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乾波出品 |睿诚研究院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最近广州一带的旧改政策在不断发生巨大改变,也可以说是一次颠覆性的改变,其中,如广州着重提到“统筹做地推进高质量发展”、黄埔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阐述高质量发展”等,都把“高质量发展”摆在了核心位置。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巨大变化?
我们在《广深旧改在政策和市场两大震荡后,对其他区域城市更新有何启示?》一文中,已做了一些分析,主要是产业政策变化和市场剧变所造成的,尤其是原来的旧改主体基本都为民营类房企,在行业调控和市场衰退中纷纷暴雷出险,导致众多旧改项目难以为继,也引发出一些新的问题,致使广州一带成为重灾区,如果不及时改变,就会停滞不前,这不是广州各级政府愿意看到的。
据睿诚研究院观察:
近期,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23年3月23日发布了《广州市支持统筹做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文件,以“做地+收储”和政府强力统筹介入的模式,完全颠覆了过去高度市场化的模式,修复了以前过度依赖民营类企业一二级联动的方式,尤其是在做地主体上,首次清楚表达了:
“政府认定国有企业作为做地主体,市级做地主体包括越秀集团、广州建筑、广州地铁、广州城投、广州交投、珠实集团、机场建投集团等全资国企;各区政府(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可认定或组建一至两家区属全资国企开展做地工作。条件成熟的其他做地主体需专题报市政府审定。”
感觉越来越像长沙模式了,市级+区级两级全资国企为做地指定主体,而其他类主体则语焉不详、一笔带过。
在广州市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一文中,则细化了上述广州市政府的政策,用“22条规范”落实了市政府的要求,在政府全面统筹的模式上痕迹很深,区城市更新领导小组+专班统筹强力推进+规范合作企业管理+复建安置资金监管+强化项目履约监管,五大手段可以说是政府全程监管,杜绝了以往过度市场化的“放野马”方式的弊端。
特别是在“规范合作企业管理”方面,在主体选择、提前终止、违约责任、资金断裂、破产、拖欠临迁费等重大风险问题上,做了明确要求,也规避了过去模式的众多问题,下面可以看一下该条的原文:
“第二十条规范合作企业管理。
(一)纳入市、区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的旧城全面改造项目可由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按程序选定符合资质条件的区属或市属国企作为前期服务商,由其协助开展改造意愿征询、标图建库申报、项目储备库和计划申报、完善用地手续办理,以及项目实施方案、控规调整方案及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编制申报等前期服务工作。前期服务协议内应约定服务期限(含续约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主要工作内容、提前终止条件、违约责任等内容。
(二)旧村改造项目发生合作企业失信、资金断链、破产、停工、拖欠临迁费等重大风险问题,经农村集体申请,属地街镇审核,区城市更新部门确认报区政府后,农村集体可召开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成员大会授权)对合作企业退出、确定新合作企业等事项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新合作企业经属地街镇审查后报区城市更新部门备案。”
简析:
上述市区两级两个政策的联袂而出,分别从模式的进化性、原则性和落地性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界定,睿诚研究院分析认为,这是广州模式的一次巨大变化和演进,已经从传统的旧改模式进化为城市更新模式。
因为前者仍是一城一地的区域做法,发展了几十年,基本已经势尽,而且产生的新问题日益严重,不得不改变。
而城市更新的视角源于城市的整体发展,需要全面的平衡,而不是到处去救火,一旦遇到旧改主体大面积暴雷等问题和风险,政府再去救市已经来不及了;同时,城市更新占位的角度更高,需要全生命周期关照,以前改玩就了事的方式,都不符合城市更新的基本政策精神,所以,广州旧改模式也必须得改。
那么,为什么讲广州模式的变化,是国内城市更新模式的首次大融合呢?
据睿诚研究院独家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特点,可以作为本观点的有效支撑:
1、是短周期与长周期要求下的首次融合
城中村、旧改、棚改等都是短周期下的行为,而且大湾区一带那一套模式已经用得很久了,十年来,其核心思想基本没怎么动过。
过去有许多的成功和借鉴价值,但随着时代、产业和城市的不断发展,早前的动辄几千亩不等的大规模圈地、依赖市场高度发展效率来支撑旧改项目正向循环的模式,这几年被房地产和工业市场等下行趋势严重打脸,旧改逻辑遭受严重挑战。
而在城市更新的核心逻辑里,旧改——旧村改造+旧厂改造+旧城改造等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多少有点画地为牢及以偏概全的感觉,缺少一些基于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洞察。
这样说,可能有一些朋友会不舒服,认为是马后炮。
真的如此吗?
因为广州模式,以前一枝独秀,曾经开创了一个时代,这点毋庸置疑。
也因为广州模式太成功,所以大湾区区域内不同主体跑马圈地的战火都快煮沸了整个珠江。
我们想问的是:
难道是民营房企暴雷后而带来了新问题?
难道是产业政策变化而让广州旧改难以为继?
难道是原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导致的困窘?
睿诚研究院认为,这是广州旧改模式的本质决定的,房企暴雷遇阻只是表面现象及导火索而已。
为啥这么说?
以前的广州旧改模式,说白了就是典型的房地产模式,它有三个鲜明特征——单一的房企类主体操盘+单一的投资开发销售的财务循环+单一的村或镇低能级政府主导,是一个典型的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过于依赖市场化资源来驱动旧改的发展,而且这些主体又贪大求全,不断为自己加码加杠杠等,即使没有市场下行趋势的冲击,这类模式也很难有效持续下去。
在国家出台严禁大拆大建政策后,广州模式已经遭遇过一次冲击,因为原来设计的高容积率、推倒重来的方式,迅速打破了大家一直在用的操盘手法——很多地方要保留则损容、很多地方要达到不大于1比2的拆建比要求则算不过账等,再加上当初为了吞下这些“旧改肥肉”而付出的众多资金等,每一个主体的压力都很大、弦绷得很紧,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出问题。
而广州旧改模式惯性使然太重,一时难以掉头,虽然停滞了一段时间做了一些改变,但也只在个别指标上进行了优化,老模式的本质与核心并未触动。
所以,我们认为广州旧改模式,是一个短周期的行为,不符合城市更新这一长周期和全生命周期发展的需要。
2、是南北模式有效迭代下的首次融合
这里的“北”为泛指,由于广州模式痕迹太深,为典型的“南派”模式,其他区域城市的旧改等相对滞后,故称其为“北派模式”。
据睿诚研究院观察,曾经,广州模式一直是其他城市参考的范本,但其深厚的市场基础、政策体系和丰富的市场资源等有其独特性,导致其他区域很难抄广州的作业,最后出现热热闹闹去考察,回来后依然眉头紧锁思良策的尴尬情形,这种情况很多地方都出现过。
大家发现,广州的旧改模式,不是我们想要的城市更新的解药。
但至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区域样本,部分政策、运作模式及手法等还是给其他区域很多有益的借鉴。
而随着其他城市更新的独立思考和不断实践,如长沙、成都、重庆等内陆城市发展模式的逐步成型和走向成熟等,在上述的广州的两个重要政策里,可以可见许多长沙等地城市更新模式的影子和操作手法等,也即“北派模式”在加持广州模式的进化。
故而,我们说,2023年广州模式的演进,是国内南北两派模式的一次有效融合和协同。
据睿诚研究院观察,目前国内的城市更新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个新的趋势——政府统筹+政策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时序统筹+利益统筹,也即为“1+6统筹”之模式,其中,“1”讲的是政府的全程介入与管控,是基础,是为“1”;“6”说的是区域项目或单元在实操中要有全局观、学会借力及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等。
在具体区域上,稍有一点各自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内核都一致。
例如
长沙版本:强化“四个统筹”,即空间统筹、资源统筹、时序统筹、利益统筹,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实现片区建设合理有序、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东莞版本:在改造统筹方案审查要点上,要做到保护统筹、规划统筹、利益统筹和实施统筹四个方面的有效协同。
成都版本: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坚持统筹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统筹小区与片区、统筹传承与发展、统筹建设与治理、统筹里子与面子,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前述的广州和黄埔区两个政策里面,确定用做地模式来推进项目,以及由政府指定的国企为实施主体等,即为政府统筹的运用和表征,其他的就不一一阐述了,有兴趣的朋友欢迎与我们探讨交流。
因此,在大统筹的城市更新模式下,广州区域也在提速和进行修正优化,而回到国内城市更新的一盘棋中来。
3、是老典型与新势力城更心法有效交融下的首次融合
广州旧改几十年,业绩与故事颇多,是为“老口子”老典型,一直是国内的大哥级城更先锋,但路径依赖过重,问题也不少,因此需要涅槃重生。
其他区域,为城市更新新势力,已经过数年来的打拼,而逐步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断成为国内城市更新经验做法清单中的创新代表,亦可为广州参考。
以前,我们说大家都在摸索,很少谈及广州,因为广州的城市更新叫旧改,多少有些不合群的意味。
可喜的是,2023年,广州区域终于在痛定思痛之后,反思了旧改模式的问题,而向自己“动刀”了。
而且,如果,再不及时调整,伴随其他区域模式的日渐成熟和“雄起”,广州模式非常有可能会更加落伍,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广州模式的巨变,是不同区域模式、不同城市更新手法互相交融的一次有效体现,广州“归队”,说明中国城市更新区域间的差距将逐步缩小,未来细部层面将各有不同表现和精彩。
最后,小结一下:
综合来看,借鉴杭州的“做地”模式,睿诚研究院独家认为,这只是基础手法的表层借用,事实上,也充分反映出其背后的思想在发生重大改变、和进行了深刻的观念突破,不再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打圈圈。
上述的“广州市10条”也好、“黄埔区22条”也罢,都是此核心逻辑改变下的新思考新方式。
毕竟,时代和产业等大背景都在变化,一切固化不动的模式都将逐步被打破和重组,产业要素、区域价值、城市地位等也在不断嬗变,守缺者也守不住自己的未来,这是必然。
城市发展,一往无前,否则不进则退;
城市更新,一城千年,需要行之久远。
大城的持续更新发展,需要更新观念和模式,广州也不例外!
广州城市更新模式2023年的变化和跟上来,缩小了“南北派”的差异,回归国内的主流模式,亦即文题所说的“首次大融合”之意。
至此,可以说,江湖将再无特立独行的广州旧改模式了!
本文为「睿诚研究院」(ID:hnrcyjy)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