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2022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在持续刷屏。
一个字,降了。
常住人口数量比上一年下降了7.7万。
这是2005年,广州进入人口爆发期以来,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那么,我们该为“人口负增长”担忧吗?
而人口的变动,会削弱广州楼市的增长动能吗?
首先,想澄清一个事实。
这一波人口失速并不只发生在广州。
前段时间,大多城市公布了年度统计数据,人口的变动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线城市普遍净流出,强省会保持净流入。
北京降了4.3万人,上海降了13.5万人,深圳,作为外来人口比例最高的一线城市,降幅最小,也流出了将近2万人。
和同级别城市一对比,广州人口流失不算最多,当然,也不是最少的。
但同样的趋势,也不止发生在一线城市。
虽然去年被吹爆的“抢人大市”,从长沙到杭州,再到合肥、西安,南昌……清一色是二线的强省会。
但有一说一,就算是净流入的“Top 1”长沙,常住人口的增量也只有18.1万人。
一个可供对比的数据是,2021年,武汉当年人口增量达到惊人的120.1万,成都是24.5万,杭州和西安人口增量也超过了20万。
也就是说,这一场人口的大逃离,并不只是发生在能级最高的那些城市,而是人口正在从几乎所有大热的城市撤出。
整齐划一的趋势背后,当然有一些整齐划一的原因。
比如说,这特殊的三年。
这三年,尤其是2022年,人口流动受限,连带着外贸、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受到冲击,不少外地人在大城市无法获得稳定收入,只能早早选择回乡“蛰伏”。
去年,光是广州一个鹭江村及其周边,就有超过20万依靠制衣业生活的湖北人,被大规模返乡。
而去年12月开始,相当一部分人提前开启了过年模式,再加上春运的时间比较靠前,到了年底,几乎所有大中城市的人流量都降了一个level。
所以,原本外来人口越扎堆的地方,去年人口的降幅越明显。
这也是为什么广东省几乎全军覆没,无论是深圳、广州,还是二线的东莞、佛山,普遍录得人口大面积净流出的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这到底是一次“彻底离开”,还是阶段性返乡呢?
我们大概可以在春节之后的人流中找到答案。
在《挤爆了,广州哪来这么多人》里,我们曾经感慨,自2月以来,广州已经连续一个多月,高居全国热门迁入地榜首了。
如今,三个月过去了,广州虽然不在榜首,但依然高居前列。
热门迁入地的前四名,全是在去年被“抛弃”了的一线城市。
而从省份来看,广东也是人口流入最热门的省份。
这大概就是外来人口大省的吸引力。
再看市内的客流量。
从2月份开始,广州地铁的客流量就创下了2022年以来的新高。
到了4月底,地铁和城际铁路的客流量再次创下2022年以来的新高。
面对永远堵车的上班路和永远拥挤的地铁客流,体感不会骗人,确实很难得出“广州被抛弃了”的判断。
来自运营商通信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去年12月广州流出的人口基本已经返回,回流率达94.32%。
我更愿意相信,广州,乃至所有的一线城市,在2023年的统计年鉴上,会出现一个常住人口的“翻盘”。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国家里,无论全国人口走势如何,最核心的那些都市圈,人口占比总是逐渐上升的。
或者,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广州的人口趋势——
2022年,广州幼儿园在园人数和小学入学人数双双创下新高。
具体来说,普通小学招生21.38万人,比上一年增加0.8%,幼儿园在园幼儿65.54万人,比上一年多了3.5%。
我们从十年的趋势来看,广州的小学生招生人数只在疫情的第一年,也就是2020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很快又转头向上。
幼儿园的在园人数,则一直保持着非常稳定的上升。
这两个数据来自于教育部门的统计,准确度高。
而且,直接指向真实的家庭需求和人口增长的未来趋势,一向被看作是判断楼市长期需求的指标数据。
广州的这些数据,并没有失速。
但我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
去年,深圳的幼儿园在园和入园人数出现双双下滑,其中,在园人数继1996年以来第一次掉头向下,跌幅1%。
鉴于深圳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城市,总和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一直在广州之上。
这次入园人数出现下滑,反而让人隐隐有了小夫妻举家回撤的担忧。
我们都知道,从全国来看,在人口与财富的自由流动上,比珠三角更适合毫无背景的普通人的地方,凤毛麟角。
而深圳,在一季度的经济复苏阶段,GDP增长全省第一,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数一数二。
如果这些年轻的家庭依然选择离开深圳,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然后,我还挺好奇一件事的。
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而言,“生活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到底更愿意选择哪一方面呢?
在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上,自我实现在需求金字塔的尖端,属于高级需求,而情感和归属感只是中级阶段的需求。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年轻人整齐划一的认知是——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当然是选择去更大的城市,有更大的舞台,飞得更高,虽然刚开始会更辛苦,但有机会实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就像买房这件事上,过去大家总是习惯于加大杠杆,贷更多的款,买更大的房子。
宁愿掏空全部积蓄,每个月大部分收入用来还房贷,也要以现在的辛苦换取未来更大的回报。
现在,“延迟满足”这个共识,真的会被“活在当下”所取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