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古老说,蚀月蛤蟆精”,蛤蟆食月的观念为何变为天狗食月?

熠彤谈历史 2023-02-23 13:55:03

文章字数3114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当代,我们看到日全食会用何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呢?只要学过点知识的人都知道用“影子”理论来解释。但是古时条件有限,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又会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

古人对月全食有很多记录,足以见得他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诗经》中的那句“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正是对月全食的记录。

古时的人们不会用科学技术来解释,他们只会将这一现象与传说联系到一起。的确如此,我们从小“天狗食月”的传说耳熟能详。但是古时的人们并不认为是“天狗食月”,他们认为食月的是蟾蜍。

“月中有蟾蜍”,古人深入人心的月食观

古人认为月亮里面住着蟾蜍,这在古文中也有记载。如《淮南子》中的“月中有蟾蜍”,还有王充所写的《论衡》里面的“儒者曰:

‘日中有三足鸟, 月中有兔、蟾蜍。’

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人们才会逐渐觉得月中有“兔”。因为“兔”和“蜍”在古时很容易被混淆,因此蟾蜍就是蟾兔的说法渐渐的被普及。

秦汉时期的蟾蜍食月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为当时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蟾蜍噬月的身影。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龟策列传》曾写到:

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

在此后的各个朝代的诗作中关于“蟾蜍食月”的作品层出不穷。唐代有李白的“蟾蜍薄太清, 蚀此瑶台月”;宋代有梅尧臣的“虾蟆将食月,魑魅争出阴”;元代有元好问的“老蟆食月饱复吐,天公一目频年瞽”。

这些只是万花丛中的一簇,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直到清代,关于“蟾蜍食月”的说法还很常见。比如王策在《满江红》中所写:

“秘殿烟红龙失水,金川箭黑蟆吞月”。

从以上所列举的诗句中足以见得,从秦汉到清朝,历朝历代的“蟾蜍食月”观念一直是月食观念的主流。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蟾蜍食月”的观念呢?原因有三。

首先,“蟾蜍食月”的观念由来与上古的蟾蜍崇拜脱不了干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意识到了靠体力来繁衍生息,认识到体力的重要性,也就有了对生殖的崇拜。再加上蟾蜍一次可以产出大量的卵,所以人们对蟾蜍多了分敬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其次,因为蟾蜍和蛇一样有冬眠的习惯,而月亮也是只有在夜晚出现。这就和太阳月亮的周而复始一样,因此自然而然的就把月亮与蟾蜍联系到一起。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蟾蜍与男女阴阳之说相契合。因为人们对蟾蜍有生殖崇拜,太阳热烈,而月亮多了丝柔美。日为阳,月为阴,蟾蜍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人们所信奉的“月精”。

毕竟蟾蜍是偷吃月亮的妖怪,因此人们纷纷采取行动拯救月亮,这一行为还在唐代生成了一种习俗,那就是“救月蚀”。在月食之夜,长安城里面所有女子都要拿出镜子,对着月亮敲击镜子以此来拯救月亮。

在那一天,长安城成千上万的女子拿出镜子敲击,声音虽不如敲锣打鼓震撼,但是场面也十分壮观。

到了明清,对月食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规定。首先钦天监得推算出月食的具体时间,如果推算错误,则会被重罚,甚至杀头,这在当时也屡见不鲜。

明太祖甚至给宫里宫外,上至皇帝自己,下至地方官员,都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规定。比如在月食发生之时,皇帝不能在正殿上朝,只能在偏殿,官员们得在礼部的露台焚香祈祷等等。

到了清代,虽然蛤蟆食月的观念依然存在,但天狗食月的观念已经逐步在取代蟾蜍食月。人们渐渐的从打蟾蜍转变为打天狗。

“状如狸而白首”,天狗似猫像狗,究竟为何物?

古时的科学文化水平还不足以了解天文,因此便将月食叫做天狗食月。何为天狗?这在古时确实是在传说中真实存在的。

《山海经-西山经》中写道: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阴山里面存在着一种猛兽,形状和狸相似,脑袋呈现白色,它的名字叫天狗,它的声音就像猫叫一样,可以抵御凶险。

这里的天狗类似于现在的山猫,众所周知,山猫叫猞猁。猞猁体型健硕,似猫像狗,身上的条纹就和豹子一样,让人分不清是猫还是狗。

在《山海经·大荒西经》却有不同记载:有赤犬,名曰天犬。它的意思是天狗是红色的。

关于天狗食月的传说有很多,第一个与后羿射日有关。传说在后羿射日那个时候,后羿射日有功,王母娘娘奖励给他一颗仙药。但是仙药被嫦娥给吞了,因此后羿的狗黑耳见状也追逐嫦娥,想吞食剩下的仙药。黑耳锲而不舍的追着嫦娥,最后将嫦娥和月亮一同吞食了。

佛教中的天狗与一位叫目犍连的公子有关。传说目犍连天生好佛,为人善良。但是他的母亲却与他有着天壤之别,生为娘娘,却是个典型的大恶人。

有一天,目犍连的母亲突然有股邪念涌上心头,想捉弄和尚们一番。目犍连的母亲命人做了三百六十个狗肉馒头,但她却告诉和尚们馒头是素的。

目犍连劝说无果,只能告诉方丈。方丈命令人做了三百六十个素馒头分别藏在和尚们的袖子里。目犍连的母亲前来施斋,将狗肉馒头分发给和尚们。

目犍连的母亲见到和尚们都吃了狗肉馒头,连忙拍手叫好:“和尚们吃狗肉馒头咯,和尚们开荤咯。”方丈不断拨动佛珠,口中一直念着:“罪过,罪过啊。”事发之后,方丈命人将三百六十个狗肉馒头埋在了寺院后。

玉帝知道后,大怒,将目犍连的母亲打入了十八层地狱,变成了一条恶犬,永远在十八层地狱里面轮回。目犍连救母心切,日夜潜心修炼,最终得道成仙,成为了地藏菩萨。

目犍连为了救母亲,打开了地狱之门,所有恶鬼都逃出了地狱。玉帝大怒,将目犍连贬入凡间,叫做黄巢。变成恶犬的目犍连之母复仇心切,在天庭疯狂寻找玉帝,结果未果。

此时,另一个想法涌上恶犬心头,既然找不到玉帝,那就吃掉日月,让世间陷入黑暗。恶犬一路疯狂追赶,最终吃到了日月,也就有了日食与月食。

但是恶犬最怕敲锣打鼓了,因此在月食这一天,长安城的人们敲锣打鼓,天狗就放下了口中叼食的月亮。因此月亮成功逃离虎口,再一次在天上发出光辉。

正是有了这些传说以及相关记载,天狗食月的观念才会慢慢普及。到了晚清时期,这一观念也只是小部分,要说到真正普及,还得是新中国成立后。

建国后,很多书中都有着天狗食月的记载,包括小学生的课文中。比如人教版的《看月食》,本意是为了弘扬科学的解释,但却误打误撞的让天狗食月这一传说深入学生心中,影响一代又一代。

现代的无稽之谈,古时的精神寄托

存在即合理,任何时期的思想在那一个时期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虽然蛤蟆吞月,天狗食月,这些月食观在当代看来确实是无稽之谈,因为月食只是一个很正常的天文现象。但是这种观念的存在以及转变,都对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时并无科学一谈,他们能从对自然的观察中总结出这些规律,又运用自己的认知体系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智慧。

因为月食现象,月亮会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这也恰恰是人们最担心的。古人担心月亮会被蛤蟆和天狗吞掉,包括救月活动,都彰显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但同时蛤蟆吞月和天狗吞月这种思想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慰藉。

因为他们觉得这一解释很合理,所以又与鬼神观不同,人们是害怕鬼神的。如果人们觉得是鬼神作祟,那么繁华的长安街还会一片祥和之景吗?所以这一观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社会的安定少不了这一观念的功劳。

月食观发展到现在,从蟾蜍食月到天狗食月,再到现在的用科学观念来解释。无不彰显着人们对天象的关注。这也恰好促进了人们对天象的研究,激发了人们的兴趣,才使得月食观得以往科学化发展。

月食观发展到现在,历经了茫茫岁月。蟾蜍吞月的观念持续很长时间以后,才有了天狗食月的说法。而现在普及的却是天狗食月,知道蟾蜍食月的人少之又少,连课文中普及的也是天狗食月。

每一种月食观都有着自己的意义,应该一视同仁,加以宣传,而不是将最古老的月食观弃之脑后。这样的话,以后再提及月食,人们只知道天狗,而不识蟾蜍,那么古人的智慧也将在这个世界湮灭。

0 阅读:5

熠彤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