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的人,这两处必有凹陷!最养脾胃的穴位,不吃药就能补气血

素问轩分享 2025-01-23 16:06:40

脾胃好不好?身体的症状,只有自己能感受到。

但“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人的身体内部一旦有毛病了,定会在表面显现出来。

脾虚,身体会有哪些信号?

1.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大便不成形,或者便秘;

2.乏力疲劳:容易疲倦,精力不足,懒得说话;

3.面色萎黄:面色也可能苍白,没有光泽;

4.四肢水肿:脾虚无力运化水湿,湿性重浊趋下,下肢容易水肿;

5.舌淡苔白:脾虚的人舌质很淡,舌体可能胖大,舌苔薄白或厚腻。

除上述外,脾虚的人,有两个地方必有凹陷!

《黄帝内经》说:“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第一个地方:舌中凹陷

舌头就像身体的传导器,能够传递很多身体有问题的信号。

我们将舌头细分为4个区域,这一划分仿佛绘制了一幅精准的脏腑地图:舌尖反应心肺问题,舌中反应脾胃状况,舌根反应肾脏问题,舌两侧体现肝胆的健康。

我在看诊的时候,当病人伸出舌头,会发现舌中部位竟有一处凹陷。这看似奇怪的景象,实则暗藏着脾虚的玄机。

而舌中主要反映脾胃的状况。当舌中出现四陷,这通常表明脾气不足,即脾的运化功能减弱。

脾气虚弱,无力托举舌面,就像泄了气的救生衣一样,缓缓下沉,形成凹陷,这代表“下陷为虚”的直观体现。

脾气虚的人,不仅舌中下沉,全身也很发力、疲劳、少气懒言,脾胃也无力工作,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的能问题,严重者甚至伴有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脾虚的人,一般用补中益气丸比较对症,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第二个地方:足三里凹陷

我们身体上还有一个专门掌管脾胃的大穴,当脾胃的阳气、气血不足时,这个地方就凹陷掉了。

这个穴位就是——足三里穴。先来锁定一下足三里穴的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教大家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当你摸到这个穴位,发现有明显的凹陷时,说明你的脾胃阳气余额正在告急!

足三里是调脾胃的大穴

细数一下叠了几重buff?

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六腑之中胃腑的下合穴,四总穴之一。

先来看看合穴代表着什么?

《灵枢》曰:“所入为合。”代表着经气充盈汇合于脏腑,恰像川汇合入海。

而合穴五行属土,所以足三里作为“土中土”,负责疏导胃经经气的盛衰。

《灵枢》又说:“胃合于三里”。

下合穴的异常感觉可以反映六腑病变,那么胃的下合穴就是足三里,如有疼痛或其他异常感觉,就代表胃出现了问题。

何为四总穴?即“肚腹三里留” 。

这更明显了,腹内的脏器,包括脾胃、肝胆、肠道,如果出现不舒服的情况,都可以搭配足三里治疗。

所以足三里被称作“万能穴”。

《内经》言:“胃者,水谷之海,其腧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海者,经气汇聚之深处,百川汇聚为海。”

足三里是可以调畅胃气,调节全身水谷精微的输布,从而强壮脾胃。

民间有谚语:“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说白了,脾胃就是生产气血的地方,脾胃好,自然就气血足,少生病,颜值也会变高。

那么平时在家怎么操作呢?

最简单的可以按摩,每天用大拇指按压每侧穴位5-10分钟,有酸胀感即可。

但如果想要补力加倍,也可以艾灸足三里,激发经络之气,来温通气血,来防病保健。

灸的特点在于,取于火,火性热而属阳,其性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可以把阳气直接传递到脏腑根里。

宋代《医说》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想要健康不生病,就要常年不断灸足三里穴,甚至要灸出水泡。

孙思邈说:“一切病皆灸足三里三壮。据说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后逐渐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艾灸的好处,经常是“艾火遍身烧”,尤其爱灸足三里,年过百岁。

他在《千金方》记载:“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有些人往南方湿瘴之地旅游,由于水土不服,可能会感冒、腹泻、脾胃虚,每天艾灸足三里,就能强身防病。

那么什么时间灸最好?

尽量选在上午,因为此时阳气充足。过了午时一阴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那么艾灸足三里,最好的时间是早7~9点,此时是胃经当令的时候。不需要每天艾灸,可以隔天艾灸,或每周艾灸2次,每次两侧各灸15~20分钟即可。

所以说,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病保健,真的不需要多贵的营养品。

我们的身体就会自带“万能解药”,配合时令节气的助攻,这就是中医“天人相应”的关键。

0 阅读:185
素问轩分享

素问轩分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