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临床十年后重读《伤寒杂病论》的新心得(9.70~9.75

梁老的笔记 2024-04-07 03:44:19
9.71趺陽脈浮而濇 ,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趺阳脉其实就是冲阳脉的地方,在脚背突出有动脉跳动处。古人三部九侯脉诊法主要用趺阳脉来诊察胃肠功能的情况,三部九侯法现在已经不用,现在用的“独取寸口脉法”在原理和临床上是也是适用的,所以现在脉诊是关脉或关上脉浮而濇,左手右手均可见,一般右关脉会更加明显。

浮脉不仅主表证,有时还主热;所以“浮则胃气强”指的就是胃里面有热。濇脉不流利,主津液虚血少,所以是因为“小便数”才出现的濇脉,而不是因为有濇脉就代表小便数,这样讲不通。

现在就清楚了,因为小便数等会引起身体流失津液的各种因素,导致身体津液不足,胃肠比较干燥,所以胃里面就有会热(因为干燥导致的热,注意区分湿热),既然消化系统干燥,大便就一定会硬,故曰“浮濇相搏,大便则鞕”。这种因为消化系统缺少津液而导致的大便干,称为“脾约”,麻子仁丸主之。

什么是“脾约”?目前最主流的解释都是说脾的功能被约束了,如今一般称之为“胃强脾弱”。这样的看法其实并不全面。对中医有一定了解的都知道,脾主运化,简单来讲就是把吃进去营养物质转化爲能被身体使用的物质的过程。因此,如果真的是脾的功能受到约束,那么根据《辨太阴病脉证幷治》的内容,出现的症状应该是腹胀、下利,而不是大便硬,所以我个人并不认同脾约是脾的功能被约束这个说法。

其实根据“约”的篆文是由(糸,系、束)+(勺,食具,代表进食)所构成,造字本义是比喻限制进食,省吃俭用。因此,这里的“约”实际上就是指“节约”的意思。所以,“脾约”就是脾节约身体的水的意思。为什么要节约身体的水?因为身体在流失津液,所以就要节约水,把水用到更重要的地方,从而减少水输布到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水不够了,大便就干硬了。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 大黃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上六味,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麻子仁丸就是小承气汤加芍药、杏仁、麻子仁。麻子仁润肠,枳实、大黄、厚朴为小承气汤结构让大便能动,杏仁通气、通血、润肠。麻子仁丸针对燥热体质的便秘,但无滋补功效;若兼顾有阴虚的时候相对更加对症。如果用了麻子仁丸感觉大便仍不太通畅,可用芒硝(3克)水送服。

如果长期将用麻子仁丸于老人便秘会出现西药通便的效果,也就是停药大便就不通,并不能恢复肠道机能,反而容易造成脾虚引起肠道粘黏。所以说,临床上很多医生直接将麻子仁丸用于老人便秘,实际上是不对的。即使是老人便秘,也要出现大便颗粒状、大便硬、小便次数多才能考虑用麻子仁丸。针对这类老年性的便秘,我更多的是用补中益气加肉苁蓉通便,而且好得更彻底。

9.72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陽明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此条与7.41条的下半句意义相同,可相互参照。

“发汗不解”并不是太阳病不解,而是指病未治愈。由“蒸蒸发热”可以知道,已经没有恶风或者恶寒的情况,如果是太阳病不解,不应该“蒸蒸发热”,也不应该用调胃承气汤。这里的发热是一种自觉从里到外且很厉害的发热感,用体温计测量不一定会有高烧的情况,通常伴随有比较厉害的出汗。

此条文主要是讲热刚开始进入阳明的情况,虽然热已经很明显,但仍未形成燥屎,应以调味承气汤和其胃气以解其热。因此,这里也是使用调胃承气汤的主要辩证点之一。

9.73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吐后,津液有所损失,导致消化系统开始变干,开始有燥屎出现,所以腹胀满。由于刚开始出现里热,可以先考虑用调胃承气汤和胃泻热,通常情况下,大便通则热除。若无效者,再改用小承气汤或者大承气汤。

此条文的重点并不是在使用调胃承气汤的辩证,实际上是要我们怎么与太阴腹胀满的情况做鉴别。病人只知道肚子胀,并不会很清楚的告知我们实胀还是虚胀,临床上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脉诊。若为阳明腹胀,脉当实大;若为太阴腹胀,脉当沉而濡。通过脉诊做简单的鉴别后,再针对阳明或者太阴多问几个鉴别点就可以明确用药了。

9.74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津液渐枯,燥热渐甚,故微烦(热邪内陷于里);里渐实,故大便硬;《辨阳明病脉证幷治》中,已经出现很多次了,大便硬的情况下,必然会伴随“小便数”。既然里实之证始见,脉当滑而疾,或数而大。因为只是微烦,没有出现谵语,说明还没有到燥热的程度,所以不用芒硝清热,故宜小承气汤下之即可。

之所以说“和之愈”,目的是强调此处需要多次、少量缓慢服用小承气汤,还没有到需要急下的程度,当大便通后即可停药。

此条文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求我们在临床上鉴别栀子汤证。“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其实就是栀子汤证的情况。

9.75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小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脉弱”是因为所谓的“壮火食气”之象,当内热很重的时候,就会消耗人体自身的能力,导致血流变慢、心跳变弱而出现脉弱。

“无太阳柴胡证”是即无太阳病的发热恶寒,又没有少阳病的寒热往来等柴胡四大证。由此而知,这里的“烦躁,心下鞕满”并非有太阳、少阳传变而来,而是因糟粕内停、热聚胃口的胃家有实之证。

至“五六日”就是再过二三日,“虽能食”是提示虽里热,但未成燥屎,若已结成燥屎,应当不能食(见9.39条),所以这时候用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之燥热,令烦躁小安即可。这里用小承气汤并非9.32条所说的以药试病的情况,是因为病势本来就相对缓和,尚未变成大承气汤之证,故应法重剂轻,少量多次使用小承气汤即可。

“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的意思是在少量多次服用小承气汤一段时间后,如果出现排气很多,则为中病,可改用一次大量喝小承气汤,大便得下后,病则痊愈;若未出现排气的情况,则尚未大剂量服用,还需要再等待时机的出现。

原文虽然是这样说,但现代人普遍阳虚的情况,几乎没有需要少量多次服用小承气汤再转大剂量服用的情况,往往是小剂量小承气汤就能把人体内的实热泄干净了。这是因为古时候的人肉食很少,普遍是阴虚体质,当实热出现之后,若用大泻的方法反而会引起营养流失而加重病情,所以才需要用小承气汤少量多次的清除里热。现在农民工、农民有可能会出现此条文所说的情况。

后面的部分就是要我们区分六七日不大便不一定是大承气汤的情况。即使不大便六七天,但是小便少,小便少就说明体内的湿排不掉,消化系统不缺水;此时即使大便刚开始是硬的,到后面还是会变成便溏,说明消化系统里面有湿,也就是现代中医常说的胃寒而肠燥,属于虚证,为中焦运化不利。临床上可以这样鉴别,若为胃寒肠燥的虚证引起的不大便六七天,必伴随小便量少,有胃口但不想吃,脉当弱,应以温中为主。

如果小便利,说明消化系统的湿能排走,就会造成大便硬。此处“小便利”是小便通利的意思,小便必是色黄赤、味道重,并非透明清长的小便,此时可用大承气汤攻下。

0 阅读:2

梁老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