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为何“脱党”?

见谈历史 2025-03-31 03:57:25

叶挺,字希夷,广东归善县人。中共早期著名重要军事领导人之一。

1924年,叶挺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莫斯科,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学习军事。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参与北伐战争,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1927年8月1日,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

1938年1月出任新四军首任军长。

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中共要员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

‌南昌、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为何“脱党”?

一、‌南昌、广州起义失败后,受到党内“左倾错误”追责‌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遭遇重创。一是叶挺好友作为起义军的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蔡廷锴率部(约5000人)脱队,二是叶挺第11军第24师的副师长欧震,临阵倒戈,带领一个多团的人马,投向了薛岳。不但使起义军队伍人员骤减,更是涣散了人心。最终在广东三河坝、潮汕地区溃败。叶挺作为前敌总指挥,负有一定的责任。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人(如李立三、瞿秋白)严厉批评为“军事投机”“执行不力”,甚至被指责为“消极避战”。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过程中,叶挺指挥部队攻占广州部分要地,但因敌强我弱(国民党军警约3万人,起义军不足5000人),起义最终因兵力悬殊而失败。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作为起义的红军总司令,在党内受到了不公正的指责和清算。包括战略失误,起义仓促发动(仅持续3天);指挥失误,未能有效控制交通要道,未能与周边农民运动形成联动。党内甚至有人质疑其“革命立场”。

1928年初,在李立三主持的广东省委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广州暴动问题决议案》,其中将起义失败的原因归结于领导人,并指责叶挺作为前敌总指挥“临阵逃脱”,叶挺作为前敌总指挥,负有一定的责任。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人(如李立三、瞿秋白)严厉批评叶挺犯了军事投机和盲目主义的错误,给予其“留党察看六个月”的处分‌。中共广东省委认为他“消极”,叶挺被要求前往苏联接受审查。

不过,叶挺在广州起义中的表现实际上富有战略眼光,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提出将起义队伍拉到海陆丰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建议,可惜这一意见未被采纳。

二、叶挺“脱党”与共产国际强势干预背景

‌南昌、广州起义的起义很快失败,主要因为敌强我弱,缺乏群众基础和战略失误。

首先,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的指挥的军事行动,事先并未得到苏联及共产国际的同意。

其次,广州起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叶挺、叶剑英主张起义军主动撤离广州,但却遭到苏联顾问诺伊曼的否决。诺伊曼等苏联顾问坚持“占领并固守城市”,经三天浴血奋战,起义失败。

共产国际代表罗米纳兹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提出“惩办主义”,要求追究八一南昌起义失败责任。叶挺与周恩来、恽代英等领导人被列入追责名单。

在广东省委扩大会议上,苏联的军事顾问在会议上批评叶挺,认为他不是坚定的革命者,而是小资产阶级‌‌。苏联顾问将失败归咎于战术执行问题,间接批评叶挺未按计划行动。指责其“未烧毁广州城”是“军事保守”,

1928年夏末,正值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叶挺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申诉,结合自身在广州起义中的经历,指出当时在大城市举行武装起义难以胜利,应及时撤离部队到海陆丰与彭湃的农民运动结合。然而,他的报告遭到王明、米夫等人的严厉批评与抵制,共产国际仍坚持“城市中心论”的主张,也不让他在会上作报告。

三、叶挺性格中的“孤傲”和“不妥协,“脱党不反党”,不选择国民党。

叶挺性格中这一大特点就是刚直不阿,直来直去,从不妥协。

叶挺是个正直军人,

不擅政治妥协。面对党内不公正的指责,他拒绝写检讨或承认“错误”。同时拒绝共产国际的指责。

意气之下,他出走德国,遂脱离了党组织,流亡欧洲。在此期间,他因对共产国际的某些政策不满,如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争论,一度与中共中央疏远,但从未正式脱离党组织。

叶挺虽脱离中共,但始终未投靠国民党。1932年他曾拒绝蒋介石的高官厚禄,坚持“抗日救国”立场。

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期间,叶挺再次拒绝蒋介石劝降,在狱中写下《囚歌》明志: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子的洞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1 阅读:74

评论列表

楚楚家的公寓

楚楚家的公寓

1
2025-04-04 18:36

我的历史不及格吗?25年就北伐了?

见谈历史

见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