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曾经说过一句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句话的意思是泱泱华夏,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在宋朝时达到了顶峰。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从宋代的文化发展就可以看出,最有代表性要数宋代的玩具文化。
玩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且是我们的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宋代的玩具制作精美,种类繁多,反映了宋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宋代的很多玩具与节日息息相关,与民俗紧密联系,成为了宋代节日的象征。宋代文化的发展呈现了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既可以娱乐,也可以强健体魄。
庞大的市场,玩具走进寻常家在宋代以前,中原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历经了百年战乱与藩镇割据。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口数量快速锐减。直到宋代的建立,才使得社会安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正因如此,才有了宋代经济的大繁荣。
宋代的耕地规模与前面的历朝历代相比,简直是势如破竹,它的增长速度连明代都无法企及。宋代的粮食产量与唐朝相比,翻了一倍之多,江浙沪地区更是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两倍。
宋代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当时,各种手工业的作坊规模,都是前代所不能企及的。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产品种类的数量以及质量都大幅提高。
北宋时,海外贸易远超前代。宋朝的政府十分注重海外贸易,因为海外贸易大大增加了宋代的财政收入,满足了皇室以及官僚们的需求。北宋政府陆陆续续开设了几个市舶司或者市舶务。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许许多多不愿从事农耕的农民来到了城市。因此,在城里定居的人多了,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人们便开始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对妙趣横生的玩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宋代的玩具市场主要在人员密集消费集中的大城市,每逢清明,这些大城市的人们便会带上玩具和美食去郊外踏青。这也恰恰说明了玩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是百姓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一开始玩具发展最繁荣的地方便是东京,到靖康之变之后,东京繁华不再,玩具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江南一带。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的虎丘,那里聚集了很多贩卖玩具的商人,许许多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买玩具送给孩子当做礼物。
宋代的诗人范成大曾说:“桂林人以木刻人面,穷极工巧,一枚或值万钱。”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雕刻工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是地步,但是高级的艺术品与它的价格成正品,如果不是家财万贯,还真享受不到此等艺术珍品。
玩具商一开始只给有钱人做玩具,而且做工细致,要花费很多心思,只有这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但有的玩具商连本都回不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玩具商看到了商机,他们发现普通百姓对玩具的要求并不高,仅仅是为了娱乐。因此,这些玩具商便用劣质材料做玩具拿出来出售,不仅可以讨大人孩子的欢心,而且还可以盈利。
正因如此,工艺品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很多价格比较亲民的玩具应运而生,比如“山亭儿,庵儿,宝塔儿”等等陶瓷制作而成的玩具。
玩具种类复杂多样,实现“玩具总动员”宋代的玩具种类繁多,构思精巧,线条流畅,制作精美,兼具观赏性以及趣味性。宋代时的玩具有很多种类,且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种便是节令玩具,它和民俗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只在过节时出现,在日常生活中鲜有它们的身影。
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会放花灯。张灯结彩的习俗本是来自于宗教,从唐代开始成为了一种制度。宋代沿袭了唐代的制度并且加以发展,很受宋人的重视。
冬至前后便开始为元宵节做准备,元宵节的规模十分庞大,场面十分壮观。花灯的样式丰富多彩,有用彩灯做成的文殊菩萨造型,栩栩如生,生动形象,他的五指还会喷出五道水线,十分壮观。
花灯的种类也是数若恒沙,有山水、人物、无骨灯和龙凤灯等等。这些灯大多数产自于苏州、福州等地。这些灯大多数是由琉璃制作而成,晶莹剔透,光彩异常。
其中的无骨灯,基本上都是制作成了动物的形状,深受小朋友们喜爱。在元宵节这一天,宫里宫外,家家户户,都是灯火通明,耀眼夺目。
虽然普通百姓家中的花灯没有宫中的花灯造型精致,但是也别有一番趣味。无论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寻欢作乐,整夜无眠。
当时,全国还流行一种玩具灯,玩具灯形态多样,可以是山水,也可以是人物,又或者是传说中的龙凤。这些造型别致可爱的灯给人们朴实无华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深受人们喜爱。
宋代还有一种很奇特的灯,叫走马灯。走马灯又叫“马骑灯”。走马灯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平平无奇的灯,第二种便别出心裁,叫做“沙戏走马灯”。
第一种普通的走马灯的原理是依靠热气流,带动纸人纸马一起转动。而沙戏走马灯却完全不同,它是以向下倾注的细沙为动力来带动纸人和纸马转动。虽然它们的原理天差地别,但是所带来的观赏性是相差无几的。
走马灯就和皮影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能产生活动的画面,用这些画面来讲述故事,观赏性很强,深受人们喜爱。
走马灯所讲的故事内容大都是楚汉之争与三国时期的,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走马灯的特点就是会转动,因此可以展现活动的画面。而这一特点刚好适合展现古时战争的金戈铁马。栩栩如生的画面,再加上灯光的加持,战士们战场厮杀的场面栩栩如生,如身临其境。
说起端午节的玩具,我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之时投身汨罗江,死之后肉身被江中的蛟龙困住,因此在这一天便会将五彩丝线扎着的粽子扔进水中,来填饱巨龙,让它不近屈原的肉身。
宋代时的人们在这一天会佩戴香包和百索,在门上挂艾虎。那么,这些又是何物呢?有什么作用呢?
五月正值仲夏,正是各种传染病传播的高峰期。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佩戴香包。香包里面装有中草药,可以去病避灾,而且香包会散发淡淡香气,也会使人精神愉悦。香包上面会绣有各种精致的图案,观赏性也很强,是端午节送礼的佳品。
不止是民间,即使是宫中,皇帝在端午节也会送给皇亲国戚以及后妃们香包以示皇恩浩荡。秦观在《满庭芳》中写道:“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对于女性们来说,不止是端午节,即使是日常生活中,佩戴香囊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宋代从事农桑,男耕女织,绣香包也是女子们比拼女工的时候。从图案的精致程度就可以看出女子的绣工如何,绣荷包也表示了古时人们希望求得平安的愿望。
佩戴百索是北宋时期东京的习俗,百索又叫续命丝、长寿线等。人们往往会将朱索悬挂在门上,就像门上贴门神,有辟邪之意。上至皇帝群臣,下至平民百姓,无论是谁都会在这一天赠送百索,来表达对节日的祝福。
彩线做成的百索,年轻的姑娘们以及儿童会将它戴在手臂上,它不仅装饰性强,而且还有保平安的美好愿望。百索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不再节日化,而是变成了普通的装饰物。
“艾虎”,如其名,就是将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将丝绸或者步缝制成老虎的形状,在上面粘贴上艾叶,也是“艾虎”。端午节会在门上悬挂艾虎,祈求家宅平安。
第二种叫做音响玩具,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很适合幼儿玩耍。这一类玩具有:哨子、空竹、花棒锤、小锣鼓等等。
拨浪鼓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小时候大人们常常拿着拨浪鼓逗来哄孩子们开心。但是宋代的又与当代的拨浪鼓在材质上有些许不同。
宋代的拨浪鼓鼓声可以是木头的也可以是竹子的,还有用泥土塑造的;鼓面由羊皮、牛皮、蛇皮或者纸制作而,而现在的拨浪鼓大多都是由塑料制作而成。
因为摇动拨浪鼓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因此幼儿很喜欢。卖货的小贩也会使用拨浪鼓来吸引顾客注意,以此来招揽生意。
第三个便是益智玩具,分为棋类、板类、环类三种。这种玩具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能启发人们智慧。
宋代时就有了象棋,且十分受欢迎。司马光在日积月累中,创造了七国棋。除此以外,宋代还有一种打马棋,这种棋深受女子喜爱,就连李清照也爱不释手,并且据说她难逢对手,无人能及。
消费折射经济发展,玩具已是势如破竹宋代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并且棉花的种植技术得到推广。百姓们不仅可以种粮食,还可以种棉花,老百姓的收益多了,自然就有余钱来消费。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宋代的市民阶级的消费中一览宋代盛况。
首先便是饮食类的消费。饮食的消费是宋代市民阶级在节日中的消费首位,宋代餐馆酒肆林立,来往百姓络绎不绝。小贩会摇拨浪鼓吸引游客注意或者唱小曲吸引顾客购买。
不仅如此,小贩还会变着花样的吸引你去购买他们的东西,比如端午节卖粽子的小贩,便会将粽子摆成车马、亭台楼阁等形状来吸引顾客。
集市上所卖的东西会根据时令来变换,商贩还学会了叫卖、摆位、挂牌等方式来经商,可以看出,那时的集市,已经有了现代集市的感觉,说明当时的经商已经很成熟了。
其次便是像上文提及的百索、香包等的装饰品类商品的消费,装饰品在节日中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十分注重节日的打扮。在过节时,人们会购买新衣,也会装饰自己的车马。
最后便是精神娱乐的消费。宋代极流行关扑,和现代赌博类似。关扑涉及范围广泛,吃穿用度样样俱全。人们也十分注重玩具的消费,宋代比较重视儿童,经常会购买玩具来哄孩子开心。
除此以外,他们还会花钱观赏百戏。宋代的社会稳定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逐渐形成了享乐之风,每逢节日人们便会“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观看歌舞也成了百姓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可以看出,宋代人们的生活是十分惬意,充满趣味的。
玩物丧志,康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