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2022第一古偶剧的《梦华录》已进入尾声,北宋女企业家赵盼儿的东京创业史,也从江南一座小茶坊,一路打怪升级,造就东京第一“网红”酒楼——永安楼。
对磕“顾盼”cp无感、一到谈情说爱部分就要快进的观众们来说,《梦华录》中折射出多种商业概念的剧情,反倒有颇多值得深究的细节。
赵盼儿在东京(汴梁)的第一家店,是在马行街开办的茶坊。按照剧情解释,赵盼儿选择在此开店,是因为这条街上没有餐饮业态,具有独家优势,但是马行街上基本都是与马匹生意相关的店,而所有的茶坊食肆则集中在茶汤巷,造成她的店只有一些匆匆往来的、只对“散茶”感兴趣的客户,价格上不去,销量也低。
为此,剧中赵盼儿展开了“差异化经营”。无论是怎样的差异化经营,终究要回归商业本质,同时需要基本面和营销面的支撑。
【基本面】
产品质量+地段+人流+居民消费力
且略过产品质量不提,从基本面的其他几个要素来考量赵盼儿凭什么有底气提高产品价格?
剧中称“马行街”是马贩聚集做生意的“专业市场”,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否能支撑得起高端消费呢?
首先必须清晰的是,专业批发市场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例如广州的天平架水果批发市场和一德路海味批发市场的的消费等级便有明显差别,高端食肆选址一德路问题不大,但如果开在天平架,恐怕老板就得慌了。
那么马市相当于什么样级别的消费呢?可以从宋代的马的价值推出结论——宋朝的马有多贵呢?宋太祖时,有人在华州以80贯钱买马一匹:“于华州八十千买之,契券分明”(注:宋代1000个铜钱串在一起则称为一贯钱)。到了宋太宗时期,李觉上书指出:“国家所市戎马,直之少者,匹不下二十千。”每匹20多贯。而当时一个禁军工资最高的一个月也不过1贯钱。
所以,马市绝对是高端专业市场。
第二,考量选址能否支撑消费,还要看人流量。
东京的城市人口规模,当代学者通过考据与对比分析研究指出人口超过100万,鼎盛时期达到120-150万是很有可能的。
按照北宋东京(汴梁)外城面积52.5平方公里,减去皇城面积1.14平方公里和1.5平方公里左右的佛寺大院等区域,剩余约50平方公里是人口高度聚居与活跃的空间,作为计算人口密度的面积基数。
如果按照东京(汴梁)鼎盛时期的人口140万计算,其人口密度为2.8万人/平方公里,超过了2010年的北京老城区人口密度,逼近上海、广州老城区的人口密度。
这样的人口基数和密度,消费需求不言而喻。
再论具体地段。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马行街”倒并非真是卖马一条街,而是贯穿了汴京半个内城的重要商业街,沿线固然有卖马的,但还是香料、药铺的集中地,更有卖各种百货。“人烟浩闹”,日夜行人如梭,“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连苏轼都在被贬官的路上想念在马行街逛夜市的时光:“蚕市非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马行街南边是潘楼东街巷,专卖衣裳,相当于当时的时尚商圈。马行街附近有鹩儿市等娱乐中心,人流量绝对有保障。如果说宋代大相国寺商圈相当于上海人民广场,那么马行街大概堪比淮海路了。
第三,周边居民消费力也是支撑点。按照《东京梦华录》记载,马行街“官员宅舍,不欲遍记”,也就是说,那一带除了商贩还有不少官员宅邸。
宋代官员的消费力有多高?——中国历朝历代皆以薄俸而闻名,唯有宋朝,因为社会经济繁荣,所以有宋(不包括南宋中后期)一朝,官员俸禄收入极为可观。参照现在来说,即使是县令,年入百万也是极为容易之事。
因此,马行街周边居民的地位可比过去的东山口,消费力堪当今日珠江新城,挖掘出高端且固定的长期客户完全不成问题。宋代茶坊的存在约等于我们今日的咖啡馆,在东山口或珠江新城开店的咖啡馆,需要顾虑的客群消费力问题显然更小。
【营销面】
引流+饥饿营销+体验式商业
赵盼儿改变策略的第一招便是重新装修,如将原本的大门换成“破柴门”,为的是取“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之意,除了表明茶坊重新开张外,更让茶坊具备一种“野趣”,就如她在江南的茶坊一般。
拥有模拟的自然生态,打造体验式商业,至今仍是一种有效的引流方式——如正佳雨林生态植物园、重庆光环7万㎡室内外城市绿色公园、上海天空万科广场“垂直农场”……绿色生态、安谧静美的商业空间,对人们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正是基于同样的道理,今时今日购物中心才如此执着于将“自然生态”概念融入购物中心之中。
剧中作为“江南第一琵琶手”的宋引章,自然也是赵盼儿的引流杀手锏之一。事实上,她的商业意义和赵盼儿后期开办酒楼时在其中所设的瓦子(现场演出及其场地)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如果要类比的话,或许相当于商场当中的书店和电影院。前者有马行街附近书馆的夫子及上流阶层追捧,后者则更迎合大众娱乐需求。
赵盼儿的引流手段还包括与名伎张好好的“资源互换”,她通过向张好好的乐坊提供黑市上都一盒难求的限量点心果子,换得张好好为她“带货”,向乐坊里高圈层的文人雅士宣传赵盼儿的茶坊,实现了双赢。
此外,饥饿营销可算是赵盼儿用得非常溜的一种营销手段了。无论是茶坊时期每日仅三曲观众限10名、点心果子限购,还是酒楼时期的“一元阁”首开“花月笺”和不外售的“苏合郁金酒”,都是和越是排长队越是旺的餐厅或限量销售的奢侈品一样的商业逻辑。
— —
细细梳理下来,《梦华录》的生意经其实并不复杂,如果想直接套用到真实世界,肯定将受到更多现实的挑战与毒打,但如果在片里只看到“顾盼”眼神拉丝,倒确是可惜了编剧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