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能否克复中原?

历史调查室 2023-12-08 21:28:24
有人说如果诸葛亮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早就能收复中原平定北方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其本质就是韬光养晦,这招可能适用于元末,但不一定适用汉末,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不能简单地类比。

诸葛亮

首先是要澄清一个概念,很多人受电视剧的误导,认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刘伯温提出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而是另一位谋士朱升。当然,除此以外的其他智囊团也并未有较大异议,说明在元末的时势下,这是最优解。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含义:

“筑高墙”:巩固好大后方。

“广积粮”:储备量,暗中发展实力。

“缓称王”:避开锋芒,减少针对。

其次再来看这一战略提出的背景,朱元璋此时虽然前期打了几场大胜仗,暂时稳定了地盘,但他东边有张士诚,西边有陈友谅,实力远不如前面两位不说,而且发展极度受限。

而元朝的政策是:谁先称王就打谁,谁最有实力就打谁。所以此时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暗中发展实力,等元廷和其他割据势力两败俱伤之时再出来收割是极度正确的。况且北方最有实力的元廷势力还处于不断内斗倾轧的状态,万一过早暴露实力,让其认为必须“攘外方能安内”,又调转枪头一致对外,说不得要栽大跟斗。到明朝北伐后期对阵元军王保保的失利也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此时朱元璋低调行事,在其他枭雄纷纷自立为王时,仅自称吴国公,放足了无意进取的烟雾弹。

反观诸葛亮所处时期,先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称帝,改年为“黄初”,后又有传言献帝已被弑身亡。

而三国志也说得也很明白:“许靖、诸葛亮等请言,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现上无天子,海内惶惶”。说明此时位处蜀中的刘备政权根本不知道献帝是否已经被杀,如果刘备继续不称帝,汉室江山也将会在事实及名义上终结,同时相当于默认了禅让的做法和魏家天下的合法性,而刘备政权将会彻底沦为无凭无据的地方割据势力。也就是俗话说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刘备登基

前面也提到了,“高筑墙,广积粮”的内在含义就是想拼后方,而东汉十三州曹魏占了九个半,等蜀汉的益州自认发展稳定了,估计驻扎在雍凉的曹真司马懿三十万西凉铁骑已经怼脑门上了,而且粮草都不需要中原转运。

而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使曹魏的西北战区长期处于随时战争的状态,即所谓“雍凉不卸甲,中国不释鞍”,根本没办法安心生产。而作为魏国西北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对蜀防线的第一负责人——司马懿,“畏蜀如虎”从征辽东时的“闪电战”将领,变身“大魏守门员”。并且诸葛亮有渭南摆足了长久驻扎的准备,又是开展屯田,又是军队分批轮换。等到诸葛亮真的解决了粮草问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三造大汉也并非不可能,可惜天不予寿。以至在数千年后的今人每每念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不扼腕叹息。

诸葛亮逝世

由上可见,朱元璋面对的是南方一盘散沙的义军和北方内斗不休的蒙元,可以躲着积蓄力量,待双方两败俱伤了,再出来收拾残局。而诸葛亮面对的是比吴蜀加起来还强大好几倍的曹魏,并且还夺得了汉朝的合法性,国力开始迅速上行,在这个时候蜀汉必须站出来,以证明汉朝还没有灭亡。因此朱元璋可以等,诸葛亮等不起,如果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只会令曹魏更强大,这是诸葛亮不能容忍的。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后汉书》

《明史》

《明实录》

0 阅读:208
评论列表
  • 2023-12-12 19:49

    益州本来就有地利,高筑墙用不上,至于广积粮?刘备一得到益州就搞直百钱,男战女运搞得益州疲弊,诸葛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还得北伐转移内部矛盾,怎么存粮?缓称王就更搞笑了,刘备都称帝了,阿斗也继位了,诸葛亮这个丞相自己否决自己是吧

    心ヾぁ★╰'づ崽 回复:
    当时刘备如果不称帝,就意味着没有汉朝了…此时刘备就成了“魏”朝的臣子…那么他再想“克复中原”,就变成了“非法”…
  • 2024-01-28 08:53

    蜀汉经济,军事,都不如曹魏,只怕是越等差距越大

历史调查室

简介:每天一篇评说热点,力求冷静、专业还原分析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