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幽门螺旋杆菌(Hp),这可真的是一个极其神奇的小家伙。自1983年开始,人们首次从一位慢性活动性胃炎的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发现并分离出Hp以来,它就成为了目前已知道的,能够在人的胃中生存的唯一的一种微生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Hp的感染几乎是严重超出了我们预想的程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发生Hp感染的感染率至少也在全人口数量的半数以上,甚至有预估其感染率会达到60%-70%左右。由于Hp的发生途径与口-口途径、粪-口途径直接相关,而且,Hp的感染还存在着家庭性、家族性、生活环境密切结合的特点,对于其疾病的传播、治疗、防治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其专有的特点。
对于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目前已经可以确定的是,他已经成为目前直接或者间接引发消化道系统疾病,引发临床症状的主要因素,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也是引发胃部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严重疾病的罪魁祸首。如果在这里,我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也是与Hp的感染直接有关的,你是不是有些感觉到懵懵的。
近年来,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Hp感染会明显增加人们消化不良症状,导致各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尤其是显著增加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的发生风险。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初步将Hp列入了一类致癌物。而在2021年12月,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所属的美国毒理研究所公布的第15版致癌物报告中,Hp被美国列为“明确致癌物”,正是因为这样的结果,使得我们终于认清了Hp这个小家伙真的真实面目。
对于发生了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而言,究其发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的因素包括胃内损害性因素的增加,攻击胃黏膜的损害因素加强,以及胃内所具有的健康防御、修复因素减弱,如此的损害性加强与保护性因素减弱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产生了失衡状态等内容直接有关。
其实,Hp感染本身就是一种最为主要的胃黏膜损害的攻击性因素,有研究显示,在多数情况下,约有80%以上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均具有着Hp的感染。在多数的情况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也是与Hp感染直接或者间接有关的。
此外,还有一种病变部位,就是那些位于胃窦的,处于多灶性的萎缩性胃炎,他们在多数情况下会呈现出多灶性的胃黏膜的萎缩,这个也是与Hp感染有关的,这也是萎缩性胃炎的最常见类型之一。如此说来,及早根除Hp就成为在肠化生之前实施治疗的有效措施,这样也可能是将部分不可逆转,或者是很难逆转的萎缩性胃炎变成可防、可治的模式。
如此说来,在预防、治疗和干预Hp感染的各种措施中,其实也是在预防、治疗和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