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锡麟、秋瑾前仆后继,为何反响大不同?

见谈历史 2025-02-28 04:48:06

徐锡麟、秋瑾,浙江绍兴的革命者,他们先后留学日本,加入光复会,主张以暗杀、暴动为手段进行革命。共同创办绍兴大通学堂,并策划浙江和安徽起义。

1907年7月初,秋瑾与徐锡麟秘密商议,决定在当月中旬于安庆、绍兴两地发动武装起义。

起义前,由于安庆,绍兴先后出现泄密事件,二人先后暴露。导致徐锡麟仓促起义失败,秋瑾组织起义失败。

徐锡麟、秋瑾前仆后继,为何反响大不同?

一、徐锡麟、秋瑾两人的牺牲方式不同

徐锡麟势与清廷鱼死网破,以卵击石,然被剖心斩首‌,令人惊心动魄。

安庆起义前夕,上海的光复会被查封,会员叶仰高被捕,并在刑讯逼供下供出了徐锡麟。

安徽巡抚恩铭奉两江总督之命追捕叛贼,徐锡麟得知后决定先发制人,提前起义。1907年7月6日,徐锡麟与光复会成员陈伯平、马宗汉同时行动。徐锡麟趁恩铭参加毕业典礼时将其击毙,并夺取军械库。仓促发动安庆起义,最终被捕。

徐锡麟被捕后,清军对他立即审问,企图获取起义的相关情况。然而,徐锡麟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根本就不配合,反而破口大骂。

恩铭的妻子是庆亲王奕劻的女儿,她要求按照1870年张汶祥杀害两广总督后被挖心处死的方法,对徐锡麟行刑。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

清军决定于当晚将徐锡麟处死。首先由刽子手持铁锤将徐锡麟的睾丸砸烂,再活生生的剖腹挖心。应该说是极其残忍,因为这是发生在当时清朝已经废除凌迟之后。

徐锡麟被捕第二天,即被从重从快,遭受残酷的刑罚,牺牲时年仅35岁‌。

可见当时清廷对徐锡麟恨之入骨。徐锡麟的英勇事迹和悲惨结局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秋瑾以女性柔弱之躯,拒绝撤离,紧跟谭嗣同、徐锡麟,以死明志。

安庆起义被扑灭后,浙江巡抚张曾扬马上电令绍兴知府贵福:立即查封秋瑾所在的大通学堂。贵福和恩铭同为满人,沾亲带故,恩铭惨死,让贵福对秋瑾恨之入骨,他主动赶往杭州,要求浙江巡抚发兵绍兴,剿捕大通学堂,捉拿秋瑾等乱党。

绍兴起义前夕,据《浙案纪略》记载,秋瑾一方面是因为胡道南的告发。安庆起义失败后,秋瑾身份暴露。光复会员王金发,秘密到达绍兴,劝说秋瑾撤离,但是秋瑾坚决拒绝,此时她已得知徐锡麟入刑惨死。她“要留下和鞑子决一死战”。

清兵于7月13日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在组织大通学堂起义失败后被捕。

秋瑾面对死亡时表现得非常从容。尽管在受刑时她要求不要脱衣等体面要求得到了得到山阴县令李钟岳应允,但秋瑾在被捕后仍受尽了所有酷刑。秋瑾尸体也被曝晒数日。

秋瑾的死亡过程充满了悲壮和英勇。她牺牲后,县令李钟岳在家中自缢身亡。她的死激励了更多人投身革命。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被枪决,年仅32岁。

二、二人在人们心中的定位不同,对后世影响有很大的差别。

徐锡麟有着“反清英雄‌”定位。

徐锡麟表现主要有两点:

一是,徐锡麟出身绍兴名门望族,留学归来,清政府内部任职,却选择暴力革命,是一种体制内反叛。政府官员人人自危,使清廷产生极大震撼,推动了革新,加速了立宪的进程。

徐锡麟则更多地被视为刺客。而刺客暗杀行为,带有明显的“恐怖”特征,本身常常不为社会所接受。大多数的评价往往是负面。

二是,徐锡麟为革命枪杀恩师清官恩铭,部分亲属甚至因他参与暗杀活动而与他保持距离。社会舆论对徐锡麟的同情有限,当时负责处死徐锡麟的清军士兵对他无不咒骂,认为他恩将仇报。恩铭的贴身士兵还将他的心脏炒做下酒菜。

后来徐锡麟的战友革命党人熊成基等受其影响发动起义。

徐锡麟的事迹虽被载入史册,却难以引发广泛共情。

秋瑾的“鉴湖女侠”形象 更深入人心

秋瑾主要是筹备起义,在大通学堂积极组织革命力量,不是以直接暗杀等极端行为为主要行动方式。她更多是作为革命的组织者和宣传者。

秋瑾出身官宦世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女性革命领袖,面对官府追捕不逃避,毅然决然赴刑场。无疑深受徐锡麟影响,加之性格刚毅,无惧死亡,其牺牲打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习惯印象,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

新文化运动时期,秋瑾又被重新诠释为“女性解放先驱”。

秋瑾就义后,上海等地报刊广泛报道,《申报》《时报》等都有大量文章,介绍其生平、思想、著作等,出现为其鸣冤、谴责清政府的声音,掀起更大的舆论,获得广泛的同情。

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传颂自今。

0 阅读:44
见谈历史

见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