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被应试教育荼毒甚深的头脑里,单纯的认为:现有应试教育模式是解决国内教育公平问题的唯一出路。怎么说呢?持这种观点的人跟井底那只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青蛙同样可怜、又让人无语。
鲁迅先生说过:世界本没有路,有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实,教育的天空原本无限巨大,只是,国内教育钻进了七八门考试科目里过于自负而又无知、可爱了许多。
当代的课程结构和课堂教学模式明明是学习西方,而今却觉得自己是正统,对西方教育指手画脚。貌似欧美教育大学里都培养了一些不学无术、“基础”都不扎实的官二代、富二代等酒囊饭袋一般。
真不知道,对于这类过于自负而又无知的观点,国外的哲人、思想教育家会持有什么样的看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古以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是存在差异的。有人性格活泼感动,有人沉静、善于思考,有人性情愚钝,适合学习一些粗俗的手工木工,有人则适合工于书画、艺术……而教育的作用,个人认为是引导不同特长的个体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如此戏谑他早期受到的教育: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毋庸置疑,用国内当代应试教育的眼光来评价,这几乎是一名妥妥的差生。外语和数学学得那么差,只有可怜的几门功课自我感觉还可以,如果用国内语文教育的那些条条框框考试题来评价也可能什么都不是。这样的差生高中都考不上,更不要提及上大学了。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差生,却凭借出色的英文写作、演讲、政治才能赢得了首相的职务,领导英国走出二战泥潭同时,也因为个人的回忆录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爱迪生厌恶校园里枯燥的学习生活,却喜欢在实验室里捣鼓一些大大小小的发明,十几岁就拥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如果用国内文本考试的教育眼光去教育,自始至终,绝对是一个备受各科老师打击的差生!压根就不是一个适合考试的料子。哪所学校愿意要?
其实,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中国古代,即使封建科举制度之下,读书人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每个单元都要考考来不断约束、压制人才,让所有人的教育注意力都统一到考试题目上来的。虽然只学语文一门,也没有背诵今天这么多的杂乱而不科学的各种考试常识,却是有着大量的自由去阅读各类书籍的。而今天的教育局面下,虽然也提倡所谓“书香校园”,很多地方却只是形式化的表演罢了,主要精力依旧要放在考试上。思想如果都聚集于书籍而偏离考试大纲,不去大量练习考试题,成绩往往会差得一塌糊涂。
现有应试教育下要求门门都要考高分的,不允许出现特长学科和短板学科,所以,有文学特长的人才不能专心去读书、思想写作;而有科学特长的人也无法去大量阅读科学书籍和醉心于实验室去提升个人实验、探索的才能。对于国内教育来说,所谓教育其实就是由几门狭隘考试学科构建出来的那口井口很小的井,所谓人才,就是要会做各科的考试题才行的。前几年,英国的高材生慕名参加国内高考,全部铩羽而归,不是因为人家的学识和个人才能有多差,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懂国内的考试体制。
其实,不用说外国人,即使国内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各类能工巧匠,任何一名让他来参加今天的考试,全都会考得一塌糊涂!孔子、鬼谷子等富有智慧的人物,能读懂今天的考试制度?能读懂各年龄段天花乱坠的考试题?
国内教育,过于专注于几门狭隘的考试科目,却忽视了教材之外有更多富有智慧的书籍和教育活动。表面上是学习了西方的课程结构,操作上却比西方教育狭隘很多,甚至于彻底摒弃了本国曾经一些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优良的教育传统。
其实,打破应试教育的“独木桥”,采取文学考试选拔精通各类素材写作的文学人才;采取各类实验技能和实验理论考试选拔各类科学书籍阅读广泛、精通于实验探索的实验人才;通过各类哲学论题答辩、写作来选拔精通哲学思想的人才;……
与其一味把所有人都挤在几门狭隘的考试科目里,所有人都去面对繁重的考试压力,最终却只会窝在教室里背书、做题。改变高考选材的形式,拓宽人才选拔的“窗口”,或许更能帮助个体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之路!也会让教育活动本身,脱离低级趣味的一味只会背书、刷题,让教育更好的融入社会发展,而非脱离生活实际,几乎与世隔绝。分门别类选拔人才,或许更加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