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84年,出生于希腊北部的位于马其顿境内的斯塔吉拉,他虽然是希腊人,但不是雅典人。他的父亲曾任马其顿阿明塔斯二世的宫廷御医。他18岁时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此后20年间一直住在学园,直至老师柏拉图在公元前347年去世。

2、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由《尼各马科伦理学》和《欧德米亚伦理学》两部著作组成,《尼各马科伦理学》是其中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尼各马科是亚里士多德一个偏房所生的儿子。由此有人推断,这篇东西如果不是他交给他儿子的,就是在他死后由他儿子整理而成,两者都有可能。
3、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思考方式和写作风格上明显不同。柏拉图用的是对话,而亚里士多德不用对话。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经常不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诘问对手,逼着他们说出观点,然后证明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亚里士多德的论题和论述却都是清楚的,尽管要真正理解他并没有那么容易。
4、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为三类:理论的知识、实践的知识、创造的知识。伦理和政治都是实践的知识;艺术是创造的知识,也是实践性质的;理论的知识是纯思辨的,因为它以自身而不是以实用为目的。柏拉图追求的是理论的知识,而亚里士多德更关注实践的知识。这是他们之间最重要的不同。
5、《尼各马科伦理学》由十卷组成,包括:幸福与善;德性与行为;意志与选择;个别德性;正义;理智德性;弱点与节制;友谊;友谊的扩展;幸福与沉思生活。亚里士多德的这部作品提供了对人类生活目的、德性和幸福的深刻洞见。
6、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变得优秀起来,不是从该做什么,而是从不该做什么开始。伦理品德要求人能够避免三类事情:邪恶、不自制和兽性。成为优秀的人,不是要成为英雄或有神性品质的人,而是要成为不邪恶和能自制的人。
7、一个人之所以无知,经常是因为被一己私利蒙蔽了双眼。这时候,即便知识是现成的、公认的,无知的人也不愿意接受甚至满怀仇恨地抵制,也不准别人接触或接受知识。实际上,这些人过不了那道无知的坎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因为不能舍弃自己的利益。
8、在所有的一己私利中,最难以舍弃的恐怕就是权力的利益。权力欲也是最难自制的,不自制则可能造成巨大的公共危害。一个酗酒而不能自制的人,杀死的不过是他自己,而一个迷醉于权力的人却能够给千千万万的人带来灾祸。因此,人们也就特别崇尚能克制自己权力欲望的历史伟人。
9、例如,古罗马将军辛辛纳图斯(前519—前430)在罗马危急之时受命担任罗马独裁官。他领军保卫罗马,退敌16天后,辞职返回农庄。在权力面前他表现出了不起的自制。同样,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1732—1799)拒绝担任终身总统,也是一个在权力面前有极大自制能力的人。
10、但要保障正确行为,避免犯错,光靠自制还不够。人是自私的动物,往往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就算是同一个人,在得势之前能够自制,有所收敛,但一旦得势,就变得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因此,在我们今天看来,个人意志和修为之外的制度性约束也就特别重要。
11、亚里士多德把朋友分为三种:第一种朋友是希望对方过得好(善);第二种朋友是为了相互利用,也就是利益交换;第三种朋友是为了彼此快乐。他认为,只有第一种是合乎善的目的而结成的朋友,也才是真正的友谊。后两种朋友都不是为了友谊自身,而是为了有用和快乐,他们的友谊都是属于偶然性的,而且是功利的,所以难以持久。
12、古往今来的专制和暴政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对人民进行一种统治,使他们孤立无援,让他们互相交不成朋友,互相猜忌,互相戒备,甚至彼此出卖,彼此仇恨。只要人民之间形不成友谊和团结的关系,专制的统治者就能安安稳稳地维护自己的权力,无须忧虑老百姓会结伙造反或聚众闹事。
13、专制暴政防止人民交朋友、不让他们形成公民团结的手段很多。例如,它可以鼓励个人发财,诱发彼此间的攀比、贪婪和忌妒;它也可以运用暴力来禁止集会和结社;利用鼓励告密和举报来逼迫臣民相互提防,事事小心,以免祸从口出。专制统治还可以利用底层民众的生活匮乏和贫困来迫使他们终日忙于生计劳作,无暇多管闲事。但最重要的是压制和操控社会中一切“中间社团”,如教会、工会、行业联合会、民间组织,使个人直接暴露在专制权力的控制之下。
14、幸福是一个难以把握的观念,因为不同时代的人,即使是同一时代的人,对幸福是什么都有不同的理解,互相说服的机会即便不能说没有,也极为渺茫,不如先搁置起来。但每个人都有追求他心目中的幸福的权利,只要不伤害到别人,就不应该禁止或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