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是北方一座美丽的城市。大连,别称滨城。这里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燕国的崛起,使得大连地区在内的辽东成为燕国领地。
大连市始建于1899年 ,至今已有114年历史了。如今的大连,风光旖旎,城市时尚现代,更有“浪漫之都”的美誉。
浪漫之都大连
那么,过去的大连是什么样的呢?笔者搜集到了30多张大连老照片,均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连郊区。通过老照片,我们看到八九十年前的大连的风貌。这些黑白照片没有上色,只是修复了清晰度。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1931年,大连长山列岛附近景象。在山脚下,分布着日本人修建的四座石屯,屯子的地面和道路都用石头铺成。这些石屯实是日本人设在这里的贮盐场。
在当时日本人眼里,盐是仅次于煤和铁的第三位东北资源目标。他们在大连兴建了当时东北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由大日本盐业株式会社管理。
这是位于大连市普兰店的城子疃街道景象。街道两侧大部分为平房和瓦房。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1965年,城子疃改名为“城子坦”。
城子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已发现的文化遗存有70余处。上世纪20年代,城子坦是有名的商业繁华区。吊桥河附近码头上,经常停着几十艘运货的帆船。
1930年,位于大连西岗子的天齐庙,也叫天后宫。当地百姓习惯称其为“东关大庙”。天后宫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当时大连市华商公议所刘肇亿等人主持修建。
后来,天后宫宏伟的建筑群,逐渐破落并最终消失。2009,大连在大黑石重建天后宫。由山门、牌坊、前殿、大殿等组成的建筑群,更加雄伟壮观。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大连长山列岛中的大长山岛。海岛风光旖旎,海边沙滩上停着几只小船。山脚下是大片的田地。
海面上烟波浩渺,一眼望不到边,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水。附近有著名景观有美人礁、骆驼礁、千古风帆石、长海第一门等。照片拍摄于1942年3月。
1930年10月,位于大连旅顺的乡下景象。高粱丰收了,在一户农家院前,一头蒙着眼睛的小毛驴,拉着石磙在给高粱脱壳。
东北地区土壤肥沃,高粱是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如今,这样的场面,现在的农村已经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机械化农具。
30年代,位于大连市普兰店地区的石棚古迹。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源自新石器时代。这些石棚,是史前文明的神秘遗存,专家推测,是先民们作为祭祀或者墓葬用的,是远古人类对自然崇拜的主要表达形式。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大连市城子疃(今城子坦)街道上的景象。在一座收粮食的大院里,矗立着一个圆形的麦屯,人们扛着麻袋走到麦屯上面。门口停着几辆拉有粮食的马车。
1933年,大连城子坦镇西北的巍霸山,山脚下有一座寺庙叫“吴姑城庙”,又称清泉禅寺。该寺始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清泉禅寺依山势修建,气势恢宏。释、道、儒三教荟萃为一体,被誉为"辽南第一寺"。经过历代修缮,至今仍保存完好。
这是位于大连市普兰店的貔子窝(今名为皮口)海岸的景象。当时正值退潮,船只停在离岸较远的地方,码头上堆放着很多等待登船的货物。远处的海面上,大小船只来往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貔子窝海湾的西边。这里靠近海水的沙滩上,有突出的巨大岩石。
岩石上有很多神秘的石洞,里面经常有小动物出没,传说是一种叫貔子(鼬)的动物,貔子窝之名由此而来。一名男子挑着扁担从沙滩上走过。照片拍摄于1933年。
在这张照片中,能清楚地看到明代土城的遗址,风化的土城墙上,长满了灌木。这就是位于大连城子坦的“归服堡”。据史料记载,归服堡始建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此修筑了这座土城并派兵戍守。清朝时期,仍有派兵在此驻防。
这座圆柱形的建筑,是一座古烽火台“永安台”,始建于明代。永安台位于大连市普兰店的貔子窝地区。承担着防御敌人的重要任务,是明代在辽东建立的防御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烽火台墙体用砖垒砌而成,四周的围墙只剩下了根基。烽火台上,生长着不知名的灌木和杂草。这也是普兰店仅存的一座烽火台,历经数百年,保存完好。
1931年,站在大连海洋岛高处向下俯瞰,海岛风光令人震撼。该岛位置独特,被称为"黄海前哨",还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
海洋岛位于黄海深处,西北与长山列岛毗邻。山脚下平坦地带,分布着很多田地和民舍。远处的画面烟波浩渺,岸边停着几艘小船。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很多人到大连务工,他们聚居在一起,时间久了,他们站稳了脚跟,选择在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了规模不小的村落。照片拍摄于1930年。
这就是位于大连市王家屯的劳工聚居地。村子里一排排的房屋鳞次栉比。来到这里的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山东。当时,他们在这里主要从事大连港口的货物搬运工作。
1930年6月,大连石槽村附近景象。在过去,石槽村是一个典型的小渔村。渔民们打渔归来时,海边的沙滩就成了临时的鱼市。各色新鲜的海产应有尽有,各种小贩和食客争相前来,沙滩上的小集市十分热闹。
这张照片,拍摄于大连海洋岛。船舱里装满了鱼,渔民们正将从海里捕捞的鱼进行分类、分拣。照片拍摄于1931年。
1942年,位于大连长山列岛中的海洋岛港口。这里,是日本捕鲸船的母港。海面上有几艘日本捕鲸船,准备出海捕鲸。
从古至今,日本人对鲸的捕杀一直没有停止过。日本人在捕鲸作业场,工人将鲸鱼分解。再将鲸鱼肉和提炼的鲸鱼油运回日本。
从这张照片就能看出,三四十年代的大连港口,是何等的繁忙。一艘大型轮船停靠在岸边。码头上,工人们正在忙碌,将货物装上轮船,然后运往世界各地。
1942年,大连瓦房店有一座寺庙——得利寺。该寺坐落在李屯村和尚屯龙虎山南麓上。得利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年),有1400年的历史。得利寺周围群山环抱,山清水秀。五六十年代,寺庙被毁。1990年,得利寺得以重建。重建后的寺庙巍峨壮观。
1942年,大连瓦房店松树镇附近,当地百姓正在山坡上忙碌着。他手拿竹筢子,将地上的松毛聚拢到一起。松毛,也就是松叶、松针。在过去,松毛既可以用来烧火做饭,也还是一味难得的中草药。
1937年4月,大连当地一些妇女,正在对花生进行剥壳处理。她们将花生壳剥开,取出里面的花生仁。这是一项手工劳动,非常辛苦。
1937年,大连一处盐田附近的景象。风车不断转动,将海水灌进盐田里,两条铁轨伸向远方。这张照片,拍摄于大连市普兰店貔子窝(今为皮口)附近。貔子窝盐田横亘东西一公里余,是大连第一的大盐田。
1937年,在大连的一个手工酿酒作坊里,一名酿酒工人,正在把酿造好的酒,灌进酒缸里。这是当地传统的烧锅酿酒作坊。酿出的酒口味纯正,非常受人喜欢。美酒飘香,男子脸上充满了喜悦。
这张照片,是从飞机上航拍的。下面有一条曲折的小河,那就是位于城子坦地区的碧流河。河水流到这里,开始汇入大海。这就是碧流河的入海口。远处,海面上碧波千顷,几座小岛好似浮在海面上。
这张照片,拍摄于大连的赞子河。赞子河在貔子窝(今名为皮口)地区开始入海。退潮后的海滩上,到处是泥泞。船只无法靠岸,几名男子正推着一艘小船在泥地上滑行,将货物运送到岸上。
1937年,海岸边有几座巨大的海盐堆。这张照片拍摄于大连市貔子窝(今为皮口)附近。几艘货船停靠在岸边,正准备将海盐装到船上,运到全国各地。海盐,是以海水为原料、以太阳为能源晒制而成的。可以说,海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珍贵的馈赠之一。
1933年,大连貔子窝地区,海滩上的一处海鲜市场,摊位上摆满了各种鱼类。渔民们将从海里捕捞的鱼,在海滩上售卖,保证了鱼类的新鲜。有很多小贩和食客光顾,生意不错。
1933年,站在山坡上俯瞰碧流河,风光旖旎,河面上帆船点点。这是位于大连市城子坦镇谢家屯(今谢屯镇)段的碧流河风光。谢屯镇南临渤海湾,北与泡崖乡毗邻。
结束语:回看三四十年代大连郊区老照片,山川河流、建筑和人文风貌令人惊叹。如今的大连郊区景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风光秀丽,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