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堂,又名“混堂”、“香水行”,上世纪遍布大街小巷,泡澡更是深受男女老师喜爱的一项社交活动。
由澡堂常用对联:“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初临客早来”可见一般。
现在澡堂已经逐个消失了,余下的三三两两便成了稀有。几十年前,顽主们晨起遛鸟,午后便可在澡堂子泡上一下午,再舒舒服服地回去。
为什么北京爷们这么喜欢下混堂,究其原因,这与他们有事没事爱侃大山脱不了干系。甭管您是那街上拉煤的,还是学校教书的,来了这儿,都脱下了三六九的标签,赤裸相对。或躺或坐,喝茶下棋,国家大事便从口中倒豆子似得,从中国扯到大不列颠,再从莫辛甘纳侃回汉阳造,丰富至极。
个人认为,澡堂完全可与茶馆并肩,同为20世纪两大微缩社会,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人文化以及人生百态。
然,大势已去,其道衰也。
本次无条件写作的场地就在京城最古老的澡堂中,十几位作家应邀而来,吹着大风扇写作。在看直播的我,敏锐地发现好几名作家都在低头看手机。
瞧,现在的生活圈子就是这样,就算给了你澡堂的环境,也聊不出那种管你谁谁,一顿胡侃的气势。
诚然,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人们变为了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中参与社会,所以手机将人们局限于屏幕的方寸之间。
日常生活中,就会有不断有电话铃声、短信消息等“催魂铃”般充斥着生活,高亢而密集,锲而不舍,仿佛面前有大浪,滔滔向我们卷来,逼仄而无可奈何,让人不禁回味起那”闲敲棋子落灯花“一样有张有弛的慢生活。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曾经一样,是个沉溺在文化乡愁中的怀旧派,认为手机是“繁花未得,野稗丛生”。
尤其前日在网上看见”美女主播竟是大妈“、”某某明星是我老公“这样毫无营养又怪诞可笑的新闻时,不禁呜呼哀哉:文化河床最低水位不断下降,干涸的河底已然露出,丑陋而泥泞。
由此,我对网络的厌倦到达了一个顶点,我干脆把手机关了,眼不见心净。
随后便拿出一本《瓦尔登湖》读得津津有味,竟也忘了没开手机这件事。
直到傍晚,我才想起今天需写稿子的事情。打开手机,一片纷杂的滴滴声过后,我感觉自己的头都要大了,刚被梭罗净化过的心灵充满了烦躁感。
但当我在看信息时,却发现是清一色的“生日快乐”、“新的一岁要加倍开心”的祝福,对了,今天是我的生日,年岁渐长,伴随着忙碌又狼狈的生活,我自己都忘记了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不得不说,人就是这么容易满足,现下心里都荡漾着温暖,那些烦躁早都抛诸脑后了。
原来我一直带着有色眼镜去看手机,对他的首要印象便是工作与烦躁,却忘了手机能将家人和朋友的问候顷刻间送至;手机能使人们不必在千里相聚,彼此间的交流在朋友圈中流淌;有了手机,案牍劳形、汗牛充栋只能存在于字典里,生活变得简单,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静享生活......
你所认为催命的铃声可能是朋友的与你分享的今日乐趣,也可能是作文得奖公告。
再仔细审视被我们所排斥的信息时代产物: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立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阶级白领互动的文化领地,头条则是每日信息与乐趣的聚集地......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便捷的交互平台,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而文化水位下降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各式各样的价值偏好与审美趣味糅合,不同层次的人群、不同类型的文化拼凑出现代文化的微缩景观。
信息时代的信息量自然不可小觑,对于你认为无聊的信息不过是吾之砒霜,彼之蜜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