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凡是情绪稳定的人、不焦虑的人,都有一个共性

诺来看健康 2025-02-02 03:58:40

人生有八苦,其中一个是“爱别离苦”,指与亲爱的人、事、物离别。前段我家的猫绵绵因病去了喵星,我的心情也掉进了死胡同,总在脑子里重复他的痛苦,也会检讨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害怕他在另一个世界过得不好(其实也并不相信,但还是会有联想)。被这些思绪困扰着,心里放不下,经常不自觉地叹气,情绪也起起伏伏,饭也吃不香。

人生总要面对一些别离的创伤,心里明白还是做不到坦然接受。无论宠物还是亲人,或者其他事情,分离总会让人难以接受。如何让自己走出情绪的困扰,起码不要太久,太影响个人的生活呢?毕竟日子还是要继续,那些离去的所爱,也许也并不希望我们如此伤心。

于是又拿起了《战胜焦虑》这本书,去寻找自我治愈的方法。当看到PSA这个方法的时候,感觉看到了一些光亮。

虽然我的想法和情绪还不算强烈的强迫行为,但也是强迫思维的一种。我想试着用这种方法改变一下不自觉的思维模式。

从这段时间的心理学学习和写作来说,我也渐渐明白,普通人和“生病”的人都是一样的。心理学上的很多方法都是相通的,应用的范围很广泛。

01、不让“纸老虎变成真老虎”

PSA人格平衡法是三个词的英文首字母的缩写:觉察(perceive)、分离(separate)和接纳(accept)。

《战胜焦虑》中提到,强迫、恐惧、焦虑这些情绪失控感来源于控制。担心的想法一出现,会上升到意识的层面,大脑就是要处理这些紧急或具有“威胁性”的事情。努力想剔除这些想法的行为,又加强了焦虑感,“纸老虎变成了真老虎”。

所以,我第一步是增强自己的觉察力,要认识到对失去绵绵这件事,我感到悲伤的念头是客观的。

第二步,分离症状(separate)。对我来说,绵绵的逝去,总是会想起,但要把这个想法和自身分开。总是想起,也是一个“爱别离”苦的一个症状,不是我本身,看着它就好,像旁观者一样,这些想法不属于我,我是我,想法是想法,以至于我想起的这些想法的情况也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便将我的情绪、念头和我本身隔离开。

第三步,是在认知上重建我和症状的关系。保持不纠缠的心,平等地看待这些情绪和念头,慢慢地接纳(accept)自己的念头,和失去爱宠的现实。不去自责, 不去怀疑自己出了问题。允许这些情绪出现,只是允许、接纳,不去纠缠。这样,想法便不会像黑洞一样吸入更深的思虑。

我也就慢慢从这种“爱别离”之苦中走出来了。

02、鼓盆而歌:庄子面对“别离”的方法和PSA类似

又翻看《庄子》一书中,对死亡的看法和做法,也能找到一些PSA法类似的影子。特别是那段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鼓盆而歌”的段落。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的老熟人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正敲着木盆在唱歌。惠子批评庄子说:你妻子为你生儿育女,衰老而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怎么还能唱歌呢?

庄子说: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伤心呢?然而我推究起来她没出生之前本就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没有气息。

后来才变化而有了气息、形体和生命,如今又变化而死,这种生老病死的变化就跟春夏秋冬的运行一样。死去的人已在天地之间得到大自在了,我却呜呜地痛哭,这不通达自然变化之理,就停止了哭泣。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失去所爱之人,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1、观察自己的行为;

2、分离自己和想法,认为这些想法是客观的,死亡是自然之道。

3、接纳了自己的情绪,也顺应了天道:生死是一种自然循环,像日夜交替,四季更迭一样,不可避免。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死亡也未必就是一种终结,如落叶一般,成为另一种存在,或者成为滋养根的土壤。

唯有接纳,顺其自然,才能更好地前行。这就是庄子的“鼓盆而歌”和《战胜焦虑》PSA人格平衡法给我的启发。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诺来看健康

诺来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