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乾波出品 |睿诚研究院
近期,前两篇片区分析类文章发出后,获得了不少热心朋友的关注与支持,希望我们继续阐述一下其他各片区的情况,整体感觉关心长沙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再局限于问一些哪里买房子更好此类简单的问题了,大家的格局和视野更高了。
其中,有几个粉丝同时问道:长沙会不会打造出国家级科创中心类项目?
这个问题让我们比较惊讶,因为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题,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析清楚的,只能从产业繁衍、城市发展的角度来推断,从长沙的整体发展上看,这是长沙必定会努力达成的一大目标。
国家级科创中心的地位和价值,举足轻重不言而喻,为何发展四大实验室、为何发展生物育种、为何发展智能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在为这一目标做积累,未来也不是没有可能打造出这样的研创基地。
为啥把这个问题拿出来做本文的导引?
主要考虑到跟今天所谈的大王山片区的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因为大王山南片区就在湘江科技城这一大项目载体中,有浓烈的科创诉求及清晰定位,那么,大王山也是长沙培育科创中心的一大实验田和有效载体。
据悉:
大王山片区地处长沙市西南侧,位于长株潭地理几何中心。北起三环线、南至长潭行政边界、东临湘江,西抵长潭西高速,是一座绿色新城、智慧新城,同时也是长株潭三市的融城核心。
大王山片区规划面积106.14平方公里,分北、南两期开发建设,其中北片区总占地27.27平方公里、南片区总占地78.87平方公里(参见下图),计划投资额约350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逾1000亿元,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城、生态宜居的融城先行区。大王山片区由湘江集团负责开发建设,是长沙重点推进的“十个重大城市片区”之一,也是长沙、湖南湘江新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打造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新样本。
这是官方和媒体对大王山的基本介绍。
从其整体定位上,可以看出,在10个重大城市片区中,大王山的定位遵循着,以文旅为基础、科创为动力、宜居归城为归结点的发展路径,也有较强的差异化。
据睿诚研究院分析,也不同于以前梅溪湖片区的打法,梅溪湖是宜居—造城—产业的三级裂变模式,更处于城市内部,而大王山位于河西偏南区域,过去城市的基础和界面极差,土地和城市价值难以彰显,不得不走特色差异化道路。
过去,这里是水泥厂、颜料化工厂、建材厂产业为主的“三高一低”重污染企业的聚集区,诸如湖南省新生水泥厂、长沙市水泥厂、望城县水泥厂、坪塘水泥厂、长沙颜料化工厂、长沙三环颜料厂等。自2009年开始,长沙启动大王山片区规划,经十余年发展,一座绿色生态新城迅速崛起,成为全国老工业基地“退二进三”的典范。
(原坪塘水泥厂实景)
以上即为大王山的一些基础性介绍,在10大重点城市片区规划中,因为大王山的发展历史较晚,当初如同“灰绿”相间——优势山水生态+老工业基地组成的空白画布,怎么着笔、怎么填充、怎么构架等,都是一道大难题。
而且,彼时,洋湖这边正在发展,势头强劲、拦截效应明显,区域内匮乏的交通、配套、人口等很难支撑起大王山的有效发展,虽有大面积土地,但其产出实在不尽人意,令政府大伤脑筋。
同时,又接壤湘潭九华,颇有点远离长沙的感觉,导致这个片区的房价也一直蛰伏而波澜不惊。
故而,不得以从资源禀赋出发回到原点来思考发展的问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文旅就逐步成为了大王山片区的第一代发展定位,后面才出现了其他业态的加持。
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有媒体认为,大王山从老工业基地发展成为旅游区到现在的省级名片,当时的文旅构想是一个“神来之笔”。
似乎有点夸张了,一是,这类地区因原来的工业留存、污染等问题,前期并不能发展房地产等产业,需要花费财力和时间去治理生态,而对于非居住类用地,其耗费的时间会相对缩短一些;二是,有足够优秀的山水资源支撑,讲旅游的故事更容易一些;三是,南片区还有一大片地,如果北边的承接没做好,南边就更难发展了;所以,三者叠加之下,文旅性定位就成为了当时唯一的选择。
这点和天心区的南部片区有点不一样,大王山区域是从北到南的顺位推进逻辑,而南部新城则是典型的以南北两端驱动中间的挤压型模式。
湘江欢乐谷、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文正书院、桐溪寺和恒大文化旅游城等项目的逐步落地,慢慢开启了大王山发展的大幕。
以上,对文旅定位做了一点说明,接下来再初步探讨一下跨界到科创定位的背后思想及主要动因。
据睿诚研究院独家观察,大致有两大动力在推动这一定位的形成与强化:
其一,区域价值需要新动能提升
在北片区投入重金打造了众多文旅项目,加上交通体系等基础性支撑资源的建造等,大王山已经花费不菲。而且随着区域的不断成熟,南片区的运作模式也需要换挡提速提质,而实现整体的开发价值。
北片区基本解决了文旅休闲、城市生活的问题,但生产的重任还未破局。
如果继续沿用北区的产业定位思路,在容量扩大之后,资源及节点会比较分散等,边际效应会递减,不是战略规划的上策,毕竟湖南不是一个旅游强省,资源的独特性有限,再投入的效果就会不理想,故而,需要寻找新的突破思路。
新智造,依山傍水,长株潭都市圈核心,不合适;
算力化,东岸已有天心数谷及广告产业园等集群,距离太近,不符合业态规划的互避空间半径;
医药等传统科技,其他区域都有雄兵,难以杀出重围?
怎么办?
最后,在充分考虑区域实际与未来的有效兼容上等,通过精心谋划,政府找到了两大支撑点来填充和描绘南片区的蓝图,一是承接大托铺机场搬离后的空白,在长沙坪塘规划了通用机场;二是以依托湖南大学科创港、湘江实验室、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来重点布局发展数字科创产业。
机场+科创,逐步架构起南片区的发展本底,其中,通用机场在补全北片区交通体系及推动文旅资源优化的基础上,又带来了新的优质产业元素;以及数字科创业态的互相烘托与借势,至此,南片区的产业规划才有了新的力量。
2020年底,湖南湘江新区提出了“湘江融城科技小镇”的规划构想:
地处大王山南片白泉黄家湾·融城示范社区,北临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南接湘潭九华、东临南部新城、西临大王山通航小镇,是全省规划绿色融合发展示范社区之一,总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区3.5平方公里。同时还紧邻长株潭生态绿心,区位和生态优势明显,有“一干一轨”(潭州大道、城际轨道西环线)做交通支撑,未来将聚焦科技与数字产业,打造滨水宜居小镇。
如上,南片区跨界前期文旅产业定位后,实现华丽转身,其区域价值自然水涨船高,就不多说了。
其二,省级上位规划强推,南片区科创定位乘势起飞
2022年11月8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举行湘江科学城规划工作新闻通气会,会上发布了湘江科学城概念规划。
在这个省级大手笔规划了,把湘江新区当初划定的南片区域升级为“大科城创新引领核”,并成为湘江科技城概念规划中的科创主轴线上的核心区域,其能级大大提升和强化,来了一次极大的跃升。
据睿诚研究院观察,本次定位从区域级别向省级的一大跳跃,将给大王山南片区带来直接的三大利益:
一是地位升级,聚拢和招引相关产业资源的能力得以强化;
二是价值升级,将推动本片区及北片区土地价值上升,能快速打破人们心中的固有的非主城区域的空间疏离感;
三是城市升级,因可期的强势产业资源的逐步流入,城产融合效应得以大为加强,城市尾端的驱动作用会慢慢彰显出来。
可以说,这次定位的强化与抬升,才真正给了大王山大发展和未来腾飞的强力引擎,而打破了北区所带来的文旅印象的束缚,而化虚为实,为区域整体发展提供了坚实可见的澎湃动能。
最后,小结一下:
据睿诚研究院观察,纵观大王山片区多年来及南北区的发展历程,在优质山水和人文资源托底、北区文旅产业为先锋、数字科创+通用机场为南区引擎的发展变化中,南北产业结构变化十分明显,一步步从城市远郊区域、变化为知名旅游区、以及未来的产城融合新城,见证着长沙城市的整体发展。
跨界,不只是形式;
跨界,不仅是空间。
有农业山林、也有工业矿痕、现有众多的打卡游人,往后还会有湘江西岸的璀璨景象。
于此可以说:
大王山,是一个以山水为体、产业为翼,快速崛起于湘江西岸的产城融合新样本,也将成长为湘江岸边的又一颗明珠。
本文为「睿诚研究院」(ID:hnrcyjy)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