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配售型保障房成为了热议话题,在各地方“两会”上被频繁提及,部分城市已经明确相关建设计划,甚至有不少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例如,1月17日,北京发布了《北京市2024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住宅用地计划供应1060公顷,其中,保障性住宅用地460公顷,并明确“进一步推进配售型保障房和配租型保障房建设”。
此外,河南省郑州市2024年将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3700套;广西今年计划新开工配售型保障房4000套;浙江省宁波市2024年计划新增配售型保障房4000套。
而不久前,国家开发银行向福建福州双龙新居保障性住房项目发放首笔贷款1000万元,意味着全国首笔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成功落地。
以上,也标志着我国新一轮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图片来源:中指研究院
配售型保障房的热议,始于“14号文”的下发
所谓配售型保障房,就是指保障家庭按照政府确定的销售价格购买,退出时由政府组织回购的住房,可以集中建设或者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的房子。
2023年8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国发【2023】14号,下称“14号文”),其中提到要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重点针对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政府引进人才以及户籍无房“夹心层”,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14号文’是对原有住房体系的完善,将一些此前被忽视的群体纳入住房保障体系”,而适宜对象是“有一定收入积累,想获得产权住房,但距离购买商品房又有一定差距的住房需求群体”。
主要包括:1.在所就业城市获得户籍的无房户;2.以新就业大学生为代表的“人才群体”,他们享受过高等教育的红利,期望值比较高,但进入社会就面对史无前例的高房价,因买不起房而颇为焦虑,节衣缩食“攒首付”“付月供”,导致合理消费被挤压;3.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新引进人才等。
让住房回归居住和民生属性,整体有利于楼市回暖
“配售型保障房有利于在解决市民住房问题上统筹规划和集中建设,从而节省建设成本,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有利于确保每个家庭都有一套属于自家的住房,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居住理想,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有利于中小学校、医院、商业、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均衡城市资源配置,便利居民生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配售型保障房不再强调针对中低收入阶层,而是面向所有没有享受过福利分房的城市无房家庭,强调的是平等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而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关荣雪则认为,配售型保障房是一种政策性住房,其存在的意义在于解决困难工薪人群住房问题。好处在于,帮助解决无房家庭的居住问题,降低购房成本,提高这类群体的居住条件,增强生活幸福感。
那么,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入市后,会对楼市有什么影响呢?
“配售型保障房相对于由政府对城市存量房或规划新建商品房,通过价格补贴增加市场供给,增加商品房销售,提高市民购买力,提振开发商信心,整体上有利于楼市回暖,有利于社会资金向房地产市场回流,从而推动商品房市场复苏。” 宋向清表示。
关荣雪则认为,短期来看,规划建设配售型保障房或将有效拉动新开工和开发投资,但同时也会给市场带来些压力。长期来看,配售型保障房是对住房保障体系的进一步补充,保障房将有效地满足刚性住房需求,而市场化商品住房将重点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市场+保障”双轨制或将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