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临床十年后重读《伤寒杂病论》的新心得(9.67~9.70

梁老的笔记 2024-04-02 04:20:08
9.67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小半夏湯主之。

“食谷欲呕者”,是饭后就出现干呕,或者呕吐的情况,因阴浊溼冷之气堆积中焦脾胃,饭后脾胃阳气运作的时候被阴浊束缚不能动,所以出现吐的症状,常见于胃下垂、酒客之人。此实为胃寒有实邪欲呕之症,并非胃虚寒之证,脉当濡弱,关上尤甚。为什么写“食谷”?根据我个人的临床观察,这类病人吃淀粉高的食物后,胃胀、干呕、呕吐痰饮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由于是胃中的病变,所以可以“属阳明”,但根据吴茱萸汤的药理分析,此处寒饮之邪来源于肝之寒邪,故应归类于厥阴肝寒似乎更为合理。如果喝了吴茱萸汤反而吐得更加厉害,则为寒饮在上焦而非在中焦,此时应改用小半夏汤。

但是,在临床上真的“反剧”再改用小半夏汤其实很不现实,患者已经吐得很厉害了,一次药没效病人就不回来了。本人在具体临床的时候,真的分不清吴茱萸汤还是小半夏汤的情况下,都是直接用吴茱萸汤加半夏的方式,有效且不会出问题。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蔘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吴茱萸苦辛性温,止里寒上逆,化胃中涎饮;佐人蔘生津健胃,同时合大枣固护脾胃之阴,防止吴茱萸伤阴;加生姜以刺激胃阳、促进胃的蠕动以止呕,同时协同吴茱萸去阴浊水毒,治疗呕吐的时候,最好生姜用量大于吴茱萸;大枣和中生血;因为没有炙甘草,所以生姜、大枣各自发挥作用。吴茱萸汤功专温降,与理中汤运脾阳不同。久服吴茱萸汤导致人发干发燥,可以用真武汤、新加汤等补救。

吴茱萸汤除了呕吐食物外,临床上更多的是呕吐痰涎,痰的性质多为黏稠胶质状,或带有胃酸、黏液。除了呕吐这个主证外,还有会一些兼证可以辅助判断是否能选用吴茱萸汤,常见的兼证有手脚冷,脉沉迟。此外,吴茱萸汤还有一些腹证,例如胃的部位偏冷、有水声。

仅这一条对于了解吴茱萸汤的应用范围很有限,需要结合《辨少阴病脉证幷治》的30条和《辨厥阴病脉证幷治》的54条、55条,可以看出吴茱萸汤主要用于胃有寒饮、胃寒的情况。除此以外,还可用于胃寒引起的偏头痛,此偏头痛必定表现为疼痛从项部至耳后的凝滞感,头痛剧烈时,甚至会伴随呕吐胆汁、心下膨满感。

【小半夏湯方】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小半夏汤有几个辩证点,实际上就是半夏的特性:呕而不欬(一直吐导致谷不得下),水毒体质容易吐的人,痰的性质多清稀如水。

临床上偶尔会见到一些长期干呕的人,有时没事都会“哕”的一下,运动后、猛的灌水后这种干呕感都觉加重。此类人大多都不爱喝水,一天最多喝1小杯就够了,都是因为胃中/胃外有水饮的原因。在喝了小半夏汤后都会吐大量的透明黏液,当这些透明黏液彻底排干净之后,干呕的情况也就不再犯了,但会出现口渴的情况,此时只能少量多次的喝水,不能大量喝水,否则水饮会马上重新积累在胃中。

9.68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後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以法救之;渴而飲水多,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

此条文分成了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寸缓、关浮……此以医下之”,属于太阳病转心下痞的情况。太阳病应当三部俱浮,凡外感之脉,以寸关尺三部浮沉迟数大小均相同者为正常。现关脉独浮,实际上就是指“心下痞”,这个痞是热痞。寸主阳而尺主阴,寸司气而尺司血,故寸缓、尺弱是指气虚血弱的情况,是太阳中风的脉。所以,寸缓、关浮、尺弱就是太阳中风的同时又心下痞热的情况。

既然是太阳中风,所以“其人发热汗出,恶寒”,“不呕”说明没有传入半表半里,也就是没有柴胡证。没有胸胁苦满,只有“心下痞”,再次强调没有少阳的情况。表未解而有心下痞硬的情况,是因为医“下之”所导致的。这里没有给药方,但是根据《辨太阳病脉证幷治》的内容可以知道,应该先用桂枝汤解外,然后再用泻心汤,具体是哪个泻心汤则需要在临床上去找更多的辩证要点。

第二部分是“如其未下……属阳明也”,太阳病转阳明病的情况。如果没有第一部分所说的“医下之”,就会按症状专属阳明。“不恶寒而渴”,不恶寒而开始出现渴,开始出现里热,所以会渴,明示阳明病开始显现,故为“专属阳明”,专属也是相当于并病。这里也没有给处方,根据临床,渴并不严重,用白虎汤也就可以了。后面就是专属阳明后出现的两种情况。

第三部分是“小便数者……无所苦也”,是太阳病转脾约的情况。小便频数厉害,大便自然就会变干变硬,也就是津液内竭的厉害。虽然大便硬,但无谵语,说明里热并不严重。虽然不大便十多天了,但仍“无所苦”,也就是没有大承气汤证的大满、大实、大痛的情况,提示不能用攻下的方法。如果有实热,但不严重,并且没有特别不舒服的情况下,可以选用麻子仁丸;因有寒而导致的“不更衣十日,无所苦”,可以用《千金方》的温脾汤;没有明显的寒证或者热证,可以用蜜煎导或者猪胆汁方。

第四部分是“渴欲饮水者……宜五苓散”,是阳明蓄水证的情况。阳明病也是有蓄水证的,“小便不利”证明喝下去的水没有出路,日久造成蓄水。同样可以用五苓散(方见《辨太阳病脉证幷治(中)》7.42条)。实际临床上根本不用管到底是太阳蓄水还是阳明蓄水,药证相符,就用五苓散,都会有效。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没有问题,这些都是五苓散的药证。“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法救之”其实是跟7.42条阐述的是同一个道理,也是可以先不用药,先少量喝水来刺激消化系统,让消化系统有自行恢复的机会。

9.69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裏,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脉阳微”是指脉偏浮而无力,即缓和之脉,“汗出少”即出汗适当,代表表证已和,邪去自安,营卫和,气血调和,所以说“为自和”,不必继续治疗其表证。假若脉阳微的情况下,汗出不止,腠理大开,津液丧失太多,卫气疏泄太多,容易化燥成实,此时称为“太过”。

“阳脉实”是脉浮取有力,预示素体强壮、气盛于表,体表津液充盈,免疫力也很强。此时虽然可发汗,但因发汗过多也会伤津而化燥,此“亦为太过”。

“太过”指出汗太多,津液亡于外而阳独盛于内。这里的“阳绝”是只有阳气的意思,“阳绝于里”就是阳盛阻阴,阴阳不通的意思。此句就是指津液丧失太多,津液不足,又里热太盛,故大便变干变硬。

本条通过脉诊及汗出多少来辨认太过和不及,并无多大的实际临床意义。唯一的意义是通过汗出过多致津伤化燥、邪传阳明的实例来提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津液。

9.70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芤脉为中空之脉。浮为在阳,芤为在阴,阳以候气,阴以候血,“脉浮而芤”为荣气内竭,卫气孤行之候,临床上,此脉多见于大出血之人。“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这里的“其阳则绝”跟9.69一样,也是只有阳气的意思。所以这句的意思是再讲大失血或者大量丢失营养物质之后,身体处于“阴虚阳热”的状态,胃气生热就是因为大失血或者大量丢失营养物质之后身体出现的发热感,因为身体只剩下阳气,没有足够的阴来平衡过多的阳气。

个人觉得此段没有具体的临床意义,只是在阐述一种大失血后的现象。毕竟张仲景所身处的年代兵荒马乱,经常遇到大出血的人并不奇怪。

0 阅读:1

梁老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