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40年代的新乡吗?5个城门还没拆,日军炮楼修得好奇怪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3-11-08 07:55:00

新乡,位于河南省北部,钟灵毓秀、历史悠久。3000年前,著名的“牧野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新乡大地上,演绎过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留下了太多的历史人文景观,令人赞叹。

巍巍太行,悠悠卫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到了民国时期,那时候的新乡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从新乡城门内向外望

笔者搜集整理了28张老照片,均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映了新乡当时的城市和人文风貌,有些连当地人也没见过。原片是黑白的,后期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有其独有的故事。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站在新乡城墙上远眺,犹如置身江南水乡。卫河,是新乡的母亲河。她静静流淌了千百年,滋润着两岸新乡儿女的心田。河面上那座石拱桥,就是著名的“民乐桥”。

该桥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桥身造型优美,两侧望柱上刻有石兽。日军占领新乡后,为通行汽船,将原来的九孔桥改造为七孔桥。1952年,该桥更名为大众桥。1984年,拆除中孔后大桥废弃。 如今,只剩六座桥墩矗立在卫河上。

民国时期,新乡火车站景象。该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有7股道。新乡站是京汉铁路上一个重要的商贸货运站点。

在站房前矗立的牌子上,写着“新乡县站”字样。站台上堆放着很多等待装车的麻袋,一名日军从铁轨上走过。

这是新乡城内一条街道上的情景。街道很宽敞,两侧是商铺,有一些小贩在路边摆摊。街上人来人往,有步行的,有拉黄包车的,还有一些日军士兵从街上走过。

这是当时的河朔图书馆大楼,始建于1935年,是我国近代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的杰作。该大楼座落于市卫河公园内,主楼为三层宫殿式建筑,楼前有包台云池。

1938年新乡沦陷后,这里被日军占领成为了兵营。1953年,做为新乡市人民图书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新乡街头,忽然飘来一股香味。随后,几名小女孩就被卖小吃的吆喝声吸引过来。她们围在男子的挑子前,讨论着到底哪个好吃。

这是当时新乡的钟楼,始建于30年代,位于新乡市柘榴园西口、姜庄街东口及土马路北口。楼高16米,宽4米,西欧建筑风格。正面刻有“遵守时间”“四个大字。

这座钟楼,在当时可以说是新乡的地标性建筑了。解放前钟楼被拆掉,只留下最下面的底座部分,解放后彻底被拆掉。

千百年来,新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和雄浑的文化底蕴矗立在中原大地上。

这张照片,拍摄于新乡汽车站。在检票口的门框上,悬挂着“辉县”和“封丘”的发车方向牌子,上面注明了发车时间为九点。一名车站工作人员,正在为进站的乘客检票。

站在新乡的南城门上(人民公园西门附近),远眺城外景象。新乡城墙,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新乡地处卫河畔,为防水患在高地筑城,四周低,古称“龟背城”。

新乡城池设四座城门:迎恩门(东)、来宾门(西)、朝阳门(南)、拱辰门(北)。1935年,为方便来住平汉铁路新乡火车站的交通,在北门西南方增辟一城门,起名小西门。

民国时期,河南新乡街头情景。两名日本女子从街头走过,路边一名黄包车师傅指着自己的车,招呼她们乘坐。街边是一间名叫“全国美”的男女理发店。紧挨着旁边是一家日本人开的照相馆。

这是新乡县公署所在地,当时,新乡已经被日军占领。拱形门头上有“新乡县公署”字样,两侧小门关着门。大门口有卫兵站岗,公署院内正对大门建有一座假山。

民国时期,新乡一条街道的上方,悬挂着“新乡县农畜产品品评会及艺术品展会”的条幅。可见,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盛会。

街边商铺门口有很多黄包车师傅在拉客。从建筑上的匾额“席卧杏林”看,应该是一间中药铺或医馆。

这是在新乡县农畜产品品评会上获奖的三位农民合影。他们手里拿的分别是大蒜、南瓜和甘蔗。三人种植的优质农产品赢得了评委一致好评,因此获得嘉奖。这种活动即使在现在,也非常值得推广。

这张照片,拍摄于新乡火车站附近。日军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奇怪的炮楼,在圆形炮楼的顶部,还建了一间像厕所的小房子,其实是简易的瞭望塔。碉堡的墙壁上,留有射击孔。

有两名日军,站在碉堡上部放哨。远处的平坦地带,有日军在训练。碉堡前聚集了一群日军军官,其中一名人背着手走路,看上去嚣张得很。

民国时期,新乡车站附近一条小街上的情景。街边是一家饭店,门头上写着“协和食堂”字样。门口站着两名年轻的女服务员,身穿一模一样的服装。

食堂门口一侧的广告牌上,写着这家食堂售卖有寿司。门口有两名车夫坐在黄包车上,等待拉客。

这是当时新乡城内的一所日本高等小学,从他们的服装就能看出,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全部都是日本孩人。

日军占领新乡期间,专门创办了一些日本学校。其生源主要来自在新乡生活的日本侨民子女。当地的中国孩子是无法就读的。

30年代,在新乡城内的街道上,矗立有一座“尚书”牌坊。三间四柱三楼石牌楼,非常壮观。立柱和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

两名男子信步从牌楼下走过。60年代,这座石牌坊被拆除。不禁令人感叹,新乡有很多精美的古建筑,都慢慢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民国时期的新乡站前大街——铁道街。街道宽阔笔直,两侧大部分都是欧式建筑,有不少是日本人开的食堂。一名男子推着拉货的独轮车从街上走过。时光荏苒,如今的铁道街,比那时候要热闹繁华得多。

照片中是一座面粉厂的厂房,大烟囱正在冒出浓烟。河面上这座桥叫通丰桥,始建于1919年,当时是一座木桥。1935年重建时,改为石墩混凝土桥,当时叫“华北纪念桥”。

1919年,孙多臣与徐文甫等人在卫河北岸、京汉铁路东侧创办了通丰面粉厂。1938年,新乡沦陷后,日军以军管名义接办了通丰面粉厂。

民国时期,一名日军从街头走过。背景里这座建筑,就是当年的“新乡会馆”。会馆门头古色古香,墙壁上也写着新乡会馆字样。

会馆,是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属于商业性质的会馆。照片中,一名男子挑着扁担从会馆门前走过。

民国时期,新乡车站站前广场上,一名理发师傅正给人理发修面。过去,这种流动理发摊很普遍。他们挑的扁担,一头装的是热水和脸盆,另一头是理发工具,随时停下来为人理发。

站前广场上很热闹,有一些卖小吃的,路边还停着好几辆等待拉客的黄包车。如今的新乡车站,比过去漂亮不知多少倍。

民国时期,新乡的一段老城墙,城墙上有些地方已经坍塌。新乡城墙,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初建时,城墙高1丈8尺,周长5里242步,十分壮观。

日军占领新乡后,城墙逐渐荒废。1951年,成立拆墙委员会,将所有城墙的砖土移用其它建设。如今的新乡古城墙,只剩下了两小段遗迹,位于公园游乐场内。

30年代,在新乡街头。两个日本小孩,对黄包车师傅拉的车很感兴趣。小男孩坐在车上,小女孩学着车夫的样子在前面拉车。黄包车师傅坐在台阶上,扶着小女孩的胳膊。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一名日本人。

这是当时新乡农村的一处石头房舍。围墙用石头垒砌而成,房屋的墙壁也是石头的。屋顶上覆盖着秸秆干草。过去,这种房屋在新乡的山区很常见。尤其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些传统民居,都是就地取材,墙体都是用大块的石头垒砌而成。

民国时期,河南新乡街头景象。街边有一家店铺,门口的牌子上写着“田中食堂”,应该是日本人开设的餐馆。近处,一名小女孩扎着细细的羊角辫,她的胳膊上挎着一只竹篮,手里拿着一捆绳子,好奇地看着镜头。

站在新乡城墙上向外望去,卫河风貌尽收眼底。此时正处于枯水期,河水很浅,这些船只不得已只好搁浅在河道里。卫河两岸,散布着一座座民房河院落。

卫河历史悠久,淇门以下卫河的前身是白沟,系黄河故道。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沟发展航运,基本形成了今天卫河的形态。

民国时期,河南新乡一条小街道。街道上人不多,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街道尽头矗立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两名日军士兵骑着马从街上走过。

很少有人会记得,新乡还曾是平原省的省会,新乡人仍有''平原''情怀。平原乡、平原新区、平原路、平原医院、平原大学、平原晚报、平原商场、平原公园、平原机械厂等。

卫河上的民乐桥

结束语:回看这些几十年前的老照片,如同穿越了时空,新乡的城市和人文风貌让人印象深刻。叹古惜今,现在的新乡是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重要城市,城市规模排名河南省第三位。未来的新乡,会更加美好!

0 阅读:5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