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是正常,长期还得看人口。
解决不了经济和收入的问题,涨房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常从需求变动、人口架构、经济形势等维度剖析整个房地产市场房价的起伏,诸多对房地产关注度不高之人,对此缺乏直观体悟。
其实影响房价的不全是普通人,但是最基础的还是他们。
换大房子的,也是小得换大的,旧的换新的。
我们梳理了后台网友的留言,一同瞧瞧房价究竟是怎样滑落的:
网友A曾于2018年相中深圳龙华的房屋,彼时售价560万,即将签订契约之际,房主临时抬价,欲将价值8万元的定制家具强行搭售,总价达568万,双方未能谈妥。
现今该房屋挂牌价仅330万,若真心购买,价格尚有商议空间。真得感谢房主当年的临时加价之举。据相关数据显示,龙华区2018年房屋均价约为5.5万元/平方米,到2024年已降至约3.8万元/平方米。
网友B的朋友在武汉持有两套房欲出售,2022年挂牌时,大套房屋标价300万,小套230万,当时不乏看房者,但房主坚守价格不肯让步。
如今大套仅售190万,小套更是降至110万,却无人问津。武汉部分区域2022年房价整体跌幅达20%-30%左右。
网友C于2008年12月在深圳南山以60万购置房产,2022年5月欲以700万售出,买家砍价至670万,双方协商一下午无果。
上月中介告知,同户型最新成交价仅426万。
其懊悔不已,真想自我责备。南山区域优质房产在2022-2024年期间,价格下滑幅度超30%。
网友D在2017年欲购房,看中一新小区,开盘当日中午单价为1.25万/平方米,岂料晚上就涨至1.45万/平方米,其妻子认为此举过于坑人,遂放弃购买。
现今该小区二手房挂牌价仅1万/平方米,相熟中介称可先砍价20万。此小区所在区域房价在近三年间整体下降约20%。
网友E所在的十八线小县城,其父母在2019年瞒着他购置一套房产,花费89万。
他为此与父母激烈争吵,其母还坚称待房价上涨他便会知晓错误。
然而迎来的却是连续五年的价格下跌,如今不到60万就能购置一套新房,亏损达30万。小县城房价普遍在这五年间下跌幅度超30%。
网友F的亲戚在疫情期间为儿子筹备的婚房,位于17楼,面积110平,价格115万。
今年,同小区12楼,105平的房屋仅售65万,小区房价近乎腰斩。
网友G在2016年购入首套房,总价60万,贷款35万,2019年有人出价120万却因不舍未卖,如今价格跌回60万,后悔不迭。
其所在区域房价从2019-2024年近乎零增长甚至略有下降。
网友H的同事在合肥政务区的房产,2008年购入时单价不足4000,总价60万。房价最高点达570万未出售,如今降至500万。
政务区房价在2022-2024年的调整中,下跌幅度约10%-15%。
网友I的亲弟弟于2019年以250多万购房,如今价值约160万左右,而贷款尚有150万未还清。其购房区域房价跌幅近40%。
网友J在南京江宁,2018年9月底购房,108平花费248万,如今相同户型仅售158万。江宁区房价在近五年间下降幅度约30%-40%。
网友K于2015年购房花费185万,今年中介建议挂牌价仅99万,即便售出还欠银行20万。其所在区域房价近乎折半。
……
就在前几日,广州也发布通告,取消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标准,至此,一线四城北上广深均已取消。
网络上波澜不惊,未对此大肆宣扬,似乎也难以掀起轩然大波。
另有一组数据:
2025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高达1222万,较2024年多出43万。
而2024年大学生的就业率仅为55.5%。
这意味着约有1800万大学生在寻觅工作。刚需购房主力军面临的压力可谓史无前例。
从人口结构方面,老龄化加剧与年轻人口增长放缓,将持续削弱购房需求的增长动力。
就像我们看到的,生育率降低使得家庭组建速度减慢,进而减少住房需求。
从经济环境而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压力,影响着居民收入与就业预期,这让购房决策更为谨慎。
例如,大学生就业难导致其购房能力与意愿延迟兑现。
再看市场库存,目前商品房待售面积处于高位且仍有增长趋势,如4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4,5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7%,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4.5%,去库存压力巨大。
但是,两极分化的情况还在继续。
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由于资源稀缺性,其房价仍可能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在长期有一定增值空间,像一些一线城市的优质学区房或商业中心附近房产。
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虽然整体速度放缓,但部分新兴区域可能因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因素迎来房价的适度回升。
同时,政府也可能出台更多精准化的政策来平衡市场供需,避免房价的大幅波动,如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以满足低收入群体需求,实施购房补贴等政策刺激合理的住房消费。
房地产市场未来将在多种因素的博弈下,走向分化与调整并存的格局,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房产的价格走势将出现明显差异。
房价走向何方,众人心中想必已然有数。
问题在于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每个人能否考虑清楚自身的需求,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有力判断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