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第一美男:39岁被陷害致死,行刑前弹奏一曲成千古名曲

熠彤谈历史 2023-02-23 13:52:10

文章字数3608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元曲等文化作品数不胜数,各大青年才俊也都层出不穷。且不知是不是应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大多文人的风骨都极佳,且也因这风骨气质,连带着相貌都比普通人显得更加俊朗,比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是如此。

但正是这样的竹林名士,却在39岁时走上了刑场,临死前还要弹奏一曲流传至今的千古名曲《广陵散》,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嵇康青年成名,与曹氏贵女结亲究竟是幸事还是祸端

嵇康的祖籍姓氏本为奚,是上虞人,也就是现如今的浙江绍兴,嵇康的曾祖父后为了躲避仇家,偷偷迁徙到谯国铚县内的一个小村子居住,后来又因为他家住在当地一座名为嵇山的山坡边,所以就以嵇作为了自己的姓氏。

嵇康可以说是魏晋时期各大名士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出身并没有多么显赫,往上数三代最大的官也不过就是他父亲的治书侍御史。且其父亲也在嵇康很小的时候及已经去世了,那时的他年仅七岁。

不过好在嵇家的家庭氛围一直都很好,即使嵇父早年丧世,他的母亲和兄长也一直没有疏忽对嵇康的培养。

好在除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之外,嵇康自己也是聪颖好学,他自小到大,从来没有从师受业的经历,但其书画、音乐等各个艺术方面都无一不通。

而且嵇康还写的一手好字,都说字如其人,嵇康的墨宝也自有一番清冷傲立之风。

他的文章词句更是清峻含润,简直就是妙笔生花的典范。在他成年之后,又喜欢上了老子和庄子的学问理念,性格高亮任性,慨然有大量,独特的气质吸引了一大批崇拜者。

且其身姿站如青松,面似脂玉,24岁初次进入洛阳城,就引得满城女子为其疯狂,夸张一点说,无论是闺中女子还是已婚少妇都没能逃过他的魅力。后来,嵇康的文章又传入了专为贵族大臣子弟门客服务的太学之中,又引得无数学子为之文章倾倒。

嵇康自进入洛阳后引起的波澜就一直没有停歇,且因其俊朗的姿容,横溢的才华而引得各大高门贵女对其倾心,而这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沛穆王曹林的女儿——长乐亭主。

所以在不久之后,嵇康与长乐亭主成功的喜结连理了,而至此,嵇康也就成为了皇亲国戚中的一员。

很多人都说嵇康的这门婚事结的极好,才俊佳女的结合让很多人都赞道不已。但其中隐情又怎么会是那些平民百姓所能知道的呢?

嵇康与长乐亭主结婚,也就意味着他与曹氏政权集团建立了联系,可能至死也无法脱离该政权集团,而事实也证明了,这门和曹氏的婚姻在后来成为了嵇康的催命符。

鲁迅先生曾经在论文人相轻的现象时也曾对嵇康与曹氏联姻的事件做出了评价:

“嵇康的送命,并非是为了他傲慢的文学,大半则是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

根据当时的皇家法令,嵇康在婚后不能入朝为官,但又因为和曹氏的那点关系,得了一个中散大夫的闲职。

也因为就是一个闲散官职,嵇康才能够随自己的心意,抽身远离官场,投入到自然之中,享受游山玩水的快乐,在及其放松的环境中,写就一系列通脱豁达思想的作品。

也是因为这样超脱物外的思想让他认识了一众朋友,也就是后来的竹林七贤,当然这个名号也不是他们自己随便取就的,而是在《魏氏春秋》中,由其作者孙盛所提出。

交友不慎,彻底得罪执政者

虽然嵇康非常想要逃离官场政权之争,但是他本身就是曹家的女婿,根本没有办法逃离政治的漩涡。且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重量级的文人偶像,有着众多的追随者,所以他也就成为了各方全力争夺的对象。

而此时,曹氏政权正和司马一方的人争斗的你死我活,再加上当时国家时局纷乱,内斗不止,百姓整日里也都胆战心惊。

而嵇康为了躲避眼前的纷乱,于是就辞去了官职,就躲到了人迹罕至的深山竹林里,与其他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常聚首,时不时地做做锻铁的生意来补贴家用,过的实在惬意得很。

这七人各有各的傲骨,但又因为同一志向聚到了一起,即使聚少离多也丝毫没能影响到这几人之间的情谊。

可惜这样单纯惬意的生活并能持续多久。前文提到嵇康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志士,因为有着众多追随者的缘故,成为多方集团争抢的对象。

于是在公元261年,他就被司马昭看上了。那一天,司马昭杀害了魏帝曹髦,一个臣子杀害了天子,以下犯上,违背了儒家正统,无疑是与天下为敌了。即使他后来妥协与天下之人的悠悠众口,推出了几个替罪羊,但依旧没能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形象。

且大家应该都知道,那时候的文人学子大多时时关注国家政事,且时不时地就要口诛笔伐一下,简直堪比民间御史。

而为堵住天下的悠悠众口,司马昭急需有人能够来扭转舆论的支持方向,因此他就想到了天下才子之首的嵇康,嵇康作为天下众多问人的仰慕对象,而且还是曹魏的女婿,如果他能够支持司马氏,那是再好不过了。

但先不说嵇康本就不愿与官场打交道,就直说司马氏的这一系列造反行为也是嵇康所不容的。拒不接受司马氏的招安。可惜啊,虽然嵇康不愿再重返官场,但他的朋友却没能理解他,看他生活清贫想要借此机会帮他一把。

于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就出手了,他在自己升官之时,写了一封举荐信,推举嵇康代替自己担任尚书吏部郎一职。

也许山涛他是好意,但是这对于嵇康来说却是刀山火海。嵇康得知举荐信一事后气愤不已,为此还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绝交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而也正是这一篇绝交书将嵇康推入了死亡的第一步。

嵇康在这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言辞非常激烈,嵇康在信中列举了老子、庄子等十多个历史大家,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自己不愿受礼法约束,自称有“七不堪”、“二不可”,与朝廷无法合作。写到最后又将山涛臭骂了一顿,说自己宁愿去刀山火海,也不想要这官场中的富贵。

不仅如此,嵇康在文中宣扬的思想与当时统治者主推的儒家礼教观念相违背,因此在这封信的内容流传出去之后,司马昭勃然大怒。当然了,这样的一份封信并不足以让嵇康入狱,顶多就是将执政者得罪死罢了。

名士嵇康锒铛入狱,罪魁祸首竟是多年好友

除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写给山涛的绝交信,嵇康还写过另一封《与吕长悌绝交书》,没错,看这名字就知道这也是一份绝交信,看到这里大家就好奇了,这吕长悌究竟是谁呢?他又和嵇康之死有什么关系呢?

吕长悌也叫吕巽,户籍在山东,除此之外,他还有个弟弟名为吕安,但是这两人并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不过这兄弟两人都是嵇康特别要好的朋友,但也正是这两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成了导致嵇康死亡的直接原因。

前文我们也说过了,嵇康的家庭条件一般,一家人最高的官职就是他父亲的治书侍御史,但嵇康认识的这两个朋友身份却不简单。

吕家兄弟的父亲时任职位是镇北将军,相当于现代的军区司令,也就是说,吕家兄弟两人就是妥妥的官二代。但这官二代的身份并没有让他们洁身自好,反而将家丑闹得天下皆知。

根据《晋书》和《世说新语》中记载,吕安的媳妇徐氏很是貌美。一次宴会,这哥哥吕巽碰上了独自一人的弟媳,见其貌美于是动了歪心思,竟将弟媳灌醉后欺辱了去。

后来事情败露,弟弟吕安十分气愤,想要去告官。但他在告官之前,竟先去找了嵇康,想要让嵇康给自己出个主意。

嵇康与二人都是好朋友,不想让两人闹得太僵,而且作为高官的后代,若是这样的事情闹大了,家族荣誉必定会受损,而吕巽也不想因此而被流放,于是对嵇康的建议很是同意。而吕安听了嵇康的话,也觉得还是家族荣誉比较重要,于是就将此事按下不表。

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吕巽这人竟然事后反悔,不仅推翻了三人的约定,还倒打一把,先一步去了衙门状告吕安。

当然他也没有傻到在欺辱弟媳这事上做文章,而是状告吕安不孝,日日在家殴打自己的母亲。虽然吕安的母亲仅是一个妾室,在府中地位不高。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不孝是一个大罪,丝毫没有挽回的余地。于是,吕安很快就被判流放边疆。

到了边境之地,生活凄苦不堪,吕安受冤至此,却又申诉无门,于是只好向嵇康写信诉说心中的愤怒。信中言辞激烈,且对执政的司马集团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最倒霉的是,这封充满负面情绪的信落到了司马氏手里。而作为收信人的嵇康自然也就被司马集团嫉恨在了心里。

这事闹大了的同时,嵇康也收到了吕安寄过来的信,气急之下写下了绝交书:

阿都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盖惜足下门户,欲令彼此无恙也。又足下许吾终不击都,以子父交为誓。古之君子,绝交不出丑言。从此别矣!

大致意思就是:吕安当时很生气想要告官,是我考虑到你们的门楣,劝下了吕安,你也以父亲的名义发誓不会报复,结果你却倒打一耙,导致吕安被流放。因为我的原因导致吕安出了这样的事,是再无脸面见他了。自古以来的君子绝交的时候绝不会肆口乱骂,我们从此以后也就不要来往。

将信寄出与吕巽一刀两断之后,就跑去了官府,想要为吕安作证翻案。但此时司马氏的人正因为奸臣钟会的谗言,对其存了杀心,他现在跑去翻案就是给了司马氏一个动手的机会。

司马氏借吕安写给嵇康的那份“诉苦之信”起了个由头,将吕安的不孝之罪诬蔑成了谋反大罪,进而牵连到了嵇康,被捕入狱。

公元262年的寒冬,洛阳城东门的马市,成为了一代文豪嵇康的葬身之地。

0 阅读:1
熠彤谈历史

熠彤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