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老照片:实拍北京郊区27个生活瞬间,令人惊叹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3-11-09 01:16:20

也许,你看惯了清宫剧里皇城根下五光十色的市井生活,因此觉得那就是真实的。但是,当你的目光越过高大的城墙,投向北京郊区,你又将看到怎样一番景象呢?

如果文字不够直观,笔者就用27张历史老照片,为你勾勒出1912年北京郊区居民的真实生活瞬间,会让你眼前一亮:原来是这样的啊!和我想的不一样。

北京郊区一座城门

1912年,法国业余摄影师史提芬·帕萨特来到中国,在北京考察期间,他拍摄了大量照片,也留下了北京郊区的很多影像。这些照片,是北京最早期的彩照系列之一,因此很珍贵。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收藏!

这里是北京郊区的农村景象,妥妥的田园风光。一棵柳树,两间草房,几畦菜地。

水井上架着一个辘轳,静静地停在那里,诉说着经年故事。从照片看,这和当时其他地方的农村并没什么两样。

1912年,北京郊区一座寺庙前的情景。山门是高大的三券门,有几个人在券门下席地而坐休息。而在门口的大树下,几名男子干脆直接躺在地上酣睡。

不禁让人感叹,那时候的人,生活好简单,没有现代人的各种压力。睡得如此得随性,真是让人羡慕啊。

北京郊区村口的小石桥旁,有一名男子在摆小吃摊,头上还撑着方形的遮阳伞。一炉子一木桌,生意就开张了,是如此地简单。

村口的马棚下,拴着几头毛驴,一头驴还在地上打滚。两个孩子拉着手站在石桥上,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张照片拍摄于一个村子里,一对中年夫妻扛着扁担,从院子里走出来。村子不大,只有几间砖瓦房。房前屋后,堆放着秸秆干柴。

其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像这样的小村落,在很多地方还能见到,环境和照片里的差不多,很有年代感。

一名留着山羊胡子的老者,手拿一把芭蕉扇站在自己家院子门口。天气炎热,他光着上身,肩膀上搭着一条毛巾。

院里的有座瓦房,看上去很有些年头了。房屋面阔三间,房顶的瓦上长满了杂草。破旧的院墙,有一处已经坍塌。那时候的人们,生活真是不容易啊。

村子里的人第一次见到外国人,大家都很好奇,纷纷走出来站在村口看热闹,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大多数都显得有些呆板。

照片里这两名妇女,身穿蓝色衣服,都裹着小脚。在她们身边还有一群孩子。背景里的房屋,就是他们的家。摄影师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里是一个墓园,墓园看上去规模不小。埋葬在这里的,正是乾隆的第四个女儿和硕和嘉公主。墓园挨着通惠河,顺着甬路北行,有石驳岸、神桥,过桥有碑楼。

从照片中,能看到墓园内的石牌坊和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和硕和嘉公主园寝是清代诸公主园寝中等级、规制最高的一座。

这个砖券建筑,就是和硕和嘉公主墓的宝顶,砖砌抹灰宝顶建在高台之上。四周绿树苍翠,芳草萋萋,环境很幽静。

和硕和嘉公主,生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第四个女儿,母亲是纯惠皇贵妃苏氏。和硕和嘉公主婚后育有一子,名叫丰绅济伦。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和硕和嘉公去世,享年23岁。

这张照片,也拍摄于北京郊区的一处村落。位于路口的这家独家小院,主屋是砖瓦结构,院里正对大门口立有一块照壁。

在这个安静的小村落前,还有一条沟渠。为了便于通行,村民们用几块石板搭起了简易的小桥桥。水量丰沛时,小石桥就会淹没在水下。

照片里,一名男子正院墙外磨面。一头小毛驴蒙着眼睛,围着石磨转圈。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将驴子的眼睛蒙起来?这主要是怕驴子转转圈转晕了,同时也防止它偷吃东西。

在石磨不断的研磨下,麦子被磨成了白花花的面粉。像这种石磨,在过去的农村非常普遍。

这也是北京郊区的一个院落。从院内建筑的外观看,更像是一座小寺庙。

除了正门外,在院子的一侧,还开有一个门,并用高粱杆扎起来做成一圈栅栏,栅栏上爬着绿色的藤蔓植物。

在村子旁边有一处打谷场,一户人家正在收拾粮食。打谷场旁边堆放着秸秆草垛。

背景处生长着一些高大的柏树,树下有坍塌的建筑遗迹,不远处还有两座古塔。这应该是一处衰落的历史遗迹。

在一座寺院里,外国摄影师的一名助手和当地几个孩子坐在石头上乘凉。这座寺院已经衰落,房屋坍塌后留下的山墙矗立在草丛中。

炎热的夏天,几个孩子坐在一起,有的只穿着裤子,有的光着全身。他们望着镜头,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这是在一个村子后面拍摄的,有几间瓦房和院落。房屋后面是一个打谷场,边上有圆形的柴草垛。屋后还有几条小路,通向村里和村外。

村子不大,村子附近见不到一个人。显得很空旷,又格外的宁静。如果让你在这样的村子里生活,你愿意吗?

北京郊区的一条街道边上,有好像在举办一场特殊的仪式,门口摆着一些不常见的器物,高高竖立的木杆上挂着幡。

令人奇怪的是,门前站着的三名男子,穿着相同样式的衣服,腰间都束着布条。你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吗?

北京郊区一个村口,人们开辟出了一块平地,还在边上种植了花卉,开得正艳,花香四溢。看来当时的人们,虽然贫苦,但还是很讲究生活品味的。

两名男子坐在树下的石头上聊天。其中一人是挑夫,天气炎热,他将扁担放在路边来到树下纳凉休息。两名男子都光着上身,在过去的北京,人们俗称他们为“膀爷”。

这是一座三间四柱木牌坊,上面雕梁画栋,飞檐高挑,很是气派。牌坊下设有木栅栏。

照片中,牌坊前停着几辆拉人的马车。这里应该是一家客栈的院子,拉车的马儿正在吃草料。一名男子带着孩子,意外地出现在了镜头里。

摄影师站在村子外面拍摄,地里种植有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田埂下是一条出入村子的泥巴小路,上面留有深深的车辙印记。

远看这个村子很小,只有几个院落,掩映在绿树丛中。不得不说,这多像大多数人记忆中老家的小村庄啊。

在村子外面的田地里,两名犁地的农民,正坐在地头休息。远处的村落依稀可见。

当时没有拖拉机等现代化的耕种工具,这种铁犁在当时的农村很常见。两匹马在前面拉,一人扶着犁子将土翻出来,一天下来,人和牲畜都很累。

这张照片拍摄于北京城门外,高大的箭楼前,有一座小石桥。城门前主干道两侧,修建有一些民房和商铺。在护城河的边上,一名骑驴的男子在水边洗手。一个男孩则站在岸边好奇地看着摄影师的镜头。这张照片让人一看,就知道拍摄于北京郊外。

这也是北京郊区居民的的院落。房屋和院墙都是用土坯垒砌而成,看上有些年头了。院子里种着两棵大枣树。

房屋建在高地之上,看上去孤零零的。院落的下面是一条早已干涸的河道,常年的车马行走,早已将这里压成了一条马路。

这是位于朝阳门外的东岳庙。该庙始建于元延佑六年(1319年),后世历经数次毁建。1900年,随着时局的动荡,东岳庙后来也渐趋衰落。

这是岱宗宝殿,是东岳庙的主殿,面阔三间。正面檐下匾额“岱岳殿”。顶为为单檐庑殿顶,绿剪边琉璃瓦屋面,非常壮观。

摄影师来到了村子外面的庄稼地里,这里的玉米有已经有一人多高了,叶子绿油油的。近处的地里种的是芝麻,一大片的芝麻地,开满了白色的芝麻花。仔细回味一下,这像不像你小时候老家的田间地头?

在城墙外的空地上,摄影师和随从等一行人正在这里休息。两辆带着遮阳棚的马车上,装着他们的行李和设备。

几个人坐在车上休息,马儿在车尾吃草料,摄影师拍下了这张照片。近处,一名黄包车师傅站在路边,他希望人们乘坐他的车。

一名男子站在石桥上,他打着一把桐油伞,忘情地看着桥下在水中嬉戏的鱼儿,构图真好。

摄影师拍下了他的背影,这个人到底长啥样,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从周围环境看,这里可能是颐和园,也可能是北京郊区的一处景点。

北京郊外风光,树木参天,枝繁叶茂。一条小路从树林间的草地上穿过,延伸向远方。这意境这色彩,犹如一幅古典油画。

结束语:回看这些100多年前的老照片,犹如穿越了时空,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场景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太神奇了。叹古惜今,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珍惜美好生活,未来可期。

0 阅读:1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