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老先生在薛居正的官修《五代史》成书半个多世纪之后,私撰一本《五代史记》,总的来看是薛前辈官史的瘦身版。
欧史中,道德标准高到了极端。在欧阳老先生看来,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只有三个好人。
这三个好人分别是王彦章、裴约和刘仁赡。此三人被列入《死节传》,在该传的开头,欧阳老先生只用了两句话,就把自己的“态度”亮了出来,他说:“语曰:‘世乱识忠臣。’诚哉!五代之际,不可以为无人,吾得全节之士三人焉,作《死节传》。”在这三人中,欧阳老先生又最推崇王彦章,他没把王彦章作澶州刺史败于晋人的事件写上,怕影响了大英雄的形象。
害得后来考据者如清代邵晋涵不得不专用按注的形式来说明:
“晋人夜袭澶州,陷之。刺史王彦章在刘郡营,晋人获其妻子。是时澶州之陷,因刺史他出而掩其不备,非彦章力不能守也。欧阳史极推重彦章,而载澶州事不详,盖未博考。”
欧阳老先生不仅盛赞王彦章,还要把他从曾为之效力的朱梁体系中“洗白”出来。故而,在《死节传》最后说:“哎呀嗬,天下人痛恨朱梁统治者已经时间不短了。然而,作为杰出人物不幸生在罪恶的时代,不做罪恶朝廷的臣子,当然可以。但是既然你吃了朝廷的俸禄,就得誓死为这个朝廷效力。像王彦章这样的人,为俸禄而死,也算忠于职守了!”此话的含义是悄悄地放低了对王彦章的道德标准,说他不是个“士”即文人。
作为武人,拼勇力换俸禄并为职守而死还是很伟大的。其实,没有欧阳老先生对王彦章如此拔高而又委婉美言,也足够了。在那个时代能做到王彦章那份上的人太少了,能为人尽义的不过一二歌妓(如瑞卿)与一二不知名的文人(如江为)。
王彦章生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氏。不到成年时,就投入朱梁军中效力。应募之时,他就要当队长。同行有数百人,大为不满:“你凭什么一当兵就要当官,刚出草窝就要强于我们?”
王彦章说:“我嘛!天生有胆气,你们不如我。你们不服,是不是要较个胜负?大凡不怕死的人,开口便说死亡,现在还没法拼死相比,我们就光脚在蒺藜地里走上三五遭比一比,有人敢吗?”不容别人响应,他在短暂演讲之后,就赤脚踏入蒺藜地中。
一群应征的人给惊呆了,主管征兵的将军也给震住了。很快,消息传到了朱温耳朵。“真乃神人也!”朱温惊叹之余,就不吝惜官位了。
敢赤脚在蒺藜地走上三五遭只是一种狠劲,要打仗还得有力气。这一项,王彦章更不在话下。他手持一杆铁枪,骑马冲阵,迅疾如电。自己的军中叫他“王铁枪”,而敌人一见他飞舞的铁枪杆就先怵头七分。
当时,李存勖亦在军中有名,朱梁军队畏之如虎,王铁枪大不以为然,而存勖对他也多加小心。等到王铁枪临危受命去滑州与晋军对阵时,李存勖闻之大惊,对诸将说:“彦章骁勇,吾尝避其锋。”
当然,李存勖有心笼络王铁枪,将其被俘的妻儿老小好生养在太原,并派密使接触。王铁枪是个忠义之人,尽管梁末帝昏聩无比,他还是不忍弃梁投晋(沙陀李氏)。于是,他斩了密使,以绝存勖招降之心。李存勖见状,也就对其家人下了手。
梁末帝之时,赵岩与张汉杰二人用事,排挤旧日功臣,以致梁晋之战局势岌岌可危。三朝元老敬翔怀揣绳子,找梁末帝叫板:“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老家伙说完,就拿绳子往自己脖子上套。老家伙虽然是臣下,毕竟也是与皇帝的爹爹朱温一块创业的人。这一威胁,促使年轻皇帝听信了老人家的建议。
三朝元老敬翔举荐王铁枪出为抗晋主将。
王铁枪许以三日破敌,听者失笑。但他用兵神速,两日内赴任至滑州,边让将士喝酒庆祝他这位新帅到位,边让人不动声色地在杨村渡准备战船(实为小舟),再使六百甲士乘船持巨斧,带上冶铁工具及化铁炉子奔晋军封锁线而去。他也效法当年朱温,别人喝着,估计六百甲士已破晋军铁索,他起身便领数千军兵往战略要地德胜镇飞奔。
晋军的黄河南北夹城遭到破坏性打击,铁索被砍(化)断,浮桥也烧了。河南之城(与河北之城并称“夹城”互保)落入王铁枪之手。
王铁枪没说大话,三日破敌,一日不差。这自然会让赵岩与张汉杰等权臣嫉妒不已,并种下被夺兵权的祸根。
在王铁枪的攻势下,晋军又弃北地,进行战略收缩,拆民屋,砍木头,组筏而奔。王铁枪亦使梁军登舟追逐,两军分占南北水际,到河道转弯处或有河中沙洲的地方即大战一番。薛史记述:“流矢雨集,或舟筏覆没,比及杨刘,凡百余战。”
王铁枪率军猛攻杨刘镇,多次突破晋军外围防线,多亏李存勖亲率援军到达,晋军才不至于全军覆没。毕竟他王铁枪久经沙场,在数波强攻未奏显效之下,要作退却,以便休整军队。但这给了赵张二人机会,不但不计破夹城之功,反说他用兵不利。于是,老将军被夺了兵权。
王铁枪被夺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根本原因则是,他声言将要在战胜晋军后,清除朝中的奸邪之人:“待我立功之后,回军之日,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
赵岩与张汉杰一听,可吓坏了,私下计议:“宁可死沙陀之手,不当为彦章所杀。”因此,也就有了以段凝代彦章的决定。
王铁枪的大铁枪再也舞不起来了,但为了辩理,他竟然当着皇帝的面,用笏板在地下比画,讲解自己的战略意图。可惜,这又给了对手以把柄。赵张二人让言官弹劾他对皇帝不恭。结果是“勒还第”即免了职务,回家闲着。
应当说这是个不错的结局,总算没要他的命。
这一年是梁末帝朱友贞龙德三年(923)。“勒还第”的命令是七月份下的,又过了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国家败亡,三十六岁的青年皇帝也自杀了。
历史没给朱友贞后悔的时间。
在亡国前约一个月,晋军攻汴京北部军事重镇兖州。这表明晋军决心结束隔河对峙均势、直捣汴京的战略意图。
梁末帝大为惊恐,再也不用别人劝说了,就赶紧起用了王彦章。王铁枪奉命任东路守捉使,率几千军兵去对抗李存勖的数万精兵。最为可怕的是,监军之职是由与王铁枪一向不合的张汉杰来充任的。
王铁枪在此形势下也只有拼死一搏了。率兵突袭郓州,不成,退守递坊镇(今址不详)再图转机。晋军来势凶猛,反攻递坊,王铁枪大败,转而退据中都(今山东汶上)。
十月四日,李存勖亲率大军包围中都,王铁枪已经没了退路,六十一岁的王铁枪只有作最后一搏了。
当时似乎晋军并不知道梁军主帅是谁,恰巧,晋军中有将领夏鲁奇曾在梁军中效力过,认识王彦章,从声音中判断出了他,对从将说:“此王铁枪也。”此时的王铁枪率疲惫之兵对数万之敌,已是孤羊投群狼之状。王铁枪部队溃散,自己也转身逃跑。
夏鲁奇瞅准时机,挥矛将王铁枪刺成重伤,王铁枪坐骑也受伤倒地。
于是,威震敌胆的大英雄力尽被擒而为阶下囚。李存勖仍有心劝降,对他说:“你常拿我比作小孩子,今天服不服?我素来知道你善于统兵作战,为什么不守兖州而偏守这无坚固城墙的中都呢?”王铁枪有所不服,乃对曰:“天下大势已去,不是我智力所及的事!”
是呀,当初若无赵岩与张汉杰操纵换将,也许朱梁家国还不至于危亡如斯!作为沙场老将李存勖知道这个道理,他命人从自己的随军医生那里取药,给王铁枪医伤。李存勖以为这可以促使王铁枪心意松动,乃派亲信以探口风。
王铁枪还是态度坚决:“我王彦章本是匹夫,得梁朝的提拔,成了独镇一方的大将,得以与晋王相抗十五年。今日兵败力穷,死也得其所。纵然是晋王宽待我,我又有何面目见世人。岂有为人之臣、率军之将,早晨还为梁朝效力,到了晚上就成晋国之臣的呢?若能一死,算是我的幸运!”
即便如此,李存勖仍不放弃最后一线希望,又派素有威名的养兄李嗣源去看望王铁枪,并嘱咐说:“尽可能治好他,以保一命。”
李嗣源到后,王铁枪大为不敬:“你是邈吉烈吗?”
“邈吉烈”是嗣源的小名,以小名称之,足见不服。晋军抬着重伤的王铁枪随军转移,到了任城,王铁枪坚决不想走了。他声称,不胜痛楚,要留下来养伤。
如此坚强的人物声称受不了伤痛,肯定有问题。他要东山再起以图复振梁室吗?那可不行。好嘛,“杀了他。”李存勖下定了最后决心。
王铁枪之死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段神话。十多年后,石敬瑭取代了沙陀李氏的后唐,建立了晋朝,从洛阳迁都到汴京。为了纪念那个时代的罕见忠臣,诏赠王彦章太师官衔。
与大名鼎鼎的王铁枪相比,裴约并没有不凡的身手、卓越的业绩可记。其生年亦不详,只知其为潞州节度使李嗣昭的牙将。
李嗣昭是李存勖的哥哥。
李嗣昭死,其子李继韬即以潞、泽二州降于朱梁。恰好此时裴约又在泽州镇守,他坚决拒绝叛命,并为李继韬之叛难过地流下了眼泪。毕竟李继韬与晋王李存勖是叔侄关系,比他裴约可近多了!
裴约在泽州城内,召开居民大会,宣布抵抗叛命,称言:“我效力于昭义军节度使,已经两任。每次看到李嗣昭将军发平梁之志叹,总是分财享士,激励军心。可惜他不幸去世。现在,继韬不义,在父亲未葬之时,背君背父,实在让人痛心。我裴约宁可自杀了事,也不愿到朱梁那里去送死!”居民也受到了他的感动,纷纷落泪。
梁得李继韬之叛,即命董璋为泽州节度使,攻击裴约据守的州城。裴约坚守城池并派人飞报晋王,李存勖得报,大为感慨:“叹呀,我对继韬有什么不好?对裴约又有什么好处?裴约能明了逆顺之理,不附于逆党,甚可嘉许!我哥太不幸了,生了李继韬这么个鸱枭之子!”得人忠心比得一城池更为重要。
于是,存勖命部将李绍斌去救援裴约,专门嘱咐:“你一定相机行事,把裴约从包围中救出来就足够了。至于泽州,弹丸之地,又有何可惜!”李绍斌率五千骑兵从太原急赴泽州,兵到之时,州城已被攻陷,裴约也被梁军杀死。
李存勖闻此,大为悲伤,长久不能平息。哪个做主帅及君王的人愿失去一位忠心耿耿的下属呢?
此事发生在后梁龙德三年即后唐同光元年(923),也就是说在裴约被杀之后没多久,朱梁就被沙陀李氏灭掉了。事隔三十三年即周世宗显德三年,有江南国守将刘仁赡,再次因忠于职守而成名。
刘仁赡,彭城(今徐州)人氏。其父刘金曾经为杨吴一朝效力,历任濠州、滁州刺史,并以骁勇知名。及仁赡为将,又以“轻财重士,法令严肃”而有名,在南唐任左监门卫将军及黄州、袁州刺史。其治理民政亦有业绩,被南唐朝廷称赞。稍后,中主李景让刘仁赡掌握亲军(即国王直属军队),兼任武昌军节度使。
时逢周世宗柴荣南征淮地,李景派出刘彦贞抗拒周兵而让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赴寿州之任。
仁赡到任,细察周军之状,知其长期作战意图,故不急于反攻。而刘彦贞立功心切,力追周之佯败部队,结果大败。
周军见展开全面对决的机会难寻,转而围攻寿州,并由世宗亲自指挥,其战斗壮观程度,实在空前绝后。
周军在淝河中流以方舟(大型平舱船)载大石块,顺势抛击寿州城。又削数十万支竹竿,捆在一起,置版屋,号为竹龙,让军士在版屋上进攻寿州城。
在使尽了诸种攻城办法之后,刘仁赡所守城池仍坚如磐石。时令又进暑季,天降大雨,持续十几天,周军营寨几乎为大水淹没。巨型方舟与竹龙皆漂至南岸,被南唐军放火烧掉,所载士兵非被烧死即溺水淹死。
无奈何,周世宗指挥所北移濠梁一带,再派李重进为庐寿招讨使,继攻寿州。南唐派齐王李景达为元帅,再抗周军。刘仁赡寻得周军二帅不协的机会,申请出战(改固守为反攻),景达不许。
战机丧失对一位明智将军的打击非同一般,刘仁赡气郁在心,一病不起。
很快,周世宗再返淮上,改击南唐后备部队,并攻破其运兵的夹道。一时间,南唐将领或逃或降,无法再战。南唐中主李景也只好奉丧称臣,向后周割地输贡。此时,刘仁赡还在孤守寿州城,拒不撤军南回,周世宗亦派使者到城下喊话,告知其南唐国主已无战意。
刘仁膽的儿子刘崇速见状,灰心丧气,趁父亲重病在身,想出城投降。刘仁赡闻讯大怒,命斩刘崇谏以维军心。监军周廷构哭吁军门,请恕刘崇谏一死。刘仁赡坚决不从,乃斩刘崇谏。
众人且惊且服,发誓死守寿州。
等众人高涨情绪已趋平和,节度副使借刘仁赡重病不起之机,诈代刘仁赡写了降书,献城而降。
不战而有其城,周世宗自然高兴,但他更想见一下坚守不降的刘仁赡。命人抬来昏迷不醒的刘仁赡,面对这位抵抗将军,周世宗嗟叹良久,赐给玉带一条、御马一匹,并下令:“抬回老将军,好好调养。”
于是,奄奄一息的仁赡又被抬入城中,周世宗随即为之亲写文告,称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予以南伐,得尔为多。”发了文告,又拜仁赡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
可惜,周世宗终无得此忠节将军的运气,老将军被抬回城的当天就一命呜呼!
为了这位当世少有的忠节将军,敌对两方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追悼活动:周世宗派专使主祭,并发给全部安葬费用,追封为彭城郡王,任命其另一个儿子为怀州刺史,并赐给庄园一所;南唐中主李景为表刘仁赡忠节,赠太师官衔。周世宗要把这次高调的褒忠宣传做好做足,下令迁清淮军治所到下蔡,改称忠正军。取忠正军的含义就是,“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刘仁赡在病中被副使孙羽诈代书信,以城献降的事情无什么可疑之处。一者,坚守本为反攻,结果为齐王所沮废,气郁结胸而病;二者,其子欲降,怒而斩之,而致怒火攻心,且人之杀亲子不可能无悲伤损心,故有昏迷不醒之状。
欧阳修老先生深恐读薛史的人误会此点,在《死节传》最后,再为申辩:
“当世宗时,王环为蜀守秦州,攻之久不下,其力屈而降,世宗颇嗟其忠,然止于为大将军。视世宗待二人薄厚而考其制书,乃知仁赡非降者也。”
其实,欧阳老先生完全没必要多此一举。
倘使刘仁赡神志清醒,得知南北媾和,听从唐主命令,率军撤出寿州,回到江南就是了。此也不失为恪尽职守之举,何必抗主命而孤守一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