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北征乌桓:曹操一生唯一后怕的恶战,九死一生的艰难远征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点赞或评论”,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您的支持是小编坚持创作的源泉动力。

序言

曹操破乌桓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的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战知名度较低,但历史影响重大。

曹操灭乌桓是三国时期规模较大的对外民族之战,经此一战,曹操肃清东北地缘危机,为东北及华北地区带来稳定安宁。

曾经有人好奇:三国时期为何没有发生类似五胡乱华的民族灾难。

那是因为在这个群雄并起,将星璀璨的风云时代,总有人会秉持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斗争精神,把历史责任扛在肩上,为此他们愿意远征万里,马革裹尸,消除边患,保卫华夏子孙之安。

关于远征乌桓的争论

公元207年春,曹操冀州大营内,文武群臣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主要内容是北征乌桓。

在这场辩论中,大臣们的意见几乎一边倒的反对攻打乌桓,以曹洪、荀彧为代表的曹氏宗族以及一干元老重臣认为:

“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远投沙漠,我今引兵西击,倘刘表、刘备趁虚袭许都,我救应不及,为祸不浅矣。”

曹洪等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在此之前的七年里,曹操先是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吞并青幽并冀四州,肃清袁绍集团,基本统一北方地区。

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虽然保住性命,但已是苟延残喘,翻不起什么风浪。

倒是荆州刘表、刘备才是心腹祸患,所以北伐断不可取。

不过此论调遭到曹操首席军师郭嘉的反对,郭嘉认为: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大意是刘表这个人是个庸才,他驾驭不了刘备,不敢赋予其用兵重任,最终的结果也就是空耗着,不用过于担心。

至于乌桓,郭嘉认为乌桓族人远居塞北沙漠之外,倚其边远必不设防,到时候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一战可胜。

郭嘉剧照

按说少数服从多数,可曹操偏偏反其道而行,他相信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毅然选择攻打乌桓。

那么曹操为何如此执着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在这里我们要了解乌桓这个民族,乌桓,原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

公元前3世纪末,秦朝初期,被匈奴打败,迁至乌桓山,遂以山名为族号,此后几百年时间里,乌桓不断发展壮大。

而当时的汉朝正全力经略匈奴,无暇东顾,到西汉末期至东汉,乌桓势力抵达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成长为东北地区强大的军事集团。

到东汉末期,乌桓共有部族三十万众,黄巾之乱后,乌桓不断向内地渗透,劫掠北方百姓十余万户,对中原形成巨大威胁。

同时乌桓单于蹋顿屡屡窥探,对介入中原事务非常感兴趣,如今又有二袁助战,东北局势不容乐观。

为了斩草除根,也为了北方社会稳定,曹操当即拍板表示:“乌桓不灭,北方难定。”遂力排众议调兵北征。

九死一生的远征

207年春,曹操亲率三军,车辆数千从邺城出发,直扑辽东。

邺城位于冀州南部,而乌桓单于驻地在柳城,位于辽宁省南部,按照现代距离看不算远,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却是漫长的远征。

而且当时河北北部和辽宁属于蛮夷之地和待开发地区,气候严酷,自然环境恶劣,沿途黄沙漫漫,狂风四作,再加上大山阻隔,道路崎岖,人马异常难行。

当到达原幽州太守公孙瓒的旧都易县,曹军将士疲惫不堪,病倒者甚多,就连郭嘉都因水土不服,卧病车上。

曹操眼见兵将倦怠,遂有回军之意,但郭嘉以“兵贵神速”为由,坚定曹操的信心,并建议放弃辎重,轻装前行,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曹操听从其建议,便从军中选择精壮之士进军,郭嘉则被留在易县养病。

此次曹操轻装疾行,很快抵达无终县(属右北平郡),可不想这里数日大雨,再加上地势低洼,形成大量沼泽和积水,浅不通车,深不载舟楫。

曹军大队人马只能望水兴叹,原本想突袭乌桓,可没想到拖延迟滞,贻误军机,曹操甚为忧虑。

正当曹军一筹莫展之时,袁绍旧部谋士,易县本地人田畴站出来,指出西边的山里有一条小路可走,他人不知,只因年久失修,陷坏断绝。

如走此路可直抵辽西柳城,届时掩其不备,蹋顿可一战而擒,为此田畴毛遂自荐为向导。

曹操听了非常高兴,大军远征要的就是出其不意,速战速决,当即下令进军。

只不过曹操又来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走之前,他在路边里起一块大木牌,赫然写着“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的字样。

这就是在明确告诉乌桓,我军先行撤退,秋冬再找你算账!在成功麻痹乌桓后,曹操以田畴为向导,张辽为先锋,自己亲率大军垫后。

曹操大军一路北上,过卢龙塞(河北喜风口)、取白檀(河北滦平),不顾风吹日晒,忍受缺水少粮,遇水搭桥,逢山铺路,挖道填谷。

曾经驰骋冀州,扫灭袁氏的虎狼之师此刻成了衣衫褴褛的施工队,他们克服艰难险阻,走出叠嶂,又穿越鲜卑腹地。

经过九百余里的长途跋涉,终于在207年八月,抵达乌桓大本营柳城二百里外的白狼山,两军即将在这里展开生死对决。

险狭路对决勇者胜,猛张辽一战定乾坤

白狼山,位于现在的辽宁省喀左县境内,海拔不过一千多米,只因山上有一大白石头,石头的样子像一头狼,所以取名白狼山。

张辽率先锋部队已到达至此,曹操主力随后赶到。

此前蹋顿和袁氏兄弟虽然已探听曹操欲动兵乌桓,但没想到行动竟如此神速,于是蹋顿紧急召开军事会议。

袁氏兄弟认为曹军原来疲惫,趁其立足未稳之际,尽快出击,一战可定,让他来得快,去的也快。蹋顿当即会和二袁领数万骑直扑白狼山。

白狼山之战对双方来说都是生死之战,曹操若战败,全军将士皆埋骨他乡,乌桓若败,老巢倾覆,徒众鸟兽散。

蹋顿带领乌桓骑兵如旋风般冲杀过来,曹军将士仅数千,加之远道而来,对兵力数倍于己的乌桓军队心生畏惧,有很多人建议等待后方士兵增援方可开战。

就在“将帅士兵皆惧”的莫衷一是下,张辽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反对等待后方的重兵,极力劝说曹操交战。

而曹操不愧是乱世枭雄,他镇定自若,登高远望,见乌桓人数虽多,但队伍不整,参差不齐,毫无阵型可言,遂派先锋大将张辽全线出击。

张辽,出身塞北边陲重地并州,这里长期与胡人作战,民皆彪悍,早年跟随吕布东征西讨,后投降曹操,并成为一线虎骑将军。

值此关键时刻,张辽展现出超强的临阵作战能力,他带领许褚、于禁、徐晃等人马分四路从山顶猛冲而下,奋力急攻。

一时间箭弩呼啸,铁蹄奔腾,曹军将士被张辽的果决所感染,个个奋勇争先,与乌桓士兵厮杀在一起。

虽然乌桓人数多于曹军,但战前毫无准备,作战亦无章法,曹军一举冲垮乌桓骑兵,蹋顿单于本人被张辽斩于马下。

乌桓顿时群龙无首,全面崩溃,张辽乘胜追击,大破乌桓,荡平柳城,乌桓部众二十余万皆降于曹操。

袁尚、袁熙趁乱逃往辽东太守公孙康处,公孙康畏惧曹操兵威,不久杀死二袁,将其首级献于曹操。

从此袁氏集团被彻底铲除,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重任,此后兵锋向南,启动南征计划。

同时,曹操封田畴为侯,镇守柳城,其余投降汉民皆带回内地,乌桓部众亦被安置青州、冀州等地,从此乌桓一蹶不振,消失于历史尘埃中。

曹操在平定乌桓后并未久留,简单安抚好当地民众后便启程返回。

时值秋冬季节,塞北寒冷干旱,途中二百里无水,士兵缺衣少粮,只能杀马为食,掘地三四十丈方得水源。

在回到易县后,曹操第一件事就是重赏曾经谏言撤军者,并意味深长的说道:

“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

连曹操自己都承认征乌桓实所侥幸,可见当时状况之险恶远比史料描述严重百倍。

不过所谓安内必先攘外,作为当世之枭雄,曹操担负得起伟大二字,因为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远征万里的荡夷之勇和守卫华夏后代子孙的历史责任感。

0 阅读:1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