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禹创建夏朝后,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皇位、王位,或者任何爵位,都要奉行父死子继的传统,实在没有儿子才奉行兄终弟及的权宜之计。既是权宜之计,其优先级要低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更多的是在少数民族政权中时兴。
赵匡胤搞的金匮之盟,推行兄终弟及就很另类,因为他没有绝嗣,他有两个儿子,而且在他驾崩的时候存活于世的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5岁,小儿子赵德芳也已经17岁。
赵匡胤搞兄终弟及完全是因为他篡夺了后周的皇位,欺负了柴荣的孤儿寡母。他本身就得位不正,他也怕主少国疑,万一哪天自己噶了,他的幼子继位,其他将领会不会搞一个黄袍加身?还不如搞兄终弟及,让赵光义继位,赵光义死了让赵光美继位,赵光美死了再让自己的儿子赵德昭继位。
构想很完美,现实很残酷。
赵匡胤怎么会有这么幼稚的想法,简直不可思议。你怎么能确保继位顺序会按照这个来?再说了,你怎么能确信你们哥仨都会早亡,万一有一个长寿的,你怎么让你自己的儿子继位?
金匮之盟确定的继位顺序本身就缺乏实操性,当然这个金匮之盟也并非完全属实,到底是杜撰还是实有其事,已经不可考。
真实的赵匡胤到底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但他制定出的这个继位顺序,注定会引起阴谋和动荡。
据野史记载,赵匡胤不是寿终正寝,而是被赵光义谋杀。赵匡胤在死之前没有任何有病的迹象,属于突然死亡。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让赵光义进宫喝酒,并且把赵光义留宿宫中,可到了第二天早上,赵匡胤就驾崩了。赵光义的嫌疑最大,一起喝酒一起睡觉,结果第二天你大哥就死了,你说跟你没关系,鬼才信了。据说斧声烛影,赵光义在月黑风高之夜活劈了赵匡胤。
按理说,赵光义是皇太弟,又有金匮之盟的约定,是公认的储君,他为何要冒风险谋害赵匡胤?那就只能是赵匡胤改主意了,他不想传位给弟弟,而是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换位思考下,你是赵匡胤,你的大儿子25岁,小儿子17岁,哪个都是忠孝勤勉、敦厚可爱,你越看越喜欢,怎么会舍得把皇位给别人。
估计赵光义听说了赵匡胤的想法后就搞了个政变,杀死赵匡胤登基,这叫先下手为强。
历史上也不乏兄终弟及的事例,比如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兄友弟恭,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爵位,没有出现阴谋和流血。
但也就仅此而已,历史上大多是兄弟反目的事例。比如秦始皇的儿子们搞了个矫诏,曹操的儿子们搞了个七步成诗,李渊的儿子们搞了个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儿子们搞了个五子夺嫡,康熙的儿子们搞了个九子夺嫡…这些可都是至亲骨肉,可手足相残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狠。
赵光义也不遑多让,在搞死赵匡胤后的第三年,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就被逼自尽,又过了两年,赵匡胤的次子也离奇暴毙。宋太宗比之前辈唐太宗,也是难分伯仲。
错了错了。“烛影斧声”是赵胖拿斧子追砍赵炯,这斧子也不是利斧,而是玉斧,是玩具不是兵器。。大致是赵炯给赵胖酒里下毒,赵胖发觉中毒后拿起手边的玉斧要砍死赵炯,赵炯逃跑,赵胖追击,过程中发出斧柄敲击地面的声音,然后赵胖毒发,临死前说了“你很好,你很好。”就死了。赵炯说皇兄睡了,第二天猝死。
皇帝位,给别人抢走,可能会被灭九族,给弟弟,至少不会,赵二只是弄死赵大的儿子们,没弄死赵大的孙子,两权相害取其轻。
大儿子都25岁哪里幼了? 小儿子16岁已经算成年了,赵二就不是一个好货。
“宋太宗比之前辈唐太宗,也是难分伯仲。”宋太宗何德何能与唐太宗比[笑着哭]我觉得这是唐太宗被黑最惨的一次
脏唐乱宋可不是随便说说
先弄清事实,再分析原因
胡说八道
最重要一点,司马师没儿子啊,过继来的还是司马昭的儿子[呲牙笑]
陈桥兵变人家就参与策划有功,……后期这个弟弟太完美,没把柄,宰相赵普都有这样那样问题……这皇位不只给子孙也好,以谁贤能谁当,到他死前心腹赵普已被贬,那年儿子侄子还有小弟赵廷美连郡王都没封,……而赵匡义却早已是晋王,避免将来自相残杀。
人家有儿子,在活几年儿子大了。
“烛影斧声”这个故事不是说赵二拿斧头砍死了赵大,这个故事说的是赵大突发重病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于是连夜叫赵二进宫密议,期间赵大拿出玉斧给赵二让他好好干,赵二连忙跪下推辞………后人望文生义以为是赵二用斧头谋杀赵大,其实这个故事完全就是为赵二的合法性找合理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