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数3152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秦朝末年的一场巨鹿之战,为我们留下了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这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是在项羽率领的五万楚军,与秦朝名将章邯、王离所率领的四十万秦军之间发生的。
这场战役的结局堪称奇迹,项羽面对几乎十倍于己方的秦军,并未选择后退,而是破釜沉舟,最终大破秦军。
那么项羽能够打出这样奇迹般的战绩,靠的只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项羽究竟为何能打赢这场关键战役呢?请跟随本文,把视线拉回到数千年前的秦末乱世中去,一同窥探项羽胜利的多方原因。
大泽乡的振臂一呼,拉开了秦末动荡的序幕,秦王朝四面皆敌说到秦朝末年,我们总是会想到,那是个战乱四起,动荡不安的年代。秦朝的苛政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无数人死于沉重的徭役。一伙不起眼的徭役因大雨而延误了日期,按秦律皆当斩首,其中的陈胜、吴广二人振臂一呼,掀起了秦末起义的第一场序幕,也点燃了秦末乱世的第一把烽火。
由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开始,秦军便开始了四处征伐叛逆的道路。可放眼全国各地,四处的起义军绵绵不绝,他们有的是由六国贵族组织,有的是吃不饱饭流离失所的流民组成。
秦军疲于奔命,他们往往刚平定一处,立即便有两三处又重新聚集起义,在这样的反复拉锯战中,秦军中的精锐主力被分散成小股部队,渐渐淹没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中。
其实秦军的战斗力原本非常强大,对于这点我们从战国末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也可窥得一二,秦国的军功制度也决定了其军队的战斗力必然要强于其他诸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国力便蒸蒸日上,最终能够开创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强大的秦国军队,却会被接二连三不断涌出的各路起义军消耗殆尽,究其原因我们也不难得出,起义军的数量实在太过庞大又分散在全国各地。
为了高效率征伐起义军,秦军也只能分成多路小股部队,用以提高自身的作战效率,这样便给了各路起义军分而攻之的机会。
秦国本来将星璀璨,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白起、王翦,皆效力于秦国。可到了秦国末年,各路将星逐渐陨落,秦国军队也逐渐失去了这些领导他们的中坚力量,而失去了精锐领导者的军队,其凝聚力与作战力与巅峰时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因此,秦朝末年的秦国军队,虽整体战斗力与素质也是非常高的,可却与灭六国的巅峰时期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
还有一点便是,赵高与秦二世篡改始皇帝遗诏,秘密处死了公子扶苏。而与公子扶苏一同驻守长城的,还有名将蒙恬和他手下的数十万精锐骑兵。
而扶苏的死,成为了压垮蒙恬的一根稻草,他忠心扶苏,得知扶苏死讯后,心灰意冷服毒自尽,跟随扶苏而去,导致驻守边疆的三十万秦军失去主心骨,这亦是秦军战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巨鹿之战前夕,各路起义军已经与秦军拼杀多年,秦军的精锐已经几乎损失殆尽,被誉为秦国救世主的章邯刚刚赴任,便发现了一件尴尬无比的事情,因为常年的征战与指挥不当,使得正规秦军数量已然所剩不多,他手下已几乎无兵可用。
为了缓解兵员短缺的问题,章邯只得从各地征发民夫,强制他们入伍作战,而后又把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囚犯赦免,让他们进入军队,与起义军作战。
虽然这些人人数众多,可却良莠不齐,素质与战斗力令人堪忧,他们虽然补充了秦军的数量,可却在整体的质量上大大拉低了秦军的战斗力,这样战力低下、战斗意志薄弱的军队,数量再多,也是不足为惧的。
项梁谋划多年,起义准备充足,楚军战力极强作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子、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项梁的战略眼光不可谓不辣。他在秦朝统治的年间,挥金如土结交各路豪杰,私下常常出重金接济他们,由此获得他们的忠心。他躲在吴中,暗中继续力量,只等反秦的大旗一招,便要起势。
在会稽郡吴县时,项梁经常借助徭役与丧事来结识许多当地的名人与望族,更是会用兵法来约束部署府内的门客与家中的子弟,凭借这个方式,他也知晓了众人的能力,按照个人能力不同,让他们有所分工。
此举培养了不少楚军的基层军官,可以说说是楚军中的粘合剂,他们的存在连接了楚军的上下层,是楚军战斗力强、凝聚力强的关键因素。
而大泽乡的振臂一呼,陈胜吴广起义,吹响了灭亡暴秦的号角,此时的项梁早已暗中准备多年,于是便借势起兵,他于会稽郡吴县,招纳八千江东子弟兵,这八千人是经过项梁精挑细选,又训练多时的,因此其作战能力与整体素质远远不是其他各路的乌合之众所能比拟。
起义之后,项梁又广纳贤士,兼并多路小股势力,一直采取观望的态度,养精蓄锐,其作为名将后人,深知并不在多而在精这个道理,因此他经常率兵主动出击那些小股部队,以此来磨炼自己军队的作战能力。
而作为项羽的叔父,项梁在平日亦是会教项羽兵法。可以说项羽的成长是离不开他这个叔父的。正是项梁的慧眼识人,才有了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
早在会稽郡时,项梁和项羽曾在一起观看始皇帝渡江,项羽看着始皇帝说:“那人是可以被替代的!”,项梁闻言虽然赶忙制止了他,却从此对这个侄儿刮目相看,认为他有雄心壮志,从此便开始倾力培养。
项梁起义之后,率领楚军四处作战,攻打下了许多城镇,而江东地区多才俊,又是钱粮富庶之地,所以楚军的粮草装备皆很充足。
而项梁在初期便命人铸造盔甲装备,因此楚军的装备极其精锐,而战斗力强的军队,再加上精锐的装备,战斗力可以说是成倍增加,这些起义之处便跟随项梁的楚军,是项羽巨鹿之战的中坚力量。
千古无二的神勇将军,西楚霸王项羽本身,是巨鹿之战的关键点作为巨鹿之战中战胜方楚军的领导者,可以说这场奇迹般的战役,其关键点与中心点便是项羽本人了。项羽作为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楚军领导者项梁的侄子,其过人之处在年少时便初露锋芒。
根据史料记载,项羽身高八尺,才气过人。而他更为出名、被我们所熟知的地方,便是他力能扛鼎。古时的鼎乃是祭祀所用礼器,重达数千斤,这里面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在,可我们亦是由此得知,项羽的神勇无人能出其右。
对于自己这个侄儿,项梁可以说是倾尽了一生的心血去培养的。早在项羽少年时,他跟随叔父项梁来到会稽郡,彼时项羽少年心性,项梁教他读书,他却学了没多久便放弃,项梁便又教他学剑,他又是浅尝辄止。
项梁因此十分生气,项羽却说:读书只能记住个人名,没什么大用处;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也不是我想要的,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于是便开始传授项羽兵法。项羽的用兵之道由此开始。
项羽作为项梁的侄子,同时也是楚军的大将,经常在作战的时候身先士卒,两军交战之时,楚军往往会有一骑冲在最前方,那便是项羽。
他带领楚军多方作战,在无数战役中累积了应对不同作战方法经验,在楚军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声望。为日后沉重打击秦军的巨鹿之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巨鹿之战时,项羽并不着急进攻,而是冷静分析,判断出章邯与王离两军之间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后,便集中楚军精锐力量,亲自率军前往决战。谋而后定,抓住秦军最薄弱的关键点,然后一往无前的进攻,亦是楚军战胜的重要条件。
破釜沉舟,不得胜利不罢休的气势。在进攻之前,项羽命令将士们凿沉船只,并且只带三天的干粮,这激起了楚军将士们拼死作战的信念,一支抱着必死决心的军队,其士气与作战力皆不可同日而语。极大的鼓舞自己所率楚军的战斗力,亦是项羽战胜的关键原因。
项羽奇迹般打赢巨鹿之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秦末风云动荡,秦军主力消亡殆尽,楚军战力极强,这些原因缺一不可。可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项羽本人。
毕竟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作为我们后世铭记的西楚霸王,项羽本身才是巨鹿之战的关键先生,独到的战略远光与过硬的军事素质,成就了他这流传史册的奇迹般的一战。
由巨鹿之战项羽的获胜,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当自己相信自己会完成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时,那我们便已经具有了完成这件事的能力。所以说,自信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制胜法宝。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