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临床十年后重读《伤寒杂病论》的新心得(9.56~9.60)

梁老的笔记 2024-03-07 09:33:17
9.56動作頭痛,短氣,有潮熱者,屬陽明也,白蜜煎主之。【白蜜煎方】人蔘一兩 地黃六兩 麻仁一升 白蜜八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煎三味,取五升,去滓,内蜜,再煎一二沸,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宋本·伤寒论》没有此段。《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此段没有药方。

在《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中此方名为人蔘地黄麻仁白蜜汤,放在“阳明病,津液竭者,虽不大便,不可下,人蔘地黄麻仁白蜜汤与之。腹中痛者,汤中加厚朴与之”一文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则无此条文。

个人觉得《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更加合理,白蜜煎接在这里显得太突兀,根据用药分析,方证也并不对应。

“动作头痛,短气,有潮热者,属阳明也”:阳明经起始于头维,阳明头痛是由于胃阳上冲至脑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出汗,头痛更为严重,口渴且胀痛,动则疼痛会加剧,痛在额前,脉象大而数。“潮热者”即为蒸蒸发热之象,与太阳之头项强痛,少阳之头角掣痛者有明显区别。

“阳明病,津液竭者,虽不大便,不可下,人蔘地黄麻仁白蜜汤与之。腹中痛者,汤中加厚朴与之”:这里是阳明热已经归并到血分,是血热、血燥、肠道津液不足导致的大便不通,所以不能用承气汤之类的下法下之,故曰“不可下”。胃燥肠液内枯应以滋阴润燥为主,所以用人蔘地黄麻仁白蜜汤。人蔘益气生津来补充津液,地黄凉血、养阴而滋液,麻子仁、白蜜润燥滑肠。如果腹中痛,则为肠道不蠕动所致,即气结,所以在人蔘地黄麻仁白蜜汤中加厚朴以恢复胃肠道功能,促进胃肠道的蠕动。

9.57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便雖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王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阳明病本来就自汗出,此时如果再用发汗法、又有小便自利,这样子造成人身上的体液、内脏水分、胃肠道里的水分都丧失太多而导致大便干,也就是“此为津液内竭”。“便虽鞕不可攻之”,因为这种大便硬不是因为阳明燥热所造成的,所以不能用承气汤这类药方攻下。需要想办法让大便自己下来。

此条需要与9.26条的“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则知大便不久必出。所以然者,以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做参照。二者都是津液丧失太多导致的大便干,也是有小便多的情况,但9.26条是津液能自行回到消化系统里面,所以不用用药大便也能自己下来;这条则是津液不能回到消化系统里面滋润胃肠道,所以需要用药来润肠。

可以用蜜煎导、猪胆汁来导大便,这里就是现代医学的灌肠法,常用的开塞露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根据本人具体的临床观察,临床上蜜煎导要比现在的开塞露或者其他灌肠法要好用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会因为长期使用而失效。有习惯用开塞露的人都知道,时间久了,开塞露无论用多少,大便还是会不通畅,此时必须换另一种介质来灌肠。

所以说,大便硬也要看情况,一再强调不是大便硬就是大承气汤,没有大实、大痛、胀满、潮热就不能用大承气汤。这里倂不涉及热,仅仅是干,所以灌肠法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蜜煎導方】食蜜七合上一味,内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可丸時,併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鞕。内穀道中,以手緊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蜜煎导的制作方法如下:先取蜂蜜约七勺,用文火加热,在此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焦糊。待蜂蜜软硬如麦芽糖,可塑造成丸状时,用手捏制,使其头部尖细,大小如手指,长度约二分。制作过程中应趁热进行,否则冷却后蜂蜜会变硬,难以塑形。制成后,将其插入肛门,并用手按压,以防立即脱落。待患者有大便欲解的迹象时,方可取出。

【豬膽汁方】大豬膽一枚上一味,瀉汁,和醋少許,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甚多。

猪胆汁亦可用作缓解便秘的方法。将少量醋与猪胆汁混合,然后将其插入肛门。约一顿饭的时间后,患者可顺利排出大便及腹中滞留物。此法同样具有显著疗效,但现已极少使用,主要是猪胆汁不好找到。

9.58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脉迟,是一个不足的脉,有迟滞之意,这里有“脉迟”是因为“汗出多”导致脉管里面津液过多所致,血管不充盈,血流就会受到影响。

阳明病恶热不恶寒,如今微恶寒,说明仍有表未解,所以应该先解表。因为表证不明显,也不严重,故用桂枝汤()发汗即可解表。

9.59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六经皆有表邪,现虽阳明病,但见脉浮、恶寒而喘的表实之证,肺气郁闭,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9.58条和9.59条还有另一层的临床意义,就是当邪气已经推到体表,所以出现一些麻黄汤或桂枝汤的症状,此时需要靠麻黄汤打开毛孔把病邪排出体外,或者桂枝汤发汗解表。

9.60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到这里,都很清楚阳明病是里热的一种状态,这个热如果能随着汗出而宣泄出来,那么就不会“发黄”,也就是黄瘅病。

“剂”跟“齐”是同样的意思。如果只有头出汗,到脖子的位置就没汗了,脖颈以下的全身都没出汗的地方,也就是没有足够的汗把热宣泄出来,身体里还残留大量的热。此时,又加上小便不利,很口渴喝很多水,就会导致热与湿相结,热陷肌里,就会形成瘀热发黄的情况,因此“身必发黄”,脉当沉滞而大数目,此时需要用茵陈蒿汤以清热利尿解热。

临床上除了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口渴欲喝水外,通常还伴随上腹部涨(肝脾肿大、腹水导致)、胸口烦闷、便秘、恶心等兼症。

关于黄瘅病的成因,古人多归因于胃肠之疾,认为是湿与热相瘀导致脾受蒸,从而使脾胃的土色发黄。这种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幼稚的,并不正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瘅多与肝胆疾病相关,特别是胆道受阻等因素。然而,尽管古人对黄瘅病因的理解存在偏差,但临床上确实与热邪和湿邪有关,并且常常伴随着小便不利的情况,所以,即使古人的解释方式存在问题,但他们对黄瘅病的治疗方法是正确的。

【茵陳蒿湯方】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病減,黃從小便去也。

黄瘅分为阳黄和阴黄,茵陈蒿汤就是用于黄瘅中的阳黄。其中,大黄清热解毒、通胆腑,茵陈蒿去黄、增加胆汁分泌,栀子通胆囊、清胆热,三者结合有很强的利胆作用,因此,但凡胆管有阻塞的热性疾病,不管有无发黄,都茵陈蒿汤为基础方做加减。

临床上,茵陈蒿汤,多用于肝胆相关的黄瘅,例如各类肝病引起的黄瘅、胆汁淤积性性黄瘅、新生儿胆道闭锁黄瘅;对于非肝胆性的黄瘅无效,例如溶血性黄瘅、新生儿感染性黄瘅。

0 阅读:17

梁老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