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这件事,在《高祖本纪》中就一句话:“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意思是垓下之战后,刘邦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就一句话,没讲细节。
在《淮阴侯列传》中也很简练的写了一句话:“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意思是项羽被打败后,高祖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将齐王的军权夺下。这里司马迁也没写细节,但比高祖本纪中多了个“袭”字,说明是搞的突然袭击。到底有没有详细计划,司马迁没写。
在司马迁看来,高祖刘邦夺取韩信兵权,就像呼吸一样容易。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刘邦真的就大摇大摆进了韩信军营,然后光明正大的收走了韩信的兵符?韩信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不为所动?当年他挟兵自立为齐王、拒不发兵救刘邦的气魄哪里去了?这件事太过诡异,对刘邦而言他夺韩信兵权这么容易,为什么当时会被韩信接连摆了好几道?对韩信而言,之前一直牛逼哄哄,怎么突然就手无缚鸡之力?
用常人之理忖度,这里面肯定发生了很多故事,我们不妨大胆推演一下。
垓下之战结束后,项羽兵败身死,刘邦成为无可争议的领袖,这个时候刘邦的手底下还有几个刺头,必须一一驯服,要不然他登基后也坐不稳皇位。这第一个刺头就是当年自封齐王的韩信,必须首先驯服他。
刘邦肯定召集了他的沛县班底和张良,沛县班底都是自己的老哥们,比如萧何、曹参、卢绾、樊哙、周勃、灌婴等,这些人信得过。张良是最有奇谋的军师,虽然不是沛县班底,但干这种事肯定少不了他。这些人聚在一起开了一晚上会,拿出了一个夺韩信兵权的章程。
章程是这样的,刘邦以大战之后慰劳将士的名义进入韩信营中,对兵将们进行慰问,这个时候让樊哙挑选几十人精壮卫士守候在刘邦旁边,既是为了保护刘邦,也是为了关键时刻擒拿韩信。
这时候也要私下会见几个韩信手下核心的将领,对他们进行好言抚慰和封爵承诺,让他们认清现实,站好队,毕竟韩信手下大多数军队都是刘邦派给他的,刘邦在韩信军中是名义上的主君,高级将领都认刘邦。
同时让灌婴和周勃率领大军监视韩信兵营,一有风吹草动立即进攻中军帐。
安排好上述工作后,刘邦就告知韩信要入营慰问,并且让韩信亲身陪同。此时的韩信也没多想,以为就是普通的劳军,没有进行精密部署就迎接刘邦入营劳军。
当刘邦带樊哙等人进入中军帐坐定后,开口就说到:老韩,之前给你的兵符呢,拿出来吧,现在项羽已经被诛灭,你留着也没啥用,别再授人以柄,说你韩信贪恋兵权、拥兵自重。说完后,樊哙和他带的几十名甲士就剑拔弩张,准备随时扑上去把韩信剁成肉泥。韩信手下的将领都低头不语,装作没看见。韩信傻眼了,没想到刘邦突施冷箭,此时韩信不得不拿出兵符交给刘邦,不交就可能命丧当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韩信带兵打仗一流,耍阴谋诡计根本不是刘邦对手。
就这样,韩信兵权被没收,没了兵权,他就只能听从刘邦的安排,刘邦就把他改封为楚王。再之后刘邦又在陈县把韩信逮捕,并且废掉了他楚王爵位,改封为淮阴侯,让他在长安居住,以便监视。
直到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和萧何下计诛杀,这六年间他再也没能掀起过风浪。
被夺兵权就是他的人生转折点,从那一刻起,兵仙韩信就已经死了。
削夺一个军事天才的兵权,必定要仔细筹划认真准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反噬,刘邦及他的谋臣们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故而刘邦在仔细筹谋安排后才“袭夺齐王军”。
拿到兵符就能收回兵权么?显然没有道理。如果韩信手下将领都是自己亲信,他会在乎什么兵符么?之所以刘邦能很容易拿回兵权,肯定是韩信手下大部分将领是听刘邦的。或者严格执行汉军纪律。也就是说韩信指挥军队靠的是刘邦等人制定的规则。你不按这个规则就指挥不动军队。刘邦对将领和军队的控制是有一套的。
韩信的权力来自于刘邦的任命,韩信来之前刘邦集团就已经初步具有一个政权的规模了,韩信不是自己创业的,刘邦想收拾他不说不费吹灰之力但也说不上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如果他俩地位换过来的话,汉献帝显然夺不了曹操的兵权,小明王拿朱元璋也是没有任何办法。
韩信一人灭了十几个诸侯王,收降了一堆士卒,实力已经膨胀到了极限。相术师蒯彻找到韩信,告诉他,此时应该拥兵自重、自立门户,不要继续替刘邦去打项羽,可构成三方势力达到平衡,如果继续攻打项羽,刘邦一家坐大,下一个倒霉的就是韩信。韩信此时是犹豫不决的,首先军队是用刘邦名义集结的,下面不都是忠心自己的人,有刘邦的人混在其中,然后收降的那些士卒也未必真的与自己一条心,投降一次,关键时刻会投降二次三次,最后的问题是,自立门户后,然后解决与项羽的关系(项羽这种贵族富N代太高傲,看不起韩信),如果与刘邦割裂,在韩信处于劣势时,未必肯帮忙,如果韩信强势状态,项羽很可能又会与韩信死磕,趁机削弱韩信、刘邦两家的实力。韩信思考完后,觉得自立门户的风险太高了,其人没什么远大志向,卑微的出身,贫苦的童年,导致人穷志短,没有政治思维。
听说韩信与士兵中间隔着些将领。这些将领多为刘邦的人。
韩信手下带兵大将都是刘邦亲信,韩信凭什么反?没撕破脸将军听元帅的,韩信都没提拔什么心腹将士
韩信两次被轻易夺兵权,没有自己的嫡系和身边都是刘邦有渊源的人有关,第二次夺权后,新的军队全部是韩信在赵地重新招募士兵,加上征讨投降的,愚忠到硬是没有培养嫡系,怪不得韩信后来被抓,很多将领都建议坑杀韩信,刘邦还是念旧。
封建社会,军队都是由下级贵族领主组成的“服役兵”!将领本身最多有个几百人的“亲兵营”,其余都是听令将领的各自“营头”!项羽的四面楚歌不就是项羽手下的将领营头“叛变”,四散而走。就剩下项羽本家亲戚组成的几百骑突围。后世的钟会灭蜀后,想割据四川造反,在成都召集手下众将,结果众将都不愿,也只能扣押。结果众将手下军营开始兵乱围攻成都,钟会叛乱失败。
很简单啊,因为项羽和刘邦都是集团的老板,韩信只是打工的!
不是自称汉王使,趁着韩在睡觉未醒拿走的兵符吗?否则韩胆子再大,也不能把刘邦晾在中军大营
什么乱七八糟的,刘邦突入兵营夺取韩信兵权,那时候项羽还活得好好的,刘邦夺取兵权就是为拿走兵员对付项羽,电视剧演的还是符合历史记载的
韩信就没在底层打拼过,上来就是将将的统帅,而且还很傲,这从史料里他说的一些话可以看出来。这种人是没有真正意义上自己的部队的,在外人看来刘邦对韩信有再造之恩(毕竟直接让他当了大将军,相当于你大学毕业任正非就让你当了华为总裁)
一韩信就是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指挥人,手下其实没自己的军队。二是谁掌握粮草能养的住军队,而后勤管粮的是刘邦的人负责。
以前都是只认兵符印信的,你以为是后来,秦国时候调动一千人都需要兵符印信。刘邦那时候好多都还根据秦的根据。再说自封齐王更是对韩信的污蔑。韩信军功本来早就应该封王了,你一直压着不封还怪别人
别放陈道名饰演的刘邦了,他真没帝王个相看着就恶心。他扮演反面人物才是一流的!!!
除非他像钟会那样准备坑杀所有中上级军官,他又不够狠,就只能这样了…..
韩信没有自己的心腹,手下的战将都是刘邦的
“在司马迁看来,高祖刘邦夺取韩信兵权,就像呼吸一样容易。”这特么谁告诉你的?你是不是以为历史记载把所有细节都记录?像这样一句话概括一个重大事件的史书上多的是。不要把历史当成小说
因为刘邦手下最能打的曹参一直监控着韩信啊[笑着哭]
前面还有一次夺韩信军队,那次又是啥?如果没前面那次,你这个说法还有点道理,有那一次你这个说法就是扯淡
杀人立威
为什么不接着用韩信北击匈奴
只要统帅没有谋反的心,别说兵权好夺,就是他的命想要也非常简单
古代很讲究出身的,刘邦虽然也投靠项梁加入楚国阵形,但他揭竿起义自称沛公封汉王,带兵而来算是楚国的盟友,独立领导人起义军领袖。而韩信是加入刘邦的阵形,是刘邦的下属,刘邦没死公然背叛刘邦的话是没有多少人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