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九龙湖经济区,是知识城核心区中的“核心”。
九龙湖之所以是知识城“最核心”,在于规划上集聚了知识城相对最强、最丰富的资源要素。
比如,双轨道枢纽:14号线支线与规划37号线换乘知识城站,以及新白广城际与37号线佛塱站。
拥有知识城甚至黄埔区内最大城市人工湖——水域面积3平方公里的九龙湖。
规划打造知识城规模最大,甚至黄埔区最具CBD气质的地标簇群。当中,302米高的知识塔,是目前黄埔区最高地标。
正因集聚优质资源要素,近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九龙湖规划设计上相当谨慎,规划方案一改再改。
最近,九龙湖北岸(墟镇片区)控规再次调整。见下图:
此次调规,主要是对公服配套、商业、居住等3类用地规模进行调整——
大幅增加了公服配套和居住用地,同时缩减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其中,居住用地增加14.2万平方米,总计139.95万平方米;公服配套用地增加11万平方米。
而商业用地相应减少25.2万平方米,总计370.3万平方米。
看起来,商业用地规模是居住用地的将近3倍。
但把黄埔区第一大旧改项目——号称“航母”级项目、总建面超600万方的何棠下旧改算进来,整个九龙湖片区的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商地),基本是平衡的。
也就是说,未来环九龙湖经济区若开发成功,产业落地顺利,产业人口在此集聚,在知识城核心区的上班族,是能够实现就近职住平衡的。
01
九龙湖三次调规
我们梳理发现,近五年来,九龙湖片区先后历经三次调规。
2020年7月第一次调规:
此次调规最大的变化两个:一是将湖心岛抹去。二是在九龙湖,规划出现一条横跨九龙大道,打通九龙湖与凤凰山公园的CBD中轴廊道。
这一版也堪称九龙湖规划史上,最恢弘壮观亮瞎眼的设计方案:规划打造规模庞大的地标簇群,当中规划多栋超300米高的地标,最高一度画到了600米。
但很快,随着2021年10月住建部“限高令”的出台,九龙湖畔的天际线整体砍至250米以内,仅已批在建的知识塔成为唯一的幸运儿。
2023年2月,九龙湖迎来第二次调规:
这次调规,主要是因应住建部“限高令”的要求,除知识塔外,其他规划中的地标项目,悉数下调。
降高,是此次调规最大的变化;另一个变化的保留了湖心岛。
此次调规,整体布局基本无变化,比如上一版规划的中轴线,仍保留不变。
2024年3月,九龙湖迎来第三次调规。此次调规,其实早在去年初即已开展专家“会诊”。
这次调规,除了前面提到的公服配套、居住用地、商业服务用地规模调整。
最大的变化在于:CBD中轴线发生了调整,同时对九龙湖片区整体天际线进行了调整,形成3个梯度——
1、建筑最高处集中于九龙湖北岸地标组团以及知识城站TOD组团。以302米高知识塔为顶点,两侧以200-220米高的智荟塔和文化塔相称;TOD组团提高地块效率,高度为220-250米。
2、建筑次高位于中新合作示范区门户组团以及沿九龙大道的产业界面。九龙湖东侧滨湖高层腾挪后,打开九龙大道东侧产业组团视线,形成二线界面。
3、商住组团高度控制在60-80米、80-100米高度范围内;滨水文化商业裙边建筑高度控制在24-40米。
02
中轴线消失疑云
我们留意到,对于此次涉及的CBD轴线调整,不少知识城街坊比较有意见,认为整体高度下降叠加中轴线取消,九龙湖CBD失去了灵魂。
不过,我在认真看了最新设计方案后,感觉尚好。
其实,中轴线并没有取消,只是调整了位置,并对地标高度进行了重组。
新版方案将轴线调整至知识城站枢纽,地标组团沿九龙大道两侧布局。
这一调整的优势在于:地标组团分布主干道两侧,用地更为规整,有利于后续具体地标项目设计;同时在视觉审美上,更易于被行走在主干道上的人们所捕获。
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开车经过九龙大道(现改为知识大道),或漫步在绿道上,前方道路两侧的地标组团,齐刷刷扑入你的视线。处于人的动线范围内的建筑,相比需要扭头转角观看的建筑,是不是更震撼,更自然一些?
当然,上一版方案也有优点:九龙湖通过轴线廊道直通凤凰山,整个空间尺度很大,很适合航拍。特别是机位从九龙湖往北拍,容易出效果不错的城市景观大片。
但这种大尺度空间,需要多栋超高地标才能hold住。而今“限高令”下,超高地标难继,只能基于现有政策、财政条件务实性地做出调整。
另外最新方案中,九龙大道东侧的商业地块与居住组团,规划狭长带状公园绿地间隔,避免了上一版方案中超高地标组团与住宅距离过近所产生的逼压感,利于产城融合,提升了何棠下旧改项目的居住舒适度。
03
还有改善的空间
当然,最新版规划在我看来也还有改善的地方。
一是,知识城国际会议中心北侧宅地,从九龙湖规划效果图来看,疑似规划为20层左右的小洋楼。
如果是这样,我以为是“暴殄天物”了。
为什么这么说?只因为,九龙湖南向望湖住宅极为稀缺。
九龙湖北岸最大的住宅组团是何棠下旧改,但该项目沿九龙大道一侧均规划为商务办公楼,且建筑高度不低。
这意味着何棠下旧改仅有的个别楼栋,只有极少部分高楼层,透过商务办公楼,只能看到“一线天”湖景,居住舒适度和视野景观将大打折扣。
而且,何棠下旧改临九龙湖的融资商品房住宅地块,仅有一小块。而旧改项目容积率高,无可避免地影响楼距,进而影响项目整体品质。
如果说何棠下旧改要往天上盖,才能勉强越过前面办公楼的缝隙看九龙湖;
而国际会议中心北侧地块却恰恰相反,明明前排规划为低层的独角兽总部孵化器产业园,后排住宅楼如果还搞成“小矮人”,躲在前排产业园后面,而与九龙湖景观无缘,就显得匪夷所思。
因此,确有必要:一方面,尽量控制九龙大道东侧部分集体商业物业的建筑高度,比如60米左右,为后排住宅组团腾出一线湖景。
另一方面,拔高知识城国际会议中心北侧宅地的建筑高度,打造南向望湖高品质住宅。
第二个建议改善的地方在于,黄田河东侧、凤德三路北侧区域,应增加住宅用地。
黄田河接入九龙湖沿线,河涌蜿蜒与大片公园绿地塑造出来的滨河景观,也是人居理想之地。
实际上,国际会议中心北侧宅地、黄田河沿线规划住宅,距离知识城枢纽站均在1公里左右,交通也便利。
规划商务用地,对于交通要求更高;而且知识城站周边规划商地庞大,我以为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会有大量剩余。没必要把商务用地铺满到外围。
应该说,从规划来看,知识城住宅用地供应量比较大——占知识城城市建设用地的三分之一,主要由旧改项目转化。
但是,从现有已建成住宅项目和规划来看,知识城核心区拿得出手的项目并不多。尤其是在所谓“双湖”(凤凰湖+九龙湖)片区,望湖的楼盘极少,特别是南向湖景盘,更是凤毛麟角。
凤凰湖湖景盘。王福泰/摄
如果说凤凰湖周边的望湖楼盘,还能数出一只手。那么九龙湖南向湖景盘,按现有规划来看,则几乎是零蛋。
这很不应该,也与九龙湖的规划定位不匹配。
不必说,高大上的九龙湖CBD,塑造知识城核心区的天际线,或许通过靓丽的城市封面能为知识城拉来人气。
但高品质的核心区湖景住宅,叠加高能级的区域CBD规划和轨道枢纽以及完善的配套,更有吸引力。
核心区多一点优质宅地供应,既是土地财政的开源之举,也是未来片区庞大商业用地的人流支撑。可谓一举多得。
从职住平衡、高品质人居角度,多一点思考知识城尤其是尚处于“白纸”状态的九龙湖北岸区域的住宅规划,对于知识城的长远发展,同样很重要。
不要到时九龙湖周边基本填满,回头一看才发觉无靓地可开发,整个知识城核心区“双湖”片区拿不出标杆之作,则未免贻笑大方。
04
九龙湖正成形起势
目前,黄埔区集中加快知识城九龙湖片区的土地供应,提高开发强度,九龙湖进入全面开发阶段。
2024年广州市供地计划显示,知识城九龙湖片区提供了3宗商业用地和1宗住宅用地。
1宗居住用地为九龙湖北侧JLXC-B3-3地块,用地面积1.5万方,计容总建筑面积约8万方,容积率5.0。
3宗新增商业用地为——
其中JLXC-F5-1地块,用地面积21747平方米,计容总建筑面积约15.2万平方米,容积率高达7.0。
JLXC-F1-4地块,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计容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容积率5.0。
九龙大道以西、知识大道以北地块,占地面积约1.8万方,计容总建面约9.2万方,容积率5.0。
黄埔视野经比对此前规划,这三宗商地对应的项目,应该分别为生物塔、金融塔、文化塔。
2024年3月九龙湖控规调整后
旧版九龙湖规划项目布局
在此之前,九龙湖片区已有6宗商地出让开发,分别为:
JLXC-F1-1地块(知识塔)、JLXC-F1-2-1地块(知识城国际会议中心)、JLXC-F1-3地块(智荟塔/悦榕庄酒店)、JLXC-F1-5地块(中新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城市科技馆)、JLXC-F6-1地块(知识城国际人才服务中心)、JLXC-F7-1地块(知识城国际商业中心)。
还有知识上城、知识城独角兽总部集群等项目在筹建。
目前,经三年建设,知识塔已完成封顶,正进行幕墙安装。知识塔高302米、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是目前黄埔区最高地标建筑,跻身目前广州最高建筑排名前15。
知识塔虽先行一步矗立九龙湖畔,但因其体量庞大,周边一片荒地,而显得孤单寂寞,且无参照物而显得“身形”较胖。
红花还得绿叶衬托。随着九龙湖片区的加快开发,特别是其他几个地标项目。
比如在建中的220米高智荟塔,以及本次供地计划中的三个超200米高地标项目的加快落地,九龙湖总部经济区即将成形起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