1910年,莫理循在凉州城外,遇到了一名骑马的男子,看着装应该是一名小贩。他身后背着皮草等货物,正要赶往古浪县。在过去的西北地区,地广人稀,马匹是最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在沿途还会有很多的驿站和客栈。
1910年,凉州一座涝池附近的水磨坊,利用水的落差带动石磨转动。在干旱的西北地区,人们挖的小型蓄水池就叫涝池,平时将地表径流水集中起来,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涝池里积聚的水可以供人们饮牲口,甚至洗衣物洗菜等。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大部分涝池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慢慢被人遗忘,甚至成了荒草坑。
1910年,凉州郊外的一座神祠,看上去像是龙王庙。方形木亭子建在一个水泉之上,屋脊上装饰有两条龙,龙头朝向和泉水流出的方向一致。
这处泉水常年不断流,这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很罕见。因此,人们在泉水之上建了这一座龙王神祠,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这几座建筑,是位于凉州城外的烽墩。白天放烟,黑夜举火,以传递消息,通报敌情,起到加强防御的作用。烽墩上还描绘着人物和猛兽的图案。
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烽墩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和人为破坏,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而它们的大多数现已荡然无存。
这是凉州城外的一处卫所。卫所制,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制度。明朝在统一全国后,陆续派遣军士镇戍国内各地及边塞重镇,其基本组织形式即卫所。凉州卫,始建于洪武七年(1374年)。从照片中看,当时这里何等的热闹和繁华。
1910年,莫理循子凉州考察途中,遇到了三名拾粪的男孩。他们穿着破旧的棉衣,大一点的孩子身上背着粪篓。主要捡拾遗落在路上的风干的马粪和牛粪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3个孩子都很懂事,知道替家里分担重任。三个孩子看到外国人对着他们拍照,脸上露出好奇的表情。
位于山脚下的这些房屋,是当年的一座驿站——黑松驿。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驿站房子前面,有两只小黑猪在觅食。这张富有生活气息的照片,拍摄于古浪县龙沟堡。如今,这里是武威市古浪县的黑松驿镇。
这是凉州郊外的古长城遗迹,主要是汉代和明代修筑,这些长城系黄土板筑,照片中这个方墩,应该是当时的烽火台。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已经失去了锐利的棱角。
据长城调查资料显示,在凉州区境内长城总长达63.2公里,三分之二的墙体残垣尚存。边塞风光,天空之下大地之上,呈现出来的一切是那么的苍凉、辽阔,又是那么的坚实。
1910年,凉州靖边驿附近一名女子,坐在房前地上忙碌着。她身上穿着破旧的衣服,那时候人们的日子过得真苦啊。虽然生活清贫,女子脸上洋溢着乐观的笑容。靖边驿,位置大概在今武威县黄羊镇附近。
在高大的黄土岗上,矗立着着一座小庙。常年的风吹雨打,土岗四周的泥土逐渐坍塌脱落。留给小庙的空间越来越小。这张照片,拍摄于今皋兰县境内中心乡附近。土岗上是哪座小庙,笔者没有找到相关文字介绍。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这是当时位于十八里堡的一家客栈。客栈外面的一些房屋,已经坍塌没有人居住。当时,天气十分寒冷,地上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一匹小马站在路上。照片拍摄于今古浪县的十八里堡附近。
1910年,在凉州城外一处高地上,有一处佛塔群。用鹅卵石垒砌而成的方形台子上,矗立着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古砖塔,每座塔均由塔座、塔瓶、塔刹和塔顶等四大部分组成。佛塔的每个构成部分,都有着具体而生动的象征意义。由于年代久远,有的佛塔出现了破损。
照片站岗这处建筑,是当时位于双塔堡的一处卫所。长方形的卫所四周筑有土城墙,上面还有垛口。城楼门上建有简易的城楼,旁边还有角楼。这处卫所位于今古浪县泗水乡双塔村。
正对着卫所大门处,建有一座照壁。上面写着卫所管辖的范围“北至大墩台十五里,南至古浪城三十里”。卫所城墙上,刷着白石灰,上面绘制有一些猛兽图案。
1910年,在凉州城外一个村子的旁边,有一棵大柳树,看上去至少有几百年树龄了。有几名准备出行的村民,在树下整理马匹和行李。这样的村庄,在当地非常普遍。
1910年,凉州城里矗立的这两座古塔,分别是:清应寺姑洗塔(左)、大云寺感应塔(右)。在当时,这是凉州的地标性建筑。实际上,大云寺塔比清应寺塔要高一些。
感应塔高13层,建于土台之上,塔身六面。当时还有古钟楼,为凉州八景之一。姑洗塔也是13层,塔身六面。1927年,姑洗塔在地震中倒塌。古塔遗址在今和平街小学院内北墙处。
这张照片拍摄于龙沟堡驿站,也就是今天的古浪县黑松驿。几名男子站在房子前面,有的还抱着孩子。他们是第一次看到外国人,站在路边好奇地看着莫理循一行人。妇女们则带着孩子躲在屋门后向外张望。
1910年,凉州的武胜驿风光,位置位于今天的永登县武胜驿镇附近。远处的平番河上冰还没有融化。武胜驿镇,历史文化悠远厚重。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唐玄藏西天取经、则徐进疆等,都要经过武胜驿。
这是过去凉州南门外的一处墓地,这种墓葬形式叫“土墩墓”,外形很像蒙古包。照片中如此密集的土墩墓,应该是一个家族的墓葬区。
莫理循一行人,准备从古浪到凉州,当地县衙派遣出一名差役,护送他们前往。差役身强力壮,对当地的道路也非常熟悉。他骑着一头毛驴,寸步不离地护送莫理循一行前往凉州。
1910年,位于凉州平原上的一座庄园。方形建筑四周有城墙、碉楼和瞭望台。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葡萄种子在凉州大地上开花结果。凉州葡萄庄园很多,葡萄酒里酝酿着古凉州的醇香。
结束语:莫理循拍摄的凉州照片,对于我们了解清末中国提供了非常生动、直接的材料。过去的凉州,古朴自然,如今是武威市凉州区。叹古惜今,我们相信,凉州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