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凭啥与曹操刘备并列?十八岁挽回政权危亡,稳坐江东霸主宝座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34
序言

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群雄并起的时代,再加上《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对其中的很多历史人物有了深刻的脸谱印象。

在魏蜀吴领袖集体中,相较于曹操和刘备,孙权是知名度最低的一个。

与前两者白手起家不同,孙权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在不到弱冠之年就接手父兄基业,似乎是三国之主中事业最顺利的。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孙权接班时的处境非常危险,稍有差池便死无葬身之地。

孙权接手时的江东局势有多危险

公元200年,被称为江东小霸王的吴侯孙策被其政敌许贡的门客行刺而死。

孙策临终前将江东之主的位置传给了同胞弟,年仅十八岁的孙权,并语重心长的对他说: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权痛哭拜领印绶,不久被朝廷册拜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

在此之前,孙策已扫平吴郡、九江、会稽、丹阳、庐江及豫章等六郡,统一江东,成为长江以南最强诸侯势力。

而且江东地区未受黄巾之乱、诸侯战争的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富庶,不似中原生灵涂炭。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父子相袭的传统,孙策没有把吴侯的位置传给其子,而是选择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孙策为何如此做?

其实江东欣欣向荣的背后早已危机四伏,其子年幼难当大任,只有孙权可以力挽狂澜。

关于江东政治危机,还要追溯到孙策扑朔迷离的遇刺事件,200年初,北方官渡之战打响,曹操抽调全部河南主力北上冀州,与袁绍激战。

孙策欲趁曹操后防空虚,起兵袭击许都,以图中原,然而不久,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被人刺杀。

行刺之人有三人,称他们是被孙策所杀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结果显而易见,三位门客被按律处死。

只不过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孙策的打猎路线、时间能被人掌握的如此清楚,而且刺客选择用弓箭中远程射杀,可见对孙策近距离搏杀能力的忌惮。

若非孙策亲近之人,谁能对其生活习惯和轨迹了解的这么透彻?

只能说明江东高层内部出了内鬼,有人想要孙策的命。

结合孙策遗嘱,一改积极扩张的策略,而选择保守防卫之策,很可能孙策已经了解江东统治集团被渗透成了筛子的事实。

只是他本人行将就木,再无力拨乱反正,便选择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孙权。

那么孙权实力几何?他没有指挥过千军万马和刀光剑影,但从其过往经历还是能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182年,孙权出生于吴郡富春,相传孙家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代。

孙权的父亲孙坚任长沙太守,曾参加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后于192年征讨荆州刺史刘表时不幸战死。

此后,年幼的孙权跟随兄长孙策辗转流离,投奔孙坚的老上级袁术。

孤苦战乱的生活磨练了孙权坚韧沉着的意志,史载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

稍微长大一些后,孙权蓄养贤才,结交豪杰,并跟随孙策左右参与政务,其机敏才能就连孙策都自叹不如。

196年,孙策收得丹阳、吴、会稽三郡,年仅十四岁的孙权被任命为阳羡(江苏宜兴)县令。

其展现出的少年老成和沉稳练达让江东官员惊叹,更是让孙策笃定孙权才是能够真正坐稳江东的首领,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孙策临危传位的后果。

孙权接班后的东吴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主要有三大威胁。

首先是江东本土士族。在当时,偏安一隅的江东地区缺少与中原交流沟通,本土世家大族垄断社会和政治资源,地缘排外文化浓厚。

孙权家族自孙坚死后,长期生活于九江、庐江等苏北和安徽部分地区,195年孙策从袁术借兵攻取江东时,其班底亦起家于淮河地区,无江东本地人。

孙策占据江东后,为了稳固政权,对势力庞大的本土士族进行强力镇压,士族们畏惧孙策武力,不得已屈服。

如今孙权年幼登位,这些本土豪强开始蠢蠢欲动,小动作不断。

其次是孙吴集团内部。由于孙权缺少军队作战资历,其父兄的很多旧部,甚至孙氏宗室心怀异志。

他们不仅不听从孙权调遣,甚至公然起兵反叛,比如孙权堂兄、庐陵太守孙辅暗通曹操,以图取而代之,定武中郎将孙暠整顿兵甲,欲占领会稽,孙策旧部、庐江太守李术更是招纳叛逃者,公开反叛。

最后是山越少数民族。此前孙策虽然统一江东,但立足不稳,如今孙权年少继位,这些山越势力内心不服。

这些山越人本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为了逃避苛税才逃进山林,长期以来,他们盘踞于高山密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公开与孙权作对,亦不缴纳赋税,形同国中之国。

此外,孙权集团内部多有曹操细作耳目,孙策被刺更是让东吴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此时的东吴内忧外患,人心思动,年轻的孙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马上任,力保孙氏基业,稳定江东政权。

孙权胡萝卜加大棒,迅速稳定江东局势

如何破局对于年轻的孙权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实践证明,孙策没有看错人,孙权虽初登大位,但却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天赋。

他以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稳定江东政权。

首先,孙权遵循孙策关于“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嘱,以张昭为文臣领袖,周瑜为武将之魁,以程普、韩当、黄盖等一批元老武将为军队主帅。

通过封官晋爵安定这些帮助孙氏家族打天下的老臣,尤其是周瑜,更以兄长之礼待之,周瑜感激异常,表示“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

周瑜作为东吴军队核心灵魂,孙权成功将其招抚意味军队得到稳定,军队稳则孙氏政权稳。

接下来,孙权通过怀柔笼络等手段安定江东大族势力,他通过广招贤才,聘求名士,将江东豪族纳入到孙氏政权体系中。

在这一过程中,孙权巧妙施展权术制衡,他既招募诸葛瑾、鲁肃、严畯等江淮故地豪族前来,又选拔陆逊、顾雍等本土豪强家族。

其中,鲁肃出身临淮巨富之家,与周瑜关系甚好,在后者推荐下进入江东政治中枢。

史载孙权对其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常留其共饮,抵足同眠。

而陆逊则出身江东大族吴郡陆氏,入孙权幕府后在东吴军中任职,后娶孙策次女为妻,并在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大显神威,击败刘备,力挽狂澜。

在安抚好江东旧部和江东大族的同时,孙权在对外政策上作出调整,尤其是许都方面,他一改往日孙策联络袁绍,夹击曹操的扩张战略。

而是听从周瑜和鲁肃的建议,即暂归曹操,与袁绍断绝关系,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

曹操对孙权的做法十分欣赏,遂派使臣以天子名义册拜其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在安定内外的同时,孙权对谋逆势力予以铁腕打压。

比如其堂兄孙辅暗通曹操之事,被人告发,孙权假装不知,与张昭共同召见孙辅,将其流放幽禁,斩杀其所有近臣。

对于叛臣李术,孙权亲自率兵攻打其驻地皖城,李术闭门自守,向曹操求救。

此时的曹操正与袁绍对峙于官渡,且孙权已归顺,曹操不愿意为了区区李术得罪江东,因此不救。

双方激战多日,皖城粮食耗尽,孙权破城,斩杀李术,参与反叛的士民百姓全部屠戮殆尽,其士兵三万余人迁往别处,这是孙权执政期间唯一的大规模屠城。

随着政权的稳固,孙权开始着手对山越地区用兵,他调集重兵进行围剿,派遣大将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等勋贵将领逐山合围,各个击破,灭其军队六千余人。

对于领头的山越人领袖坚决斩杀,对于其他山越人则通过编入军队,教化农业生产等分而化之的手段消弭其抵抗势力。

在一年时间里,孙权依照宗室元老、世家大族、北方军阀、域内山越的次序,以同心圆的方式,或镇压或安抚,由内及外的平定所有潜在威胁势力,成功稳固孙氏基业。

从此孙权威震江东,为日后的赤壁之战和三足鼎立奠定基础。

小结

在那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乱世,孙权没有曹操横槊于马,吐哺天下的豪情壮志,也没有刘备仁德侠义,颠簸受挫的艰难经历。

但他能够与曹刘等枭雄并立于世在于他对江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他保住了摇摇欲坠的江东政权,避免江南地区重蹈中原的生灵涂炭。

在此之前,江南地区长期处于落后待开发地区,有了孙权的统一政权,有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江南地区迎来了发展的红利期,经济文化有了长足进步,并最终成为华夏文明圈重要一极。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