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推行万物一体”仁“的教化,帮助人们克制私心,恢复心体本然

让惨痛变得苍白 2021-06-06 13:25:34

理想的社会形态古往今来都为士人所向往,王阳明心中为理想的社会就是三代之治。所谓三代之治是指传说中唐尧、虞舜统治下的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自孔子以来,三代之治就是先儒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秩序。按照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来重建当今社会秩序。

因此,三代之治可以理解为、儒家士大夫秩序重建的象征符号。王阳明着力描述三代理想社会,其用意也是如此。形式上是在复古,实质是借以抒发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在多篇文章中论及三代社会,主要围绕学术与人心、社会分工、人伦秩序三个方面。

王阳明认为三代之治是圣学昌明,万物一体之仁得以推行的理想社会。三代学说的根本在于彰明人伦,而非具体的技艺习得。例如从事制礼作乐事务,关键是要具备中和的德性,至于具体的礼乐法则则是细枝末节,不是圣人之学的根本。

在三代社会中,尧、舜等圣人都以仁民之心而行其养民之政,成圣的关键在于义理上的通晓,而未必需要具备所有的知识。圣人教化天下的大体原则是精一、执中,具体的内容是人伦规则。圣人仅以这些原则和礼法教导天下,天下之人学习也仅仅是学这些内容。

人们的思想高度统一,行为习惯也基本相同。能够按照这些原则行事的人,就可能称之为圣人,通过自身努力去这样行事的人就是贤人。即便是乡野、市井中的普通百姓,都努力学习这些内容,并把成就自身的德行放在首位。

然而三代之治早已远去,此后的社会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这让王阳明痛心疾首。他痛斥三代以后所兴起的霸道之术,认为借助外在的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是沦为夷狄、禽兽而不自知的行为。

然而圣人之学已经离现今世界越来越远,天下之人效仿、讨论的净是霸道、权术、争名逐利的学说,功利之流毒已经深入骨髓。人心早已被杂乱的见闻,繁琐的记诵,泛滥无用的辞章,功利的追逐所迷惑,即便是贤明睿智的人也难以把握圣学的本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流派的争奇斗巧。

在王阳明看来,圣人的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普通人的心本来与圣人是相同的,只是后来夹杂了私心,被物欲所遮蔽。三代圣人早已对人心的遮蔽有所担忧,于是向天下人推行万物一体之仁的教化。帮助天下之人克制私心,恢复心体的本然状态。

而在他所处的时代,要恢复心体之同然就需要正本清源,理清圣学的要旨,用万物一体之仁拯救天下之人心,从而使礼仪交会,气象秩然的三代社会得以实现。

在王阳明看来,三代社会是一个分工合理、良性运行的有机整体。在三代社会中,圣人对百姓的教育重在品德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根据人们各自专长因材施教、合理分工。职业分工只考虑才能是否称职,而不以身份高低分轻重,不以职业不同分好坏。

用人者和被任用者同心同德,共同为社会事务做出自己的贡献。才智优异的人各尽其能,积极入仕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低下的人,安守农、工、商、贾等本职工作,丝毫没有希高慕外的攀比之心。整个社会好比一个家庭内部的职责分工,众人出谋出力来履行仰事俯育的职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无法本职,因而都尽心尽力。

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人心纯粹明白,具有完备的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德之心。正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会因为自己不懂教化而羞耻,将掌教化者的才能视作自己善于教化。

负责典乐的人不以自己不知礼仪为耻,将负责礼仪之人的才能视作自己精通礼仪。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各有分工,各安其业。相互之间精神志气通达,不存在人己、物我的区分和间隔,有机体内部共同努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

三代之治是一个视人若己、亲如一家的和谐世界。三代圣人秉承万物一体之仁治理天下,看到他人行善就如同自己行善,看到别人作恶就如同自己为恶,看到百姓忍受饥饿,就如同自己在遭受饥饿的痛苦,只要有一个人没有过上好的生活,就好像是自己将他推入深沟之中。

正是这样的视人若己的良知,使得天下百姓信任顺服,从而实现言而民莫不信者、行而民莫不说者的治理成效。良知是人心之本然,圣人、凡人甚至材质愚钝的人都是如此,世间君子只要专注于致良知,社会的风气定会得到好转,天下善治自然得以实现。

王阳明在论述社会分工时,以家庭分工作为类比,他把整个社会看作一个运行有序的有机体,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在这个家庭当中,人人都具备万物一体的仁德,天下犹如一家,中国犹如一人。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个人不可脱离的基础关系网络,也是人们的情感港湾。在家庭内部人们感受着亲人之爱,自然知晓亲亲之道。将这样的道理推行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仿若亲戚骨肉之情,父子兄弟之爱,整个社会自然亲如一家。

0 阅读:37

让惨痛变得苍白

简介:人心是慢慢变冷,树叶是渐渐变黄。