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经济观察网曾发布了一篇“中国将推动新一轮“房改””的文章,主要内容是8月25日审议通过的《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了两大目标,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二是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
12月中旬,国家开发银行向福建福州市双龙新居保障性住房项目授信2.02亿元,全国第一笔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成功落地,新一轮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启动。
12月28日,深圳市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集中开工,总用地面积17.7万平方米,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75.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5亿元,房源合计1万余套。
另据媒体报道,目前大部分城市已按要求报送了明年的建设计划和建设项目,其中上海、济南、青岛、福州、长沙等不少城市已经开工了一批项目。
什么是配售型保障性住房?
原有的住房保障体系是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而现在则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分为配租型和配售型两种保障性住房,其中配租型包括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
而在销售端,在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是以家庭为单位,保障对象只能购买一套保障性住房,其重点针对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以及城市需要引进的科技人员、教师、医护人员等这“两类群体”。
标准是根据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住房、财产等因素按顺序配售,从最困难的群体做起,逐步拓展范围。
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与前期的共有产权住房、人才房等不同,采用“新房新政策,老房老办法”,这次新一轮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禁止违规将新建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变更为商品住房流入市场,也就是不能上市交易,以区分保障性住房和市场化住房。
如果想卖怎么办?根据介绍,工薪收入群体购买的保障房不得长期闲置,如长期闲置、确需转让、因辞职等原因离开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的,由各地政府按规定予以回购。
结合“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很容易理清逻辑关系,保障房和商品房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圈子。
而最近几天,楼市里的大新闻也不少,1月4日,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起草的《关于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推进城中村改造,涉全市约40%建面。
1月5日,广州市荔湾区开出了全市第一张房票,作为该区石围塘旧城征拆项目安置凭证,这是1月4日《广州市房票安置实施方案》审议通过后,全市发放的首批房票,也是一线城市第一次在旧改或城中村改造中推出房票安置。
所以时隔一年之后,PSL(抵押补充贷款)也再次重启,根据媒体报道,这次3500亿元是PSL单月投放力度的历史第三高,前两次是2022年11月新增3675亿,2014年12月3831亿,也就是当年货币棚改的主要资金来源。
这次新一轮PSL主要用于“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面临的困难是比较多的,存在建多少、怎么建、资金怎么平衡、怎么配售、怎么管理等一系列重点问题,对于买房人而言,不能流通、没有金融属性、不能升值的房子,兴趣未必会那么大。
相比较城中村改造更能提振需求,根据《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这次城中村改造主要在超大、特大城市进行,也开始推动“依法征收,净地出让”新改造做法,由政府主导,加快改造的推进。
不过城中村改造还是以整改为主,拆除重建为辅,至于效果如何还是要看改造的范围、力度了,结合房票制度,就是尽量避免直接给货币,不流入楼市。
而单一政策效果有限,需要系列的组合拳,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消息,为支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自2024年2月5日起施行。
意见包括加强住房租赁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拓宽住房租赁市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和完善住房租赁金融管理等内容。
如其中提到的“满足团体批量购买租赁住房的合理融资需求”,对于企业和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依规批量购买存量闲置房屋用作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依法依规批量购买存量闲置房屋用作保障性或商业性租赁住房长期持有运营的。
鼓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严格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发放住房租赁团体购房贷款。住房租赁团体购房贷款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贷款额度原则上不超过物业评估价值的80%。
这有助于打通市场上的置换链条,平稳市场,帮助市场回暖,但整体上看,这一系列动作更大的意义还是在于推动经济、就业复苏,拉动相关上下游产业。
住房市场也会迎来更多选择,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各有优劣,而随着限价的取消,市场上也会涌现出更多的高溢价住宅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