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会展片区的国际化定位,是自贸区加持后才得以提升的?

波哥看楼市 2023-04-07 20:15:05

作者 |罗乾波出品 |睿诚研究院

2023年2月7日,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了《长沙市会展新城会展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批前公示》。根据公示内容,会展新城片区其功能定位为“自贸经济对外开放的国际门户”和“综合性服务中心”,将建设为会议会展经济崛起展示区、自由贸易深度合作先行区、国际交往文化创意示范区。

本次规划区域位于长沙市高铁会展新城范围内,东至黄兴大道、南至湘府东路、西至浏阳河(包含磨盘洲)、北至浏阳河、机场高速,总用地面积约为27.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为24万人,容量人口约为26.3万人。

简析:

据睿诚研究院观察,这次的规划修正,强化了国际门户的功能定位,也有效对接了政府提出的终极发展目标——建设国际会展名城,并以会展+贸易+文创为产业核心来发力,其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外张之力日益凸显。

在长沙10个重大城市片区项目中,国际会展片区被定位为四大高端服务功能片区之一,实际上,该片区也因“会展会务”这一鲜明特征,而拥有很强的特色。

另外,据悉,2020年9月21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长沙高铁会展新城近三分之一的面积被纳入湖南自贸试验区范围。

大家应该感知到了,这几年,会展片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比如上述的规划修编,也是原来的定位等不适应新发展需要下的优化提升之举。

其中,我们觉得,湖南自贸区的加持,功不可没。

为什么这样讲?

如上,湖南自贸区的落地,并“勾”去了三分之一的会展片区的土地,虽然占用了土地,但为会展片区带来了新的世界级动能,政策、资本、信息和产业资源等也纷纷聚合到会展片区中来。

睿诚研究院注意到,以前会展片区的设想还没有这么宏大,立足区域、辐射中西部和中国已经很有影响力了,但借助自贸区的强大平台,如同为会展片区插上一对可以振翅腾空和跨越高山及海洋的“垂天之翼”。

比如,2020年9月,国际会展雨花片区4.54平方公里区域纳入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范围,定位打造“高铁枢纽经济开放创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这是政府当时的说法。(注:这是原来的数据,如有差口,以政府数据为准)

在此大家可以发现,在自贸区快速袭来后,自贸区自己都未完全看清楚未来的变化和有关价值,沿用的还是省市政府的规划思想,因此这个定位还是比较保守的,也契合当时的情况。

再如,到2021年11月,据长沙晚报报道:

“市会展办主任李舜表示,将继续锚定‘打造中部会展高地 建设国家会展名城’的整体目标,以会展新城为引擎和龙头,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带动作用,打造中部物流集散、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和形象展示的枢纽和平台,奠定长沙在中部地区会展业中的领先地位,开启长沙会展经济新时代。”

也就是说,此时,即使在自贸区落地一年后,会展片区的定位思考,仍然是立足于国内模式的内向型思考方式,还不敢言称国际化。

上述两点,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政府在对长沙会展片区的发展思考上,并没有扯黄花国际机场的大旗来讲故事,还是非常严谨的,故而一直称之为会展新城片区,而不是国际会展新城。

据睿诚研究院观察:

我们认为,随着自贸区爆发力及其能量的不断展现,在自贸区这一连通国际产业舞台的巨大平台上,从长沙到世界的距离日益缩短、各种交流愈发频繁,政府和会展片区的底气也愈加雄厚、视野也更加开阔等,才逐步提炼出发展国际化区域的新蓝图。

至此,这正是有了自贸区区块内容的交叠、以及清晰触摸到自贸区的巨大价值等,才快速将其整体定位的高度进行了国际化提升,从而在今年跳出了高铁与相关区域概念的束缚,而上升到另以台阶。

在区域经济进化的实际上看,这是一个重大的跳跃,自贸区需要位置优越和合适的空间与内容来承载,会展片区正好缺少优质元素来填充和赋能,两者不谋而合。

同时,从上述规划修编内容中,可以看出二者已经深度水乳交融了,并把“自贸经济”作为成为国际门户的核心功能与驱动力,也跳出了会议会展这一比较单一的经济发展框架,因为自贸区的加持,会带来更多元的优质资源,在约2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上,未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被嫁接进来,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今年的定位做了更大的战略留白,用“国际门户”这个说法来诉求,不再局限于“会展”范畴的制约,也表明政府对此区域有更多的期待。

自贸区,可以快速打开全球性山海之广袤格局,如果仍然仅限于会展等,其视野就比较短视了。

此外,从湖南自贸区的全局来看,武广会展片区位置与众多优势得天独厚,别人难以竞争,如果还囿于一城一地一产业的设想,抓不住自贸区的价值和资源,往后,必将沦为城市或国际竞争故事中的典型笑柄。

有鉴于此,睿诚研究院独家分析认为,其实,产生这样的变化和跳跃,事实上也很好理解,原来不敢讲或在遮掩之下所讲的国际化,都是基于区域内的空铁等交通优势所带来的价值而生发的,另外,彼时,长沙的外向型会议会展也在摸索,即使有心也困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的所谓国际化显得没有支撑和容易落于空泛,一个中非经贸论坛,其影响力有限,难以托举起该区域“国际化”的定位。

其外,长沙在国际性会展及会议方面,也是后发者,经验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缺少资源等掣肘,如果没有自贸区平台及其相关资源的支持,这样的大跳跃式修编的动作或许还要等待合适时机才能实现和完成。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自贸区面对的就是世界,是一个外向型特色区域,其间流通的资源、信息、人才、货币、产业等要素有很强的国际性,是一个典型的不言国际而自成国际的聚流大平台,完全可以破局原来国际化口号空心化的尴尬,而促使长沙会展片区真正打入国际阵营,参与到全球性产业要素有效抓取及竞争中来。

一举实现会展片区向上的国际性跳跃,进而有效跳脱出区域和国内的局限。

2022年8月9日,市商务局引用长沙晚报的一篇报道中提及:

“长沙片区是湖南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面积占三分之二。长沙片区自成立以来,扎实推进制度创新,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47项,围绕产业发展这一中心,去年以来累计引进投资2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9个、总投资1584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539亿元,为实施“强省会”战略贡献了长沙片区的力量。”

这些数据并不完全是会展片区自贸区块的,只用来佐证一下,自贸区对区域经济的强大拉动作用,那么,作为三分之一空间被纳入湖南自贸试验区范围的长沙国际会展片区,必将在未来深受其益。

最后,小结一下:

从高铁新城,到会展新城;

从会展名城,到国际名城;

从长沙东大门,到国际性门户。

睿诚研究院认为,浏阳河东岸的会展片区,一步步在快速蝶变,功能、空间、产业、内涵、价值等元素在急速聚合和重组提升,为长沙城市、中西部发展、中国经济律动、国际间联系加强等众多发展趋势的有效见证。

今天,我们解读国际会展片区的变化,不只是对单一片区的分析,希望借此来体悟长沙城市的巨大变化,也能充分感受到中国经济等方面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脉动。

哲人说,一滴水中可见世界,长沙会展片区于大千世界而言,也只是一滴水。

变化自有其因,势态也有其果。

本文为「睿诚研究院」(ID:hnrcyjy)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

0 阅读:36
波哥看楼市

波哥看楼市

中国房地产+财经独立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