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楼市又迎来了一个回血的日子。
这个周末,福田区旧改大盘——金地环湾城上市了。
尽管略低于市场预期,但项目依然官宣了一个蛮好的成绩:
成交286套,首日吸金近47亿元。
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深圳近期数据最好的一次开盘。
金地,终于等到风来了?
半年报并不好看
前些天,金地发中报了。
和其他房企一样,出现了明显的“增收不增利”。
今年上半年,金地录得营收368亿元,同比增长近3成,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却下滑了超过20%。
毛利率更是滑坡,降到了16.6%的水平。
可供对比的是——
根据中银证券的估算,同期房地产行业的平均毛利率是18%。
只能说,作为公认优质的TOP20房企,金地现在赚钱的能力垮得有点多。
此外,还有难以忽略的偿债压力。
WIND数据显示,金地集团从2023年初至今,到期的债券本金总额已经全部偿还。
也就是说,理论上,金地已经安全度过了今年的偿债高峰期。
但如果把目光投向未来一年,就不太好说了。
截至6月末,金地的账面现金合计近460亿元,一年到期内的短债和债务合计415亿元,能覆盖。
但这个仅仅是表内的债务,还没有算上隐藏在水下的表外负债。
金地惯用小股操盘,随便穿透一下参权非全资子公司就会发现,背后大都有信托的身影。
换句话说,有明股实债的痕迹。
有媒体粗略统计一下,这部分的规模接近50亿元。
那么,金地实际的现金流就有点吃紧了。
管理层的态度也比较引人玩味。
在中期业绩说明会上,高层对具体的偿债安排并没有作出回应,只是表示——
“未来将努力探索更多的融资方式,根据资产和公司经营状况开展融资工作。”
嗯……
这也是金地的债券屡遭做空的原因之一吧。
摇摇欲坠的现实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此前网传的,12家券商投资机构对金地的调研报告。
作为一家在躺平大潮中挣扎求存的房企,这份调研报告向我们展示了这场鱿鱼游戏中最为艰难的一面——
彼时,一线城市各种利好还没落地,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的细则尚未推出,金地已经放弃了对政策的期待。
同时,因为自身特殊的股权结构,金地也没敢对大股东和政府的援助抱有希望。
众所周知,和远洋类似,金地是一家国资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自从十年前被险资“举牌”登堂入室后,保险公司一直是金地的第一大股东,高峰期占据了近半的股份。
但近些年,房地产行业形势直转之下,险资开始急流勇退。
抛售股票已经是明牌,想他们在企业危难之际伸出援手,可能性并不大。
另外,尽管金地有福田国资“坐镇”,但这个二股东股比不高,公司已按职业经理人特征持续数十年,想帮扶一把,也怕是有心无力。
所以,金地能做的,唯有靠自己。
就从最紧急的筹钱这块讲起吧。
金地需要现金流,但奈何手上的经营性物业不太能打,不但数量上比不过龙湖、华润等一撮房企,翻看财报发现,这出租率还有点偏低——
租金收入不多,总可以抵押做融资吧?不,报告透露,目前,金地能抵押的持有型物业都抵押出去了,仅剩零散物业的数十亿空间。
从公开渠道获得融资的路子也不容乐观。
虽然头戴“优质民企”的帽子,但令人诧异的是——
从去年2月发行一笔17亿元的中期票据后,至今为止,一年多时间里,金地再也没有从公开市场获得资金。
好吧,那就只能抓销售回款,多卖点房了。
近些年,金地的投拓逐渐聚焦,回归高能级城市,但是,前些年拿地的分散,对土储质量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看看这土储占比表,排在前列的西安、昆明、太原等城市,去化周期远在8年以上——
就连在广州这种一线城市,也有不少项目位于远郊,短时间内要想冲一波资金回笼,就还蛮艰难的。
金地对市场状况的判断是,今年6月销售数据回落较大,客户多半是观望6个月以上的刚需客,目前都由于收入焦虑和房价下跌预期收住了手。
现在,楼盘已经没有新客户了。
金地最能依靠的,就只剩下北京、上海和深圳的项目了。
调研报告的最后,金地管理层坦诚自省称——
“公司认为目前行业十分不正常,公司作为优秀运行30年的职业经理人企业,觉得十分挫败。”
二股东尝试“续命”
然后,“认房不认贷”的靴子落地了。
当时,行业一片欢腾,在大家的经验里,市场会触底,而金地和龙湖这些优质房企似乎也终于可以安全着陆了。
毕竟,按照过往的经验,一二线城市松绑,购房者就会跑步入市,楼市会企稳回升。
但事实有点差强人意。
部分热点城市的楼市热度只维持了一周,二手房供应猛增,比起买房,大家更倾向于抛盘出货。
或许,接下来的救市力度和楼市恢复的速度,都要更快一些,才能兜住这些还在艰难经营的房企。
还好,股东们已经有所动作了。
就在前天,金地官宣了一则消息——
二股东的国资深圳福田投控,正研究为公司发行债券和中期票据提供增信等担保措施。
尽管细节尚未敲定,前景也有不确定性,但至少,算得上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接下来,就看市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